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碳排放现状及预测研究

2015-05-30王东吴长兰

开放导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低碳发展灰色预测碳排放

王东 吴长兰

[摘要] 本文研究了1995~2013年广东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并通过与其他省份比较表明广东碳排放总量处于较高的水平、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则较低;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广东未来的碳排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如不转变发展方式,广东进一步减排的潜力有限,应在大排放源节能降碳、低碳生活方式、碳交易市场化、低碳示范区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为促进全国低碳发展先行先试。

[关键词] 广东省 碳排放 低碳发展 灰色预测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5)06-0091-04

[基金项目]“低碳示范省和美丽广东建设”研究,广东省打造“理论粤军”2013年度重大资助项目(LLYJ1310)。

[作者简介] 王东(1967 — ),天津人,深圳市软科学研究会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低碳经济、国际经济;吴长兰(1984 — ),江西南城人,深圳市软科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低碳经济、国际贸易。

一、广东碳排放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没有官方公布的碳排放数据,比较权威的国际机构,比如美国能源情报署(EIA)、国际能源总署(IEA)、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AC)等部门,也仅仅提供中国整体碳排放数据,并没有细分省份的具体碳排放数据。本文借鉴已被广泛使用的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定的化石燃料燃烧计算方法,详见《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也就是各个能源消耗量乘以各自的能源碳排放系数计算出广东碳排放量。所有数据出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广东省统计年鉴》,具体的各类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和碳排放系数如表1和表2。

通过对以上年鉴的数据梳理,可以计算出广东历年的碳排放数据,具体如表3所示。

根据表3数据制作成图1明显可见,自1995年以来,广东碳排放总量以年均8.32%的增速逐年上升,并且以2000年为分水岭,2000年以前保持年均5.31%的低增长,2000年后碳排放量明显加快,以8.70%的年均增长率快速上升,直至2013年排放总量增至30247.8万吨碳。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广东的碳排放强度却不断下降,其中,1995年的碳排放强度是1.20t碳/万元,2013年则降至为0.48t碳/万元,降低幅度达到了60%。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人均碳排放却以6.14%的年均增长率在不断地增长。广东的人均碳排放在1995年是0.97t碳/人,2013年则增长到了2.84t碳/人,增幅192%。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广东的碳排放水平,需要进一步与其他省份进行比较。从图2可以发现,广东年均碳排放总体比较高,但是综合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考虑,人均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则较低。

二、广东碳排放预测

本文进一步对广东未来的碳排放情况做预测分析。目前预测研究中,灰色预测模型因为其操作性和实用性的优势而运用比较普遍。广东1995~2013年的碳排放数量年变化没有直观的规律,而常规的时间序列的方法不可行,本文以MATLAB软件为分析工具对碳排放数据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构建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2015~2020年广东未来碳排放总量,为广东碳交易和低碳政策提供基础研究。

根据表3的1995~2013年广东碳排放量为原始数据,建立灰色预测GM(l,1)模型,进而预测2015~2020年广东碳排放量①。

从GM(1,1)的预测结果来看,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减排措施,按照目前的情况发展,广东碳排放将持续上升,2015年将达到39677.80万吨。2020年,广东碳排放量将高达60688.42万吨。

广东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资源消耗较高,尤其是过去的外延式增长方式没有完全改变,资源日益紧张,环境压力增大,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比较突出。而且广东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外来人口数量大,即使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也无法阻止能源消耗的加速和碳排放的增加。如果广东2020年的经济增速能保持较高增长,广东的碳排放强度还会继续下降,但是下降幅度是放缓的,表明广东进一步减排的空间有限。

三、广东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广东作为国家低碳试点省份,需要以此为契机,加快研究制定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考核体系,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率先探索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低碳绿色新路径,为促进全国低碳发展先行先试。

