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山水画家游历观形成的哲学基础

2015-05-30谢其云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7期
关键词:游历山川道家

谢其云

游历山川是传统山水画家的创作和搜集创作素材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山水画家攫取创作素材,体味自然,积累“意”必要创作过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家进行山水画创作的共同特点。中国传统山水画家的“游历观”,对传统山水画家的创作及独特个性风貌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并且对意境、传神、气韵等诸多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受传统中国哲学观、宗教观的影响,再加上中国传统绘画的以写意、传神为主的美学观念的影响;传统山水画家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观察自然搜集创作素材的方式,不同于西方以写实为主的风景画家,在自然科学、透视学的指导下,采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光线,真实的描绘三维空间,再现物体的真实面貌的写生观念。对于传统山水画家来说,不仅要画出山水的形貌,更在于抓住山水的“神”,即道家哲学意义上的宇宙本原“道”。并且在“天人合一”式的终极宇宙观念影响下,去体悟物我合一的最高审美境界。即中国传统山水画家在获得创作素材来源的同时,更注重在游历中去体验感悟自然山川蕴含的绝对美和无限美。即游历山川——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家建立在“天人合一”、“澄怀味象”、“物我同化”、“体道味道”、等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想观念上的对自然山水的主体观照,我们称这种主体观照为“游历观”。

“游历观”释义

游历:既游览远历。是作为本体的人对自然自觉能动的情感注入,愉悦身心,获取自身精神所需的一种主观能动的审美实践行为。“游历观”则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家建立在“天人合一”、“澄怀味象”、“物我同化”、“体道味道”等思想观念上的对自然山水的主体观照。受到以人为本,重主体性和内在道德性,把合乎天道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精神上追求超拔世俗、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受崇尚山林、自然之乐的道家文化的影响;传统山水画家在搜寻创作素材

“游历观”的形成的哲学基础

由于中国先民主要生活在内陆,他们的心智发展及生活阅历主要围绕着山川大地;由于历史文化条件的限制,很自然的便对自然产生膜拜。甚至神化。一开始,中国先民认为自然与人的生存应是协调的互存的。中国所有的宗教、文化艺术、哲学都产生于此。因此中国文化总体上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它倾向于把自然与社会、心与物、超越与内在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无论是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还是老庄的“道法自然、逍遥游。”禅家追求的淡远心境和瞬间永恒。无不充满对自然的崇拜和亲切态度。在与自然的“同情同构”、“物我和一”中追寻一种虚幻而绚美的终极审美体验。

因此历代文人墨客,毕其一生,在自然中游历;苦苦追寻此种感受。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感悟的最高境界。而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家问道参禅,比比皆是;在这种文化哲学的大背景下,山水画家走进自然,游历山川亦是一种定势。综合上述“游历观”形成的主要传统哲学思想如下。

1.易、儒文化

儒家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乃至风俗习惯上,其印痕无处不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干。向来以积极入世,以仁爱、森严礼教著称的儒学,也将个体的人格修养与体现宇宙法则的自然之“道”紧密结合在一起。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君子要遵从刚健的天道,周而复始,永不止息。而坤卦里的“旨在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得合无疆。含弘广大,品物咸亨。牡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即浑厚的大地柔顺的遵守着天道法则,又孕育了万物,大地的美德广大无垠。因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君子要效法大地,

以深厚的德行来包容万物。这种效法天道地德的儒家君子哲学深刻地影响了传统文人的自然观——即将个体的主体修养、道德提升与自然的宇宙法则紧密结合起来。而传统山水画家多为儒学熏染的文人,这种哲学观念自然影响着山水画家的对自然山川的“游历观”。

而“和为贵”的思想,大乐与天地同和,上下与天地同流。更是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看作一个完整的和谐有机体;人的一切活动就要自觉与自然协调一致。汉朝大儒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如“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 强调了天与人、自然与社会以及身体与精神必须和谐统一的儒家哲学价值取向;将人和天的关系推向极致。这种“和”为美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围传统山水画家的“游历观”。

