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乐官对诗乐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2015-05-30赵静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诗乐教育

赵静

摘 要:我国自古为礼乐之邦,乐官在礼乐的教育及传播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乐官根据季节的特点分门别类地以诗、乐、舞作为教育内容,并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并选拔人才,对华夏文明的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乐官;诗乐;教育

在周公制礼作乐之后,诗、乐、舞相结合,而对《诗经》乐舞进行创作整理的还有周代的乐师,他们同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毛诗指说》中也进行了描述:“诗者,乐章也。……初,周公制礼,以著乐章。《雅》、《颂》之音播于管弦,荐于郊国,而太师主职。”[1]实际上太师主职以外,其它乐师的辅助作用同样也不能忽视,乐师是有很多不同级别的乐官组成,每一个乐师在他们不同的岗位上都对诗乐舞的整理、教育以及传播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乐官对诗乐的内容

(一)教《诗》专门化

《秦本纪》《史记·秦本纪》记秦穆公之言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2],这说明当时学习《诗》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而作为国子,他们将来是要世袭公卿大夫之位的,所以他们更要对《诗》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在外交场合应对自如。而具体教国子《诗》的就是乐官中的大师。《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掌六律、六同……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3]朱熹在《诗集传》中对“六诗”是这样解释的“《风》、《雅》、《颂》者,声乐部分之名也。《风》则十五《国风》。《雅》则大小《雅》。《颂》则《三颂》也。赋比兴,则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赋者,直陈其事,如《葛覃》、《卷耳》之类是也。比者,以彼状此,如《螽斯》、《绿衣》之类是也。兴者,托物兴词,如《关雎》、《兔罝》之类是也。”[4]也就是说大师在教国子《诗》时,不但要教他们《诗》中的具体诗篇,更要教会他们作诗的方法,传授他们如何用诗打比喻,借诗言志。《礼记·学记》说:“不学博依,不能安诗。”郑玄注云:“博依,广譬喻也。”[5]也就是说学会广博的譬喻,是掌握诗的必要条件。“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6]掌握用诗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在将来为师、为长、为君。所以当时出现了赋诗、引诗的很多高手。最著者有鲁季文子、季武子父子,叔孙豹、叔孙婼父子,晋之赵武、叔向,郑之子产,齐之晏子,卫之北宫文子、吴之公子季札等。此十人可谓“春秋诗学十家”。[7]尽管用今之“诗学”眼光看,其未必够格,然在当时他们确实都是赋诗、引《诗》、解《诗》的高手,《诗》在他们手里不是教条,也不是死的典籍,而是活生生的具有灵性的存在。

(二)教乐专门化

1.教乐歌专门化。教国子唱《诗》的为大司乐,《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8]这里的“诵”在《文王世子》里是这样解释的:“‘春诵注诵谓歌乐,歌乐即诗也”[9]《诗经》所传都是乐歌,而大司乐就是负责教国子配乐演唱《诗经》的,但大司乐所传授的《诗经》的乐调及旋律并不是他们自己配的,这些工作是由乐师来完成的。在《周礼·春官宗伯下》有:“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郑注云:“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大司乐主受此成事以调之乐”。[10]也就是说乐师把与《诗》相配的音调好,然后再由大司乐传授给国子。那么在这里乐师就相当于今天的作曲家,大司乐就相当于今天的声乐老师。

2.教乐器专门化。《周礼·春官·磬师》:“磬师掌教击磬、击编钟、教缦乐、燕乐之钟磬。凡祭祀,奏缦乐。”[11]磬师负责教授敲击编磬、编钟,并且传授配合缦乐、燕乐演奏的钟磬演奏之法。《周礼·春官·笙师》:“笙师掌教吹竽、笙、埙、籥、箫、箎、篴、管、春牍、应、雅,以教《裓》乐。凡祭祀民、飨、射,共其钟笙之乐。燕乐亦如之,大丧,廞其乐器,乃葬奉而藏之。大旅,则陈之。”[12]笙师负责传授国子竽、笙、埙、籥、箫、箎、篴、管、春牍、应、雅等吹奏乐器的演奏方法,并且教授这些吹奏乐器的演奏场合及使用规则,由乐师负责传授各种乐器与敲击乐器如钟鼓的配合与使用。

