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王陵殇怀

2015-05-30李延军

寻根 2015年6期
关键词:封土廉颇赵国

李延军

与那些红色的甚或民间的草根墓园相比,清明时节的赵王陵俨然是一片荒冢!从王陵脚下陈三陵村的三位村民口中得知,在赵王陵一带共有6个带“陵”字的村庄,分别是陈三陵、姜三陵、张三陵、李三陵、中三陵和薛三陵,相传都是赵王陵守陵人在两千多年漫长岁月长河中自然形成的村落。两千多年来,这些守陵人栉风沐雨,日夜厮守,世代伴着赵王陵繁衍生息,一直到今天。

从我脚下的2号陵向西南方远眺,氤氲岚气掩映的是巍巍耸立的3号陵。按《千古风雨赵王陵》一书推断,它的主人很可能是埋在邯郸的最后一个赵王——赵悼襄王。这位赵王名偃,在赵国王位上声色犬马、尸位素餐了9个年头(公元前244年~公元前236年)就一命呜呼了。当时的赵国已日薄西山,处在风雨飘摇中,内忧外患不请自至。

赵偃即位之时,一代名将廉颇正在魏国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前线浴血麈战。赵偃却对老将军的忠心满腹狐疑,偏信奸臣郭开谗言,令乐乘火线取代廉颇,莫名夺了廉颇兵权。廉颇一怒之下打跑乐乘,随即只身逃往魏国避难。

赵国在内忧外困交加之际,庙堂内讧,连失两位栋梁,实力锐减,加速了赵国灭亡进程。

先是公元前251年,赵国长平初败,燕国趁火打劫,派60万大军攻赵,欲置赵于死地。廉颇与乐乘同率赵军,并肩作战。廉颇先率8万赵军大败燕军主力于部(今河北高邑东),斩其主将栗腹。乐乘配合廉颇坚守代地,随后乘机率5万赵军出击,一举活捉燕军主将庆秦。廉颇再长驱直入燕境500里,直捣其都城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不得不割5座城池与赵国求和罢兵。廉颇与乐乘的默契配合,鄗代大战全线告捷,给了乘人之危的燕国一记重击,国威大振,为长平大败后一蹶不振的赵国,又赢得了一丝苟延残喘的生机。廉颇因此被封为信平君,假相国,乐乘被封为武襄君。

被赵偃莫名打击的廉颇,这时完全没了“将相和”时的大度与公心,早已把蔺相如当初的那句至理名言“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抛之九霄云外。没了蔺相如的赵国庙堂,早已离心离德,分崩离析。再后来赵偃又上演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出著名闹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使得廉颇又远走楚国,客死他乡。至此,赵偃主政的赵国,离灭亡的日子更近了一步。

现在,3号陵已是“几经盗掘,马骨凌乱”。尽管如此,3号陵依然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不少珍贵文物,也算是赵偃为后人做的一点贡献吧。

如今最吸引人们目光的要数我脚下的2号陵。2号陵体量最大,不仅交通相对便捷,陵台上还是两座封土,考古工作开展得最多,也是盗墓者光顾最多的王陵。1997年10月18日,那起震惊中外的王陵被盗案,就发生在这里。破案后,直接从海外追回的文物就有200余件,其中的三匹青铜马如今已是邯郸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铺首、金牌饰、钻孔玉片等均为国家一、二级文物。

按学者们推断,2号陵北封土的主人很可能是赵惠文王,南封土是赵孝成王,分别在位33年、21年。他们父子二人先后54年的执政生涯,直接左右了赵国由盛到衰的历史进程,也是留给邯郸人历史典故最多的历史时期。

赵惠文王大名赵何,作为一代雄主赵武灵王青睐的接班人,他慧眼识珠,在位期间曾起用过一大批贤能的文臣武将治理国家。邯郸很多著名历史人物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如乐毅、平原君、蔺相如、廉颇、赵奢、乐乘等。很多著名的历史典故,诸如完璧归赵、将相和、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重大历史事件,也都发生在这一历史时期。那段时期的赵国,生机勃勃,活力四射,成为人们称道的鼎盛时期,显示了赵何年轻有为的治国才能。

而到了赵何儿子孝成王赵丹时期,赵国便衰象显露。《触龙说赵太后》讲的就是赵丹继位初年的事,说明此时的赵国实力,已非渑池会时期的赵国了,秦国已不把它放在眼里。不久就爆发了令赵国伤筋动骨的长平大战,此役成为赵国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此后的邯郸保卫战以及与之相关的毛遂自荐、窃符救赵、歃血为盟、一言九鼎等系列典故,推演的应该不都是邯郸人的智慧,更多的该是那个时代邯郸人的悲壮与惨烈。

虽然1号陵在这里能清晰可见,我也不止一次近距离踏勘过1号陵,但对刚刚被盗过的1号陵,依然放心不下,还是携友绕道登上了刚刚被盗的1号陵。

眼前1号陵的盗掘现场已清理殆尽,一生都是纷扰缠身的赵武灵王,身后依然无法享受一份安宁。想当年赵武灵王是何等的威武,在他执掌赵国27年间,促合纵,缓称王,击三胡,灭中山,不恋权位,用贤选能,一身孤胆闯秦廷,修长城,兴郡县,硬是一步步把处于四战之地、积贫积弱的赵国,经营得风生水起、列国瞠目,一时成为战国后期唯一可与强秦抗衡的东方强国。

可叹的是,一生雄才大略的武灵王,居然被自己的儿子和大臣活活饿死在沙丘宫,英年早逝,壮志难酬!历经两千多年风雨的安身之地,如今又遭此劫难!