而且孔子在“道”与“艺”的关系论述中,更是提出一个优秀的士人要“游与艺”即对于“艺”要抱着不经意的态度,不要执着与物,否则便陷入玩物丧志,忽视了“志于道”这最根本的儒学原则。“艺”要从属于“道”,并且要体现“道”的原则。这种重道轻艺的思想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学艺术家对待艺术态度;促进了中国绘画以写意、传神美学观的形成。进而影响了传统山水画家的轻视写生、重主体观照的“游历观”。

宋代理学崇尚的“格物致知”思想更是深深影响了宋代山水画家艺术价值取向,众多山水画家在自然山川游历中探知明理,体味道的内蕴;成就了宋代山水画的一代高峰。山水画的大部分皴法都是在这一时期通过画家自然游历中创造完成程式化的,如范宽所创的雨点皴、李唐的斧劈皴等。都是在游历中探求物理变化基础所创造的。

2.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特别是其恢宏意境,山水情怀,真朴风格,寓言表达,对中国文学艺术有着深远影响。更是传统山水画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传统山水画家“游历观”的思想基础。崇尚“道法自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相对于儒家的重人伦、轻自然的人本思想:更注重自然的雄伟壮阔不可违背逾越得力量和自然带给人的身心愉悦和亲切感。山林和游于太虚是道家文化亲近自然,顺应天道,强调精神自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最佳载体。由于道家崇虚尚静,而山林被认为是虚静修性地最佳境地。如“故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以虚静推与天地,通于万物。”且认为人为天地所养育与承载,所以应当以天地为法则,效法天地自然。

道家追求超脱世俗,不受任何约束;回归自然之中,最终进入”物我和一“的自由境界;并对山水画家的创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而山水画正是这一以自然为本的哲学思想的完美载体;道家的山林之乐、山林文化都进而深深地影响了传统山水画家的游历观。山水如此之美,怎能不去游历?去感受、品味天地之间的超凡脱俗的大美。正因为此,中国一代一代的山水画家在道家文化及教义的影响下,走进自然,去和自然山川交流体验;拓展个体的精神空间,创作出无数经典的山水画作品。如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便为全真教教徒。可以说传统山水画家“游历观”的思想内涵主要是道家文化思想。

3. 佛教文化

佛教对自然的价值取向对传统文学艺术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融合了儒道佛玄诸家思想的中国化的佛学禅宗;更是崇尚在自然中顿悟禅理、禅趣。自唐宋以来便对中国山水画的形成与创作影响巨大。佛教的心性论,亦即禅宗的“我心即佛、”“见性成佛”。以及身处尘世灵魂超脱的玄妙境界深深吸引了传统山水画家。如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明代的董其昌等都深悟禅宗并终身修习之。“而禅宗非常喜欢大自然追求那种但远心境和瞬间永恒,经常借大自然来使人感受或领悟。”即要求个体与自然合为一体,摆脱人世羁绊;在自然游历中获取灵感、顿悟人生妙谛的思想;左右着山水画家的面对自然的情感价值取向。山水画家在禅宗的影响下,在自然山川游历中顿悟万物皆空的佛性,“明心见性”净化身心污垢,体会万事超然、意境高远的神秘过程;提升作品的境界。并且许多山水画大家本身既是僧人,如清四僧等。

4.魏晋的玄学及南北朝的山水诗

魏晋的玄学虽是儒释道掺揉的时代哲学,但其尊崇“越名教而任自然”,在山林中谈玄尚无,强调抒发心性哲学及美学观念却是山水画大兴的关键前提。促使众多山水画家走进山川,摆脱尘劳,愉悦身心,比德品行。把山水形象作为表述玄理的工具。”

魏晋南北朝玄学的清谈及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涤荡尘垢,主动地修习心性,对当时艺术追求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当时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在玄学影响下所创作的山水诗,都是其嗜

游山林所得。魏晋人游历山川寻求玄学的高逸清远哲学体验及获得灵感的主体行为影响了“游历观”的产生。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游历山川道家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退耕还林还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还林还草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山川
博物馆之探案游历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蚂蚁帝国游历记
游历阳光西班牙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一场游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