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

2015-05-30李寒光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认知语言学

李寒光

【摘要】通过认识语言学的体验认知观,以及在其影响之下所产生的翻译身体学理论,对文学翻译主体性内涵和内在结构进行了解释。在文学翻译主体性当中,包含了对基于体验的翻译认知、翻译者的翻译体验等内容。同时,在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对话。在“翻译本体研究回归”的讨论、“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等方面,体验和认知理论为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文学翻译 翻译主体性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上来看,语言行为是一种认知行为,是以体验为基础的,语言认知的表现是通过范畴化的方式实现的。语言认知并不是一种超验的行为,而是人们基于对客观世界的体验,逐渐形成的,具有交互性、环境制约性、体验性等特点。认知语言学的基础是体验哲学,通过借代、隐喻等方式,对语言认知的范畴化进行表现。本文通过认识语言学的体验认知观,以及在其影响之下所产生的翻译身体学理论,对文学翻译主体性内涵和内在结构进行解释,对文学翻译主体性的认识提供全新的视角。

一、认知语言学

在语言学当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分支学科,其理论背景为第二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它的诞生是以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反对基础上实现的。该理论在二十世纪后期开始逐渐成型。其中涉及到了系统论、心理学、语言学、人工智能等学科。针对语言学天赋观的形成,该理论认为在创建、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对其的理解和解释,应当通过人类的认知来实现,这是由于人类知识的根本就是认知的能力。认知语言学其实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理论,而是一种研究的范式,同时也是对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在认知语言学中,对于使用语言的基础,通常被认为是人们的日常经验。同时,也对语言和认知能力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了重点阐述。

二、文学翻译的主体性

文化学派和文化研究派,最为主导翻译研究的范式,对译者主体性的文化意义、社会意义、历史意义往往具有过多的关注。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叙述和普遍性过于强调,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具体剖析和个体性则相对忽视。这种文化研究的范式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遮掩,因此在真正意义上,并没有得到解放。在翻译语言文化当中,只是将译者主体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在解读和支配上,受到意识形态、权利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在西方思想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坚持的都是理性至上的观念。西方理性主义有很多世界著名的代表人物,例如乔姆斯基、索绪尔、笛卡尔、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而西方文明的发展道路,也是充满了理想的思维。这种理性主义对在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且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与此同时,理性主义的思想对人文社会学科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翻译研究的发展当中,理性主义也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翻译研究当中,文艺学派和语文学派不同的研究方法,区分开了感性和理性,在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当中,得到了对应。而通过这一理论,体现出了译者和译文的不可靠性,认为译文的水平低于原文,无法得到原文的水平。对于翻译过程的态度,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更是将其作为纯理性的分析过程,是进行重构、传送、分析语意、逻辑、句法的过程。而其强调在这一过程中的操作要按部就班的进行,彻底的排除了译者的个人情感。

在后续的翻译研究当中,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派、文化学派、目的派、功能派等研究方法中,基于对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意义和译者不可替代性的强调,将翻译作为一个事件来看待。在文化语境中,译者的出现是作为一个群体形象,来进行描写性的研究。在翻译语言文化、规范、目的等概念中,淹没了译者的个人情感。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过程中,文化研究派和文化学派利用读者个体创造性,对语言学派、语文文学学派的研究方法进行批判,同时转变了翻译研究范式。例如译者的美学重构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阐释能力、前结构知识等方面。不过,对于译者的这些能力,他们认为是超验的理性能力,将翻译看作是推理和分析的过程,对译者的直觉和本能反应十分忽视。

三、认知语言学在文学翻译主体性中的作用及体现

美国著名翻译评论家道格拉斯·罗宾逊曾在其一部著作中明确的表现了翻译研究受到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提出了其翻译身体学的观点。他认为身体学的重要性在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了证实,人们常说的逻辑、推理、智慧、思想等,都是人们神经系统的特殊功能。而人的情感、身体动作、感知能力等,是神经系统的又一功能。身体和心智之间的反馈系统,在翻译身体学中进行了探索。从某种角度来说,翻译属于一种本能性的行为。一名优秀的翻译者在进行词句选择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某种规则进行,而是出于身体的本能反应,认为某一个词句比较合适。

在认识翻译活动的过程中,理性认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文学翻译活动并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修养、涵养和学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译文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很多翻译理论学家都认为,译者的所谓经验,只是对立于理性认识的,是感性和片面的。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准确,在译者的经验当中,同样能够体现出理性的色彩。真正对立于理性认识的,是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本能直觉,以及语言组织和审美方式。经验和体验是不同的,经验是单向、静止的,而体验则是交互、运动的。

对于同一篇文章来说,不同的译者能够产生风格截然不同的译文,除了认知和理解方面的差异之外,还与译者的表达方式、文字喜好有关。对于翻译的目标语言来说,译者通常都能够像母语一样使用,因此会将其化为自身情感的一部分。在原文中,一些字句能够引起译者的情感共鸣,引导译者用合适的语言进行翻译,在此过程中,译者就不自觉的表达出了内心的情感。

在对译者个体体验进行强调的过程中,体验的普遍性、相同的体验等,并不会产生排斥。在认知语言学当中,体验的相同性被认为比其相异性要大。在罗宾逊的翻译身体学理论中,身体翻译学分为翻译个体身体学和翻译观念身体学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指的是译者的个人修养、知识积累等,会对个人感受产生影响。第二个方面则主要是指在特定文化环境中,个人的感受是由所有人共同分享的观念内化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认知与体验之间,具有良好的融合关系,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在翻译个体身体学中,译者对于外语的良好掌握,并不只是作为一种知识或技能,而是要对语言中的词汇进行感受,在掌握词汇意义的同时,还要掌握其身体意义。在实际翻译当中,如果目标语言的文字超过了语义,达到语用的层次时,对于译者来说,词汇的身体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之前,译者通常都要先对作品进行阅读,将作品中的每一个任务、情节印刻在脑海中。

在实际翻译的时候,译者能够产生与作品情感之间的共鸣,从而使翻译过程自然而然的进行,从而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正是因为如此,很多译文在文学价值方面,都能够超过原文,特别是在诗歌当中,译者的创造性越能得到发挥,翻译出的作品就越有可能超越原文。

从本质上来说,翻译活动还是属于一种语言活动。与此同时,它也是一种认知活动和语言体验。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理论和语言体验对此进行了十分明确的阐述,对文学翻译主体性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在建立译者主体性对话关系的过程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段峰.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J].外语学刊,2013.

[2]蒋华.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语篇翻译分析与译者主体性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03):51-53.

[3]蔡龙文.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机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12(03):57-61.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认知语言学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翁显良翻译思想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