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信达雅”与“化境”

2015-05-30付帅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信达雅化境理想

付帅

【摘要】“信达雅”和“化境说”分别是翻译家严复和钱钟书提出的翻译理论观点,分别介绍并分析上述观点,论述对其理解,探讨二者关系并指出区别。

【关键词】信达雅 化境 标准 理想

“信达雅”和“化境说”是中国翻译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两种观点,为众多翻译学家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和探讨空间,同时对我国翻译实践活动发挥着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信达雅”

“信达雅”是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于1898 年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他在文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故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在严复看来,“信” 即忠实于原文;“达”指译文行文通顺流畅;“雅”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使译文典雅、有文采。

严复对于“雅”的理解侧重于使用汉以前字法句法来追求译文典雅、文采,这显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就得不到后世学者认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往往乐于把“雅”理解为文雅、有文采。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从宏观上提出了译者从事翻译的标准,而未局限于言语转换的某些具体细节。作为一种宏观上指导和规范的翻译标准,它广为流传,得到众多学者和知识分子的支持。

“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在我国翻译理论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他的理论为众多翻译学家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对我国翻译实践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二、“化境说”

“化境说”是钱钟书先生从汉代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一段训诂文字引申出来的。它以“化”为中心,强调翻译的忠实性。

在钱钟书看来,入化的翻译应该忠实于原作,译作读起来就像原作。也就是说,在把作品从出发语转换成目的语时,不因言语差异表现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同时可以完全保留原作风格。罗新璋在《钱钟书的译艺谈》一文中谈及“化境说”时引用谚语:“酿得蜜成花不见”,形象地比喻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几乎看不到译者加工痕迹,充分表现出了“化”的境界。

此外,“化境说”不仅强调“化”,还强调“化”与“讹”的对立统一。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说:“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从这段引文可看出,钱钟书意识到“化”是一种理想状态,由出发语向目的语转换时,遗失或损伤几乎无法避免。“化”与“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讹”是不断接近“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失误。

比如ever一词的用法,译者可能因为对ever词义的理解偏差,对“He is ever busy”、“Will he ever succeed?”的译法产生困惑,把ever都译为“曾经”。这种错误就是所谓的“讹”。原因就在于译者对ever词义理解不够深入,ever的根义是“at any time”,这样,以上句子的翻译就不成问题了。可见,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掌握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讹”。

三、“信达雅”与“化境”的关系

“化境”可以说是翻译的最理想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是难以企及的。1964年钱钟书初次发表《林纾的翻译》一文,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后来把“最高标准”改为“最高理想”。这一做法实际上是对“标准”和“理想”做了具体区分:“化境”是一种理想,而不是标准。标准是译者努力达成的状态,是一种准则和规范;而理想是一种追求和方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不能作为衡量翻译行为的标准。

例如:可以把“挥金如土”译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雪中送炭”译为“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因为翻译涉及文化移植,译文必须克服不同语言负载的文化差异、词汇缺项等问题,这就需要根据目的语文化适当改变词义的选择。这种处理方式并没有逐字翻译,而是在东西不同文化间找到巧妙的契合点,以“水”代“土”、以“燃料”代“炭”,巧妙地处理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实现了内容上的“信”。由此可见,“信达雅”这一标准是可以通过译者努力而实现的。

又如:-- What makes a road broad? -- The letter B.在翻译这句话时,如果译者拘泥于词语的原意,翻译成“—什么能使路变宽?-- 字母‘B”,一定使读者摸不到头脑,这种看似忠于原文的逐字翻译,既做不到内容上的“信”,又会造成上文中所说的“讹”。只考虑词语原意,却忽视了源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的双关用法,既不符合“信达雅”标准,也违背了“化境”的翻译理想。若把该句翻译为:“-- 什么能使门变阔?-- 活”,不仅可传达原作者意旨,还遵循原句运用双关手法,灵活巧妙。但这种译法也是在改变选词基础上实现的,并不能完全传达原文内容韵味。可见,在翻译中是可以达到信达的标准的,而实现忠于原文内容、风格、形式的 “化”这一最高理想仍非常困难。“化境”要求文学翻译译文不能生硬牵强,且作品不丢失整体风格韵味,是翻译的最高境界。

总之,虽然“信达雅”与“化境”都是针对翻译而言的,但两者不可混同。前者是译者从事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标准,后者是翻译追求的方向、境界,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最高理想。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43.

[2]郑海凌.钱钟书化境说的创新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71.

猜你喜欢

信达雅化境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化境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信达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韩互译之技巧
视觉万象 化境心源——学术性与思考型意象油画家任传文
对比浅析中西翻译标准
化境(外一则)
浅谈“信达雅”
——以翻译《沉默的大多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