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2015-05-30曹荣
[摘要] 民族地区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与合作,有利于各国人民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有利于各国应对国际文化贸易新形势,迅速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从而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惠及民众。要加强顶层设计,拓建跨境经贸文化产业合作区、产业园区;有计划地在边境口岸城市,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区;推进区域合作平衡发展;创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及投融资模式。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民族地区 文化产业 路径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6-0095-04
[基金项目]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战略研究”(2014-GM-029);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蒙古沿边地区特色产业集群营销优势及其培养机制研究”(2014C041);中蒙俄经贸合作与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研究协同创新培育中心(中蒙俄贸易合作平台)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曹荣(1981 —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讲师,蒙古国人文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管理。
一带一路战略为民族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参与区域合作,开辟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带来了重大机遇。经济社会发展与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而文化产业又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增强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民族地区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与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民族地区参与一带一路
文化产业发展与合作的优势
我国民族地区国土面积613万平方公里,占总国土面积的64%。全国共有5个自治区,155个民族自治地方。陆地边界线约长2.2万公里,其中近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边境县(区、市)有138个,其中109个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与合作具有巨大优势。第一,具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古贸易路线联通的历史文化渊源优势。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都是古代连接亚欧非的经济、贸易、外交和人文交流沟通的商路。第二,具有资源富集及沿边的区位优势。这成为各国文化产业发展与合作、文化交流与沟通的经济贸易基础。民族地区矿产、森林资源丰富,且中国的边境县(区、市)建设了众多贸易口岸,并承担了与许多邻国的铁路、公路互联互通项目。如内蒙古现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对外开放口岸体系,有17个陆路空港开放口岸。包括满洲里和二连浩特2个铁路口岸,甘其毛都等11个公路口岸,呼和浩特等4个航空口岸。满洲里、二连浩特是中国对俄罗斯、蒙古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承载着中俄65%和中蒙95%的陆路货物运输任务。第三,具有跨境的民族语言文化相通的优势。中国的边境县(区、市)与睦邻国家或山水相连,或语言文化习俗相近,有易于沟通的心理和语言文化基础。第四,具有广阔文化产业市场发展前景和政策优势。2014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支持民族地区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民族地区还是国家实现全面小康及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点地区。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行动十余年为中国沿边开放、向西拓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建立了相当规模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人流。民族地区纷纷制定服务一带一路的定位和战略,市场发展前景乐观。如内蒙古的丝路定位,是基于内蒙古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地位制定的。内蒙古自治区提出要着力打造融开放之门、亚欧之路、集散之枢、先行之域于一体的中俄蒙经济走廊核心区,并升级建设国际型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等“五大基地”。
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及合作现状特点
当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及合作具有如下特点:
(一)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中国多项文化政策推进了文化产业发展及合作。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文化部、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商务部提出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一是搭建贸易促进平台。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自由贸易园(港)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为文化企业搭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平台。二是加大对文化出口的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企业境外投资合作。给予政策支持,如《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2009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年)、《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2007年)。2013~2014年,有366家中国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及项目企业的123个项目展开。中国文化产业境外投资规模进一步拓展。
民族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获得了中国政府包括文化产业发展与合作在内的各方面支持。2014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提出完善差别化政策支持,在民族地区优先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在口岸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继续加大银行、证券、保险的支持力度。此外,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编制《国家“十三五”兴边富民行动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规划》、《少数民族事业规划》、《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规划》,以及各民族省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契机,将民族地区规划与国家布局紧密对接,发挥优势,提高民族地区自身发展动能,惠及各族人民。
(二)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并重
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重点。民族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因此,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充实和丰富现代文化内容,提倡生产性保护,将推动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发掘文化遗产的本质内涵,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寻找其与现代文化发展的对接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物质产品,有助于促进活态传承,激发内在活力。目前,中国两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运行良好。部分省市创新生产性保护方式——“公司+农户”,成效显著。
(三)文化交流愈加繁荣
