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词汇记忆的策略
2015-05-30黄晓梅
黄晓梅
【摘要】目前,在二语/外语教学领域已存在一个共识,即词汇在语言学习中起核心作用。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五种提高词汇记忆力的策略:1.利用构词法。2.归纳记忆法。3.联想记忆法。4.重复法。5.机械记忆+理解记忆。
【关键词】词汇 词汇教学 记忆策略
目前,在二语/外语教学领域已存在一个共识,即词汇在语言学习中起核心作用。从直观上来讲,许多语言教师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坚实的词汇基础在语言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很有必要的,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学好英语,掌握大量的词汇是关键。这一点得到了许多二语习得研究者明确的认可。由于这个研究重心的转移,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词汇。
一、利用构词法
掌握一定的构词法,可使我们增进对词汇的理解和扩大词汇量。英语主要有三种构词法:派生、合成、转化。掌握一定的构词法,可使我们增进对词汇的理解和扩大词汇量。英语主要有三种构词法:派生、合成、转化。
1.词缀、词根记忆法。大部分的英语单词都是由前缀+词根+后缀构成。词缀具有一定的性质和意义,有时可以改变词根的词性及含义,如:comfort(动词安慰)+able--comfortable(形容词舒服的)。词根是打开词汇宝库的第一把钥匙,它是其他单词借以生成的原生词。掌握词根和词缀是增加词汇量的最佳途径。掌握词根及其包含的意义是整个英语学习的基础。记autobiography(自传)这个词时也同样把它分为auto(自己)+bio性命)+graph(写)+y(后缀),就很容易记住。
2.合成法。合成词在英语中也是比较活跃的。合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词合成一个词,如:good-tempered(脾气好的),形容词“好”+名词“脾气”+ed,就构成了合成形容词。这是构成合成形容词的一种方法,类似的还有white-haired(白发的),wide-brimmed(宽边的)及其他合成词:hard-working(勤劳的),heart-felt(由衷的),water-power(水力)等。
3.转化法。转化是由一个词类转化为另一个词类,如Who chaired the meeting?(谁主持会议?),这句的chair是名词“椅子”变为了动词“主持”。掌握了这些构词规律,在记忆单词时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归纳记忆法
归纳是将单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纳、分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于记忆的方法。例如字母“b”在一些单词里不发音,给我们记忆带来了困难,拼写时很容易把它们遗忘。如果我们把这几个单词放在一起记忆,就能克服这个困难。如tomb、numb、comt、climb等。
三、联想记忆法
在记忆时,可以展开联想,将单词与某些熟悉的、有意义的、有特征的、容易一记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但能增加趣味性,避免枯燥、疲劳,而且联想过程本身就是一记忆的过程。如:一记bay时,就可以联想gay,hay,脑中闪现“快乐的白海湾无黑干草”。借助于“快乐的”gay想起“海湾”bay与“干草”hay的元音,辅音则由“白”“黑”两汉字的声母想出。像这样几个单词经联想串在一起,帮助记忆。
四、重复法
单词刚背完,短期内忘得快,忘得多。要遵从艾滨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时复习—艾滨浩斯遗忘曲线指在一记忆生疏的材料时,第一天遗忘得最多最快,然后逐渐减慢。这对学习起关键作用。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递减,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延长。比如在第一天记住的生词,当天一定要再复习一遍,间隔时间不宜超过16小时,然后第二天再复习一遍。接着,过三、四天再复习下一遍。之后,等过一周,再进行复习。这样记忆起来便会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五、机械记忆+理解记忆
记忆方式有两种: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良好的一记忆是两者兼备。这种记忆方法的前提是理解。因此,我们记单词时也可像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则一样积极动脑,深入理解。如:successor,看这个单词时,我们首先会想到success(名词,成功),于是会以为successor是“成功者”的意思。如何能记住successor(名词继承者,继任者)呢?可先进行分析、理解:sue一同sub一有“在…下”的意思,cess有“走”的意思,“朝下走”“继续下去”就能“成功”,这样便记住了successor是“继任者”的意思。
总之,记忆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多种方法混合使用,交叉记忆。只要我们积极动脑、动手、动口,有意识地去学习词汇、熟悉词汇,就一定能够突破词汇的难关,具有相当可观的英语词汇量。
参考文献:
[1]丰玉芳.英语专业高低年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比较研究[J].外语界,2003(2).
[2]陈新仁.外语词汇习得过程探析[J].外语教学,2002(7).
[3]刘绍龙.论二语词汇的习得与发展[J].外语教学.2003(11).
[4]吕道利.英语词汇教学研究[J].外语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