APP下载

论多元史观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2015-05-30张建辉

关键词:史观历史观史料

张建辉

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说:“历史实际,是客观的,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即历史学,是主观的。”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灵魂。历史教育应当重视对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培养,这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核心功能。笔者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运用多元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了探索。

一、多元史观引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必要性

历史观是指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它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应当重视对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培养,这既符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也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要。

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力求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的多元史观,即在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借鉴和吸纳新的史学观点,如全球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等。用多元史观来选择史料、解读史料,对教材进行综合把握,既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基础。

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来看,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处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所持的观点容易偏激片面,会对主流观点表现出不信任与排斥的情况,所以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多元的历史观。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如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究、解释历史和现实问题;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进程,评估人们做了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因此,对史料的多元解读、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归宿。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正常教学的开展,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多元史观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正确历史观点的形成必须选好史料,因为史料是进行历史思辨的基本素材和对象。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地选择史料、渗透多元史观,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笔者以人教版《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的教学为例,来探讨这些问题。

通观教材和课程标准,其突出体现的史观有唯物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或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此外,还有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等。其中,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一对基本矛盾;全球史观侧重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世界上每个地区的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在平等的地位;现代化或近代化史观侧重理解人类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一课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对蒙古扩张、行省制的建立、中外交流的评价是这一课的重点内容。由于史观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学术界的评价也不一样。因此,以《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为例,如何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该课教学中,笔者有意从不同史观的角度选择史料,进行全面解读。这既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批判地看待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的能力。

对蒙古扩张的评价,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可以选择下面的史料:

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羊畜牛马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

——《续资治通鉴》

根据史料,可以让学生分析以下问题:史料中提到蒙古在扩张过程中造成了什么影响?通过对这段史料的分析,学生不难发现,在蒙古族的扩张当中,中国中原地区遭到摧残,两河、山东人民遭到灭顶之灾,财产被掠夺,房屋被烧毁,造成中原地区人民家破人亡,社会经济停滞,生产被破坏。

对中外文明交流的解读,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可以选择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

由于交通畅通,……许多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都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科书

材料二

有人认为,由于有了蒙古人,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的倔强不拔、勇猛无敌的精神和机智敏捷的性格塑造了伟大的成吉思汗。同样,我也赞成一些人的评价,网络还未出现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却打通了世界各国的关系,建立了国际往来关系。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

两段材料都论述了中外交流的盛况。通过材料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蒙古的扩张虽然给中国和亚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蒙古在扩张过程中以及元朝建立后采取的措施,客观上为打通中西交通、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对民族融合的学习,从文明史观角度可以选择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

元时,汉人进入黎族地区定居,渐渐地与黎族同化。同时,不少黎人已经“半能汉语,变服入州县墟市,人莫辨焉”。

——《青阳先生文集》

材料二

◆元世祖灭南宋统一全国后,很多西来民族已遍布塞北、中原和江南。所谓:“迄元世,其人遍于四方,皆守教(伊斯兰教)不替。”

◆元时回回遍天下,至是居甘肃者甚多。

——《明史·西域传》

运用这两段史料时,可以让学生探究“元代大融合体现在哪里”,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元代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多个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因此,元的统一为中华民族整体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在对成吉思汗的人物评价上,可以适当补充成吉思汗生平事迹,引导学生结合蒙古扩张、中外交流、民族融合等学习内容,展开“成吉思汗是神还是是魔”的讨论。通过争辩,学生会对成吉思汗有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地看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一分为二”的人物评价方法。

三、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运用多元史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用多元史观来合理选取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要注意合理整合教材,选取的史料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初中学生对古文接触不多,学习文言文有难度,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将材料简化,或引导学生解读。此外,应选择描述史实的第一手史料,尽量不用带有结论性或主观倾向性的史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思维和独立思维能力,避免灌输历史定论。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只讲史观理论,而应该将材料与史学的观点结合起来,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化难为易,让学生对史观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二)多元史观应该灵活运用,有机结合

史观是指看待历史的角度,每种史观肯定有不同的侧重,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运用多种历史观点,这并不矛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评价同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知历史的面貌。如用多元史观解读欧洲的早期殖民与扩张,从革命史观上讲,西方列强的早期殖民扩张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从现代化史观来看,对欧洲来说,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对亚非拉来说,客观上也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从全球史观看,早期殖民扩张,进一步打破了东西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从文明史观看,使各文明由分散开始走向链接,世界走向汇合。从生态史观看,早期殖民扩张残酷掠夺亚非拉地区的矿产资源,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病菌的传播更是造成土著居民灭亡的主要杀手。

总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多元史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史学涵养,提升历史素养,合理选择史料,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史观历史观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习近平的历史观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