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达雅”
——以翻译《沉默的大多数》为例
2016-02-22邢璐
邢璐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浅谈“信达雅”
——以翻译《沉默的大多数》为例
邢璐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关于翻译的标准和原则,古今中外各大翻译家众说纷纭。我国翻译界泰斗严复先生早在翻译《天演论》的序言中便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简短的三个字涵盖着翻译的精髓。时至今日,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我们今天的翻译活动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在理解“信达雅”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小说的翻译中,从而体会“信达雅”翻译理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信达雅;翻译;标准
1 何为“信达雅”?
严复“信达雅”的提出距离现在已有百年历史,这百年间来自各界的学者们都对信达雅有着不同程度的解释和理解。在严复当时翻译赫胥黎《天演论》的序言中,他这样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现今的翻译依旧影响很大,除了信达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以外,更重要的是信达雅之间具有合理的逻辑关系。首当其中的“信”是要求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要忠于原文,虽然翻译是一种在创作,但是在创作的同时不能有悖原文,加入过多的臆想。与之相辅相成的是“达”,那么何为达?就是要求在翻译文章的过程中要使得文章行文通顺。严复虽然在翻译的过程中坚持了“信达雅”,但是他追求的也并非一般科学的准确性或者追求某种绝对的真理。有时他可能以达旨辅之。正如鲁迅所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方面,一面当然力求其解,一面保存其原作的丰姿”。翻译能同时做到这三条是非常理想的。但在实践中,常常出现“信”与“达、雅”之间相矛盾的情况。这种矛盾出现时,我们便要灵活的运用“信达雅”,不要把“信”、“达”、“雅”的顺序颠倒了,无论何时我们都要以“信”为先。“雅”是“信”和“达”的升华,只有达到“信”和“达”,文章才有机会变得“雅”。如果无法忠实原文,那么文章的“达”或者“雅”就有些失去意义了。
2 “信达雅”之我见
我在做这个翻译实践的时候是如何感知信达雅的呢?最近我正在读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我对于那个让中国人提起来都沉默不语的时代十分感兴趣。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并不知道在文革时期发生了什么,我们唯一能了解那个时代的方法就是通过研读过来人的作品。这篇文章是本书的开篇文章,读起来很易懂,但是我在翻译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要做到“信”不太容易,因为里边有一些内容是中国当时社会特有的,我不知道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去表达它更合适。一旦选错了词,变无法表达文章要表达的意思。甚至还有可能传达错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比如“五好四美”,“事儿妈”这种词语,翻译的时候就只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我也自知,我翻译过来的个别词肯定是不那么精准的。因为我觉得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词一定有其特殊的译法。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自己的翻译跟贴近“信”。在翻译这篇文章时,译者至少做到了“达”,整篇文章翻译过后很通顺,没有看起来前后不搭的地方。至于“雅”,笔者认为,对于一个资历尚浅还在磨炼的MTI学生来说,做到“雅”还尚需要更长时间的磨炼。它需要我们具备很深的汉语造诣,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机会达到“雅”。
笔者认为最为一名MTI的学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翻译的实力要在不断的练习中堆高。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英文的句式和语法,不要写过长的句子,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选词,写出来的句子要略带文采,但在我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因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写出的句子总是如汉语句式顺序一般。其中难免出现中国式英语。这也可能是每一个英语专业学生都在克服的问题。
而如今,在研读“信达雅”后,笔者认为翻译的过程中要看句子内隐藏的逻辑关系,不要让汉语思维主导我们。其实“信达雅”对我来说一直都只是严复提出来的翻译标准,但是经过这次翻译实践之后我发现信达雅经久不衰是有其道理的,同样也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而我们往往把它当做是一种理论,并没有去体验它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也是我们学习的弊端,没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将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在翻译上有更进一层的造诣。
[1] 何其莘.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2] 何其莘.非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15.
邢璐(1991.09-),女,辽宁营口人,辽宁大学,笔译专业。
H059
A
1671-1602(2016)24-0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