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
2015-05-30岑家卫
岑家卫
摘要:目的: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进行的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依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诊断标准来判断是否感染。分析患者的个人情况,提取切口分泌物进行培养。结果:Ⅰ类切口的感染率低于Ⅲ类切口,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的感染率要高于女性,结果同样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组成方面,年龄大于61岁的患者手术感染率要比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感染率要大,但不明显;手术时间大于等于2小时的患者的感染率比小于两小时的患者感染率要高,但是同样高的不明显。患者的感染率随着住院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可是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对感染细菌进行培养统计之后,发现大肠埃希菌最多,构成比达到31.11%,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为18.89%。结论:通过手术室感染控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加强病区管理、缩短住院时间规范操作技术、彻底冲洗伤口、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与术后切口的观察及护理等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干预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related factors of General Surgery incision infection, in order to take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Methods:The 100 patients that had chronic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during January 2014 to Ianuary 2015 had been chosen. Based on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to determine whether infection at the same time.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patient , the extraction incision secretions culture. Results: Class I type incision infection rate is lower than the cut III, but the resul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fection rate in men than women, the same resul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in the composition of age, older than 61 years of surgical infection rates than patients younger than 60 years old to be big, but not obvious; the operation time not less than two hours of the patient 's infection rates than patients with less than two hours of infection to be high, but the same high obvious. The prevalence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increasing time increased , but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fter the infection bacteria culture statistics, it found that most of Escheriahia coli, the constituent ratio reached 31.11%, followed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 was 18.89%.結论:The key points of prevention of incision infection are sterile operation, to strengthen ward management and 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 standard operative technique can lower the infection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care of postoperative incision, flushing the wound and proper use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Genera surgery; Incision infection ; Factors; Interventions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70-02
手术切口是普外科医生为了进行手术和去除病灶部位病变,在患者身体上用刀、剪、针等器械切开的口,最终目的是要一直或诊断疾病,包括修复损伤、移植器官、改善机体结构功能的形态等[1]。感染,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局部组织或者全身性的炎症反应,血液学症状包括白细胞增多、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血小板减少症[2]。手术切口感染是在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种病发生往往会直接导致手术的成败。为了了解普外科手术的切口感染的情况,找出导致感染的原因并有效的进行预防和提出相关对策,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普外科手术患者100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患者年龄为22~75岁,平均年龄(44.7±5.3)岁。
1.2方法
選择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来判断手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同时分析切口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切口类型(Ⅰ、Ⅱ、Ⅲ类)等方面,并且培养切口的分泌物,以便分析切口分泌物的成分。
1.3切口感染诊断标准[3]
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对手术部位的诊断标准。
① 表浅切口感染:切口出现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② 深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有脓液流出或穿刺抽出脓液;
③ 深隙感染:自然裂开或者有外科手术医生打开的切口中出现脓性分泌物,或者患者伴有发热(体温高于38摄氏度),局部有压痛。
在组织病理学发现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的时候,应排除液体清亮、脂肪液化以及调查资料不全的患者。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三种情况的任意一种,均可判定为切口感染。
1.4统计学处理
对上述两组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用 ±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在共计100例的患者当中,Ⅰ类切口的感染率要低于Ⅲ类切口,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的感染率要高于女性,结果同样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组成方面,年龄大于61岁的患者手术感染率要比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感染率要大,但不明显;手术时间大于等于2小时的患者的感染率比小于两小时的患者感染率要高,但是同样高的不明显。患者的感染率随着住院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虽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可以给人提醒的作用,参考的因素比较多。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2.2切口分泌物培养
通过对切口感染的分泌物进行培养,共得到8种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最多,构成比达到31.11%,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为18.89%。详细情况参见表2。
3 讨论
3.1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讨论分析
手术是在身体上用刀、剪、针等一系列工具进行的一种修复工作,也是一种破坏组织的完整性和组织复原的操作。这对医护人员就提出了个更高的要求,比如知识和手法操作方面。按手术目的可以分为修断性手术,、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按污染情况可以分为无菌手术、污染手术和感染手术[4]。无菌手术的切口因为手术环境和条件,往往都能愈合良好,但是由于人体自身和空气中存在大量细菌,要防止细菌通过切口进入到伤口内部引发感染,所以要施以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
另外,患者自身的情况也会影响感染几率,比如患者的肥胖程度、病情的严重性、鼻腔内是否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手术后生活的环境等等。
通常,术者操作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到患者术后的感染率,如果进行合理的清洁伤口和有效的杀毒杀菌,患者伤口的感染率会大大降低。调查发现,有的手术医师因为一味追求速度,手法粗糙,没有保护好伤口,导致患者的伤口污染,加之本身处于高危环境,容易被已经受到细菌感染的体液所污染,局部创面可能渗出较多,容易为病原体创造滋生条件。
3.2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干预措施讨论
通过之前的分析总结,我们发现,患者在术中和术后的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感染率。要想很好的防止患者的切口感染,就必须要从源头抓起。手术室是患者进行手术的地方,这里必须做好相应的杀毒杀菌的措施,否则会给患者造成生命影响。进入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的衣服和鞋帽,尽量减少在手术室内的走动。手术过程中不要抖动布类,注意给患者保暖,而且患有呼吸道等感染疾病的工作人员禁止入内。而且不允许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携带手机。
另外需要加强病区和患者的管理工作。由于患者的身体条件不一,所以自身的抵抗力就不同。医护人员应该尽量减少患者周围的人员流动,并且认真做好术前准备。通过结果可知,在患者感染的细菌当中,大肠埃希菌数量最多,所以医护人员应该特别为患者做好术前肠道准备,使肠道中细菌数量相对减少,并且使用正确的脱毛方法,避免不避绕的备皮。同时应该注意引流管的清洁并及时的冲洗和更换,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回收和管理,避免污染。
综上所述,患者的切口感染的因素是有不同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细菌进入到了患者的切口部位。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快速手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床使用率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均能够控制患者的感染率。再加上医护人员的正确操作和熟练手法,患者感染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 屠松菊.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5):43-44.
[2] 陈锦福,景士宏,杨柳等.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3,25(3):33-34.
[3] 向黎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式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2):6852-6852.
[4] 李玉英.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2013,(34):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