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5-05-30邓琴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监护室性肺炎病原菌

邓琴

【摘要】目的:观察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感染病原菌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本组病例为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17例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疾病治疗情况,并对发生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分析。给予患者加强护理干预。结果:本组患者中,发生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46例,未发生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71例。本组分离出菌株52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主要的病原菌,感染率最高。本组患者在给予加强护理后,未见死亡病例。结论:呼吸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与多种病原菌有关,且受病原菌耐药性的影响,因此,给予患者加强无菌操作等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感染,预防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关键词】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病原菌;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90-01

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室内常见的抢救手段之一,可帮助患者度过危险险,或延长患者生命[1]。但是,使用机械通气易引起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为炎,其是指患者在采用机械通气治疗48h以后并发的肺实质感染,是机械通气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在40%,死亡率高达49%。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及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给予患者加强护理,可有效降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2]。本组研究中,通过分析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同时给予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17例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56例;患者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9.4±7.4)岁。

1.2纳入病例标准

机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患者使用呼吸机时间在48h以上,X线胸片可见新的,或进行性增大的肺部浸润性阴影。兼具以下条件之一:肺部实变体征和(或)肺部湿罗音;患者白细胞总数超过10×109/L;有发热症状;呼吸道脓性分泌物培养出新病原菌。

1.3方法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疾病治疗情况,并对发生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分析。给予患者加强护理干预。

1.4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n或%表示,X2检验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发生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46例,占比39.3%,未发生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71例,占比60.7%。对发生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患者病原菌进行菌株分离,分离出菌株52株,对全部菌株分布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发现,鲍曼不动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主要的病原菌,感染率最高,详见下表。本组患者在给予加强护理后,未见死亡病例。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危重症监护室常见的抢救方法,但是,由于危重症患者受机体免疫力低下、昏迷等因素影响,易出现机械通气性肺炎,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严重还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

目前,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主要病原菌仍为鲍曼不动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其耐药程度较为严重,患者难以抵抗,易受到感染。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病情,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组在对患者的病原菌的观察上,对其护理工作总结如下几点。

患者上机期间,根据其血气分析结果,给予及时调整呼吸机模式,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评估患者病情情况,确认患者是否需要拔管或撤机,减少插管的时间,预防感染[4]。检查气管插管的深度,记录外露的长度及固定情况,听诊患者双肺,观察呼吸音是否均匀,保持气道通畅,避免气管插管移位、堵塞。定时翻背,为患者拍背,利于痰液流出。开启呼吸机加温湿化器,稀释痰液,利于其排出。痰液过于黏稠的患者,应根据医嘱,适当向气管内滴药,或给予雾化吸入。患者无禁忌的情况下予抬高床头30-45度,以减少胃内容的返流和误吸;适当给予硫糖铝等胃黏膜保护剂代替抗酸剂,预防应激性溃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按照7步洗手法进行洗手,预防并控制病原体传播;严格执行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等问题的发生;做好床单位的清洁消毒;对于潜在感染患者单独在一个病房内;采用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应注意避免侵入性操作。做好口腔护理,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防止插管患者插管移位及气道损伤[5]。

指导患者或其家属补充充足的营养,保证每日葡萄糖的摄入量占总热量摄入的40%,脂肪摄入占20%,蛋白质摄入量在1.3g/kg。控制患者血糖情况。定期清洁、消毒监护室空气。重视体位护理,适当体位有助于减轻症状、减少疲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抬高床头,减少口咽部分泌物的吸入。昏迷患者应给予加强基础护理。

本组研究中,39.3%患者发生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与文献基本一致,在对患者病原菌进行分离观察发现,鲍曼不动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主要的病原菌,在用药及护理上应予以注意。

呼吸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与多种病原菌有关,且受病原菌耐药性的影响,因此,给予患者加强无菌操作等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感染,预防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陳素琴. 重症监护室病人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护理[J]. 全科护理. 2012, 10(2): 146-147.

[2] 陈天玲. 综合护理干预预防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 2015(8): 754-756.

[3] 韩涵,臧舒婷. 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分析[J]. 医学信息. 2014(36): 437-438.

[4] 吴国芳. 加强风险管理对降低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肺炎率分析[J]. 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4(9): 64.

[5] 张馨心,左泽兰. ε-聚赖氨酸预防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研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3): 249-253.

猜你喜欢

监护室性肺炎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相关因素
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应用美罗培南治疗的临床观察
人感染H7N9禽流感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米诺环素治疗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28例
杂交羔羊腹泻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