依托沿边地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日益深远。例如,在园区(基地)建设方面,中俄蒙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已于2012 年8 月开工建设。在教育出版方面,1998年,中蒙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国政府相互承认学位学历的协定》。2000年,双方签署《利用中国无偿援助款项培养蒙古留学生项目执行计划》。据不完全统计,蒙古国在华留学生每年约有8000人。2008年5月,在蒙古国立大学设立了孔子学院。2010年6月,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市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对外文化发展已取得了初步成绩,如内蒙古教育出版社以中蒙合资方式成立安德教育出版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并经过国际竞标成功获得蒙古国两种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印权和发行权,初步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各门类呈现出新的发展活力。2014年是中蒙建交65周年、中蒙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中蒙友好交流年。期间,中蒙友好交流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举办各类展览、举行各种文化交流、组织医务人员为蒙古国群众义诊、举行大型文艺演出、中国文化周等。2015年10月内蒙古举办了中蒙博览会,投资贸易洽谈板块共签署各类合作协议166项,合作协议投资额达到1485.9亿元,合作领域涉及能源、农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文体、医疗和科技教育等。
三、民族地区参与一带一路
文化产业发展与合作的现实障碍
(一)国家间协调持续推进不足影响文化产业经济合作发展
民族地区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的合作形式、合作内容、合作模式逐步多样化。如中蒙两国于1951年起建立文化联系后,根据文化合作协定、科技合作计划、教育交流与合作计划等,两国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计划等。但缺乏双方国家高层共同地积极推进,影响了文化产业发展与合作形式的创新。
(二)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合作政策欠缺
民族地区应优化地方投资环境,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程度,并在明确本地区定位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极具包容性的发展战略,有效衔接国家一带一路规划。民族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需要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和发达地区的支持和帮助,需要民族地区人民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自身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明确自身的丝路定位,推进民族地区全方位发展。
(三)文化产业发展地区不平衡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呈现地区不平衡特征,2013年东部10省市的资产规模平均为4502.25亿元。文化产业六大类别分地区分年度排序中,广东位居第一,江苏、山东、浙江、北京、上海在文化内容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和生产性文化服务、文化装备制造和文化消费终端制造方面均发展迅速。近5年来,中部六省与东部10省市的差距逐步缩小。2013年,中部地区湖南、河南和湖北文化生产服务增加值仅低于广东和山东的规模。西部个别省市发展迅速。西部12省区市与东部10省市的发展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尤其是四川、重庆成果卓著。
(四)融资渠道有待拓展和完善
商务部网站数据显示,中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8亿美元,目前,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有待拓展和完善,虽然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其第三方支付、众筹模式在文化产业贸易领域的应用逐步渗透,但政策、技术、行业准则等尚需进一步规范。
四、民族地区参与一带一路
文化产业发展与合作路径建议
(一)拓建跨境经贸文化产业合作区、产业园区
应积极探索拓展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的新形式,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即在两国边境附近划定特定区域加快发展,包括实施特殊财政税收、投资贸易配套产业政策,跨境海关特殊监管,聚集各生产要素,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等。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贸文化产业合作、产业园区当前还面临许多困境。如缺乏双方国家高层共同地积极推进,缺乏共识;缺乏运营模式和政策支持;缺乏可遵循的规则;缺乏准确的定位和可行性分析。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国家高层应加强相互沟通,积极推进共同发展的政策、路径和准则。
(二)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区
强化与沿线各国的务实有效合作。民族地区文化特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起到窗口、前沿和民心相通的关键作用。应有计划地在边境口岸城市,以当地特色为基础适当布局特色文化项目,打造文化聚集区,建设文化特区,如在满洲里建设中俄文化特区,在二连浩特建设中蒙文化特区。内蒙古应重点制定本地区文化特区建设基本蓝图和行动纲领,明确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全面分析内蒙古文化特区建设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从空间布局、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保障措施、近期行动计划等方面对内蒙古文化特区建设提出具体工作安排。第一,发展目标可定为5~10年,提高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第二,提出内蒙古文化特区建设发展原则和“整体布局、系统扩展、滚动建设”等空间发展模式。第三,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等。最后,综合发展文化相关产业等。如尝试推进中俄、中蒙文化影视基地建设,进而延伸发展旅游业、影视道具服饰加工制造、翻译、图书出版、语言培训等语言文化产业等。还包括定期举办中蒙俄文化博览会等国际会展与商贸洽谈会等。
(三)推进区域合作平衡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以推进区域合作为核心,主张平衡发展。首先需要在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上加强统一规划,明确国家设计已出台的各省定位,产业布局、跨省交通规划、政策支持和各地协调等。其次进行省级设计,主要解决不同城市功能、产业、物流等定位。应在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各省定位的基础上,突出各个民族地区自身的特色。更应注意加强省际间政策协调和产业发展统筹协调,确定各个节点省区市的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避免各地资源、政策争抢,重复建设以及同质化竞争。
(四)创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及投融资模式
探索新的盈利方式,创新商业模式是文化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目前,可资借鉴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有全产业链、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明星经纪、数字内容、动漫产业、全媒体产业等,且都可以做延伸产业和衍生产品。在充分考虑国际国内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优势及特色,前瞻性地创新发展商业模式。如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内蒙古目前共有8家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其中有5家在二连浩特,在通关便利化方面凸显优势。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投融资创新模式,开设民营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改变资金不足现状。如发挥互联网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贸易合作的平台作用。
[参考文献]
[1] Fisher.Josh.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ntersection of Fair Trade and Justice: Managing a Global Industry[J].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2015,881:.
[2]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2014中国产业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3]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十年见证文化产业腾飞[N]. 光明日报,2015-02-12014.
[4] 文风.内蒙古参与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几个问题的研究[J]. 北方经济,2015,(5):17-18.
[5] 许海清.加快中蒙边境口岸发展的对策探讨[J]. 未来与发展,2013,(4):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