(一)积极探索大排放源节能降碳途径

1. 加强工业节能降碳

根据广东统计局初步核算,2014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为4.7:46.2:49.1。这是广东能源消费量不断上升以及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的根本原因。因此,广东需要严格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积极推广工业节能技术装备、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加快节能环保技术模块化、产品化建设,培育一批节能技术服务龙头单位;严格执行环评制度与项目能评制度,使排污强度、高排放项目能效水平以及新建高耗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建材以及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实行减量置换或者能耗等量;对智能绿色IT技术产业、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能源环保产业、低碳经济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要重点发展。

2. 推进建筑节能降碳

广东在“十一五”期间积极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建筑能耗调查工作,发现建筑能耗具有差异性大、平均值不高的特点。广东社会经济水平不均衡与该特点基本相符合。据《广东省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来广东在庞大的既有建筑的基础上,仍然以每年新增大约为1.9亿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速度发展,既有建筑与新增民用建筑的建筑面积总基数非常大。广东建筑能耗占全省总能耗的30%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建筑的用能设备相应增多,能耗也愈来愈大。用能多、基数大、能源不合理的现象突显,广东建筑节能工作的形势非常紧迫,但其潜力也是巨大的。

应大力推进建筑节能,降低碳排放。在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阶段,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将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与广东的实际相结合,积极完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评价标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大力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等建筑体系,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

3. 强化交通运输节能降碳

截至2014年,广东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431万辆,比2013年同期增加150多万辆;驾驶人数量达到2626万,比去年同期增加177万,机动车保有量及驾驶人数量居全国第一。由此导致的交通能源消费持续增加,碳排放量不断创出新高,必须强化交通运输节能降碳工作。

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水、路、铁、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综合优势以及组合效率。实施绿色港口行动计划、绿色水运建设工程、大宗货物绿色运输北江示范项目,实施绿色低碳公路建设工程;对“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要继续深化执行,逐步健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有效减少空驶率,降低单位运输产出的能耗与排放水平;在邮政、物流、公务、公交等领域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与规模化应用;大力推行公交优先战略,发展对轨道交通的建设,以创建“公交都市”为抓手,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二)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根据各省市自治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数据,2014年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为广东。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伴随而至的是更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因此仅仅依靠工业、交通和建筑的低碳减排还远远不够。政府与企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同时,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从周围的小事做起,培养低碳生活方式,充分发挥社会责任。

(三)加快推进碳交易市场化

作为全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中规模最大的试点,广东于2013年12月19日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至今已发展成为仅次于欧盟、韩国的全球第三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15年上半年,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从成交量来看,广东均稳居全国首位。但是广东碳交易市场存在与其他市场一样的问题,交易品种单一,仅限于配额现货,二级市场交易不活跃。因此,应充分利用金融、财政以及其他相关支持与优惠政策,对企业加以引导,以鼓励其积极参与到碳交易的行动中来。此外,为了给企业的碳交易行为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还要努力加强建设国内碳交易市场的相关配套条件。

(四)充分发挥低碳示范区带动作用

广东可以充分利用国家首批低碳示范省先行先试的契机,要求各地级市加快建立低碳城(镇、区)、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政府等多级多类示范点,及时总结不同试点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多种政策措施和手段加以推广。推动在低碳城市内实现“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的“多规合一”规划设计和“产城融合”建设,积极转变发展模式与调整产业结构,引导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和方式,积极推动地方政府的融资支持和政策激励,加快碳金融、碳交易、低碳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步伐。建成我国低碳城市规划、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绿色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政策以及低碳人才的集聚中心和示范样板,推动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广东”建设。

[参考文献]

[1] 鲁万波,仇婷婷,杜磊.中国不同经济增长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3(4):106-118.

[2] 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志生,李冬梅,刘旭红,朱雪梅,王晓霞.广州市20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特征分析[J].建筑科学.2009.25(8):34-36.

猜你喜欢

低碳发展灰色预测碳排放
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对唐山经济的影响
收益还原法在房地产估价工作中的应用与改进
浅议城乡布局对改善人居环境的影响
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蚌埠市人口结构的影响的探索
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营运船舶节能减排现状及其低碳发展的途径
组合预测法在我国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