此时的我不忍再去目睹不远处的4、5号赵王陵了,估计这两座陵墓的保护现状同样不容乐观,仅我手头资料就载有1997年4号陵被盗案,盗洞深32米,直径0.6米,10名盗墓贼被抓。

按有关学者推断,那里很可能是赵武灵王的父亲、爷爷、祖爷爷的陵寝。他们是赵国迁都邯郸后的前三代君王,那时的国君还只称侯不称王的,称王是从“五国相王”之后才逐渐兴起。赵武灵王是五国中最后称王,也是赵国的第一位国王。有可能4号陵的北封土主人是赵成侯,南封土是赵肃侯,5号陵为赵敬侯。正是这位赵敬侯赵章,当年(公元前386年)毅然决然地把赵国国都从中牟迁至邯郸,才有了邯郸今日作为古都的历史地位,也才有了如今这片叫作赵王陵遗址的文化宝地。

赵章一生命运多舛,为谋求赵国的强大励精图治,可谓戎马一生。他的继位就弥漫着一股浓烈的火药味。当他的父亲赵烈侯撒手人寰时,年幼的赵章却被叔叔武公废掉太子之位,自立为王,幸未被诛。

武公死后,赵章才在旧臣的拥戴下继位,但又遭武公之子赵朝争位叛乱。平息赵朝叛乱后,赵章为避开近在咫尺的魏国对赵朝的支持,决定把都城迁至离魏国稍远的邯郸。此后的赵章不敢懈怠,奋发蹈厉,先后同魏、齐、卫、中山等国,展开了连绵不断的领土争夺战,为后世子孙奠定了158年的稳定发展基础。韩非子《说疑》这样评价赵章治下的赵国:“兵不顿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内无君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邻国之患。”

他的儿子赵成侯赵种的人生同样充满艰辛,一波三折。成侯即位时也遭遇公子胜与之争位乱局。摆平公子胜叛乱后,成侯便与卫、周、魏、秦等国展开领土争夺战。同时,为稳定周边局势,积极谋求与齐、宋、燕、魏等邻国修好。公元前354年,邯郸又遭魏将庞涓重兵包围,史称“邯郸之难”。成侯一边顽强迎敌,一边积极外交斡旋,有幸得到齐国派田忌、孙膑出手相救,大败庞涓于桂陵,成功演绎了“围魏救赵”经典战例,方解邯郸之围。公元前351年,成侯又被迫与魏惠王在漳水会盟,接受屈辱条约,为赵国求得一段短暂的和平时期。

成侯为谋求大国地位,彰显其“言必信、行必果”的国家形象与豪迈决心,在邢地建信宫,筑檀台,朝诸侯,成为赵国会盟天下诸侯、树立国际威望的著名场所。邢台由此因“檀台”而得名。

成侯建信宫,筑檀台,与之封土紧邻的儿子肃侯赵语,留给我们的土木工程更多。《吕氏春秋·义赏》把肃侯的修陵行为,列入了国君不惜民力的典型案例:“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抨击肃侯因修建自己的寿陵,茧氏之地被弱小的卫国趁机掠去,教训可谓深刻。

肃侯的大手笔还不止于此,为抵御齐、魏两国进攻,公元前334年,肃侯在漳水和滏水间修筑了著名的赵国南长城。该长城气势雄伟,西起今河北武安西南,向东南沿漳水延伸,至今磁县西南,折而向东北,沿漳水直达今肥乡南。

这些浩大工程,在反映肃侯治国业绩的同时,也反映出他喜好铺张奢华、不惜民力的一面。就在肃侯大修长城的当年,又兴师动众游大陵(今山西文水县东北)。刚到城门口就被相国大戊午拦住去路,告诫他:“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这才使肃侯幡然醒悟,非但未怪罪大戊午的莽撞,还匆忙下车道谢,当即取消了那次劳民伤财的奢华之旅。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单来邯郸参加他的葬礼的就有秦、楚、燕、齐、魏等五个大国,且各带锐师万人为其送葬。可以想象,当年云集在这4号陵四周的浩荡送葬队伍,该是何等的巍巍壮观!

猜你喜欢

封土廉颇赵国
希望在肩上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兵团八十三团棉花机械封土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师与书·赵国华
古法奇观
入唐百济遗民流向与连云港封土石室墓
日本列岛封土石室墓的展开与连云港石室墓
我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封土石室墓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