3.教乐舞专门化。在周代宫廷里所表演的雅舞主要有大舞和小舞。大司乐,乐官之长。大司乐掌教国子六乐六舞等。“六舞”也就是六大舞:《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以及周朝制作的《大武》。与“大舞”相对的是“小舞”,而小舞是由乐师来教授给国子的。《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13]六小舞包括:《拔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籥师掌教国子舞羽吹籥,《邶风·简兮》:“左手执籥,右手秉翟”[14]诗中的执籥而舞就应该由籥师来教,所教的是文舞,秋冬时教,与乐师相促进。六大舞和六小舞是周代宫廷里雅乐所用的舞蹈,多用于祭祀和宫廷礼仪场合。

二、乐官教授诗乐的方法

(一)依年龄循序渐进法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韶》,成童舞《象》,学射御。”[15]“勺,文舞。象,武舞。”郑玄云:“先学韶,后学象,文武之次也。”[16]在乐官教育国子的过程中,他们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先学文舞,再学武舞。国子十三岁便开始学习音乐,诵读《诗经》,学习《韶》舞,“成童舞象”即《周颂》序云“《维清》 ‘奏《象舞》”,郑玄注曰:“《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象,武王制焉。”[17]这里的《韶》舞是文舞,《象》是武舞,跳这两种舞蹈时伴奏的诗乐分别是《酌》和《维清》。国子们经过几年的学习后,六艺之事就能够略备基础了,所以等国子到了二十岁时侯,就可以进入大学了。《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弃祭菜,示敬道也。《小雅》肄三,官其始也。”[18]大学开始的时候,士子穿着礼服,以蘋藻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敬道术,练习《小雅》:《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是要以为官事上的道理去期望学生,因为这些国子将来可能要世袭爵位,所以必须教给他们官事上的道理。

(二)从基础学起,注意培养兴趣

“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19]学习的方法,如果不学“操”“缦”这样的小调子,指法不纯熟,弹琴就弹不好,这里的“操”指琴瑟的曲名,“缦”就是引子,它在现在曲子中叫做“慢”;不学打譬喻,作诗就作不好;不学洒扫应对,行礼就行不好;不能兴起这些小玩艺,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可见在周代是非常重视学习的方法的,无论作诗还是弹琴都要从基础学起,并且要让学生保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我国在古代的时候教育理论就已经相当发达了,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三)要求严格,以情化之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20]古时教学很严格,入学一年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专心事业,乐合群众;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博学习,亲敬师长;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侯叫做小成;九年以后能达到知识畅达,能够触类旁通,这叫大成。除了平时的考试,学生将要毕业时要求也是很严格的。《礼记·王制》“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21]将到毕业的时候,小胥、大胥、小乐正等检举不循教导的贵族子弟,将他们报告给大乐正,然后大乐正再报告给王。这时候王就命令三公九卿等都去学校重新学习礼乐来感化这些学生。如果这些人还是不肯改变,王就亲自到国学里视察。如果这些人依然不肯改变,王在进餐的时候就不再举乐,将这些不听管教的人发配到远方可能是称为棘的西方,也可能是称为寄的东方,这些人这一生就再也不能当官了。可见,当时对国子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

除了上面所论述的乐师对诗乐所作的贡献外,其实乐师还有在典礼上表演的职能,他们所作的巨大贡献,不但对文学上,给我们留下了《诗经》,在音乐上同样也作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的《诗经》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可以说和这些乐师所作的整理诗乐以及教育和传播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M].北京:中华书局,2003.20.

[2][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6.33.

[3][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07.

[4]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44.

[5][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58.

[6][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999.1065.

[7]刘毓庆/郭万金.春秋十家诗学评说[J].山西: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4页.

[8][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火学出版社,1999.575.

[9][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火学出版社,1999.575.

[10][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火学出版社,1999.575.

[1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火学出版社,1999.623.

[12][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火学出版社,1999.626.

[13][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火学出版社,1999.596.

[14][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3.

[15][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69.

[16]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79.386.

[17][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86.

[18][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55.

[19][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57.

[20][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52.

[2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04.

猜你喜欢

诗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从三种“文本”存在看周代“诗乐”
什么是“好的教育”?
色彩的力量——诗乐TMA The Icon Jubilee系列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经典永恒
55年来的坚持
——诗乐全球CEO阿诺德·施密德(Arnold Schmied)谈TMA系列面世2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