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佛像雕塑艺术的特点表现

2015-05-30林胜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7期
关键词:金铜佛像佛教

林胜

中国佛像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无论是在文学、绘画,还是在建筑、雕塑等艺术领域里,佛教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的艺术家和民间能工巧匠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创作出各类独具匠心的佛像艺术珍品,勾人心魂,如今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收藏品,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作品的价值意蕴和审美,促进了多元化审美经济的发展。

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历经汉魏隋唐直到元明清各个时期,在前后数千年的岁月中,中国佛像雕塑艺术不断发展,光耀古今。每当我们到各大佛教寺院参观礼佛的时候,往往会看到一尊尊形象生动,造型逼真,千姿百态的佛像、菩萨像,使人们观之倍感亲切,心生欢喜。佛像形象而直观,本是佛教徒崇敬礼拜的对象,塑造这些佛、菩萨像,是解释佛经弘扬佛教教义,也是便于佛教徒的宗教修行实践。这些佛像制作精美,绚丽多姿,既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能抚慰人们的心灵,是其他艺术品难以比拟的。

佛教既具有抽象的教义,又有具体的形象,它往往将抽象的教义寓于具体的活脱形象之中,其表现之一就是佛教造像。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不甚理解佛教教义的普通民众与佛教逐渐疏离,但佛教造像的艺术形象却永远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佛像雕塑艺术的形成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互为融合,佛教的铜雕、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创造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之深且广。对于佛教造像,有金、银、铜、铁、石、木、玉、陶、瓷、泥等多种质地,从形象上细分,则有诸佛、观音、菩萨、罗汉、护法等。金、玉佛像自身材质昂贵,传世品极少,而木、陶质地的造像,又易于损毁,难以长期流传,于是铜质和石质的造像就成了数量最多的两大类。石质造像一般不易移动,因之金铜佛也就成了可移动的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之一。

各时期造像的风格不同,东汉、十六国时期是中国金铜佛像制造的起步期,佛像大都是高肉髻,有些磨光肉髻,结跏而坐,双手重叠,或手施无畏印,大多双目下视,表情平静,有些略带微笑,服饰多为通肩大衣,纹路深刻、流畅,给人以朴实无华之感。这些特征后来成为中国佛教造像的基本定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金铜佛像制造的繁荣期,一些能工巧匠制造出许多千姿百态的佛像作品。北朝佛像随着政权的更迭不断发生变化,时胖时瘦,所铸铜像大多清秀。此时的衣着,大都为具有汉式风格的褒衣博带式大衣,衣纹繁复飘逸,衣褶层层叠叠,显得厚重而潇洒。

隋唐时期是中国金铜佛像制造的辉煌期,一些精美绝伦的金铜佛像顶级之作就出现在此时。唐代佛像以胖为美,大多脸形饱满,轮廓鲜明。菩萨多弯眉细目,樱桃小口,婀娜多姿,有些上身裸露,丰乳突出,充分体现了女性特有的丰满圆润之美。不少菩萨造像多以上层社会中的美女为模特,俨然一副贵夫人气派。佛像服饰已十分华丽,整体工艺精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美。宋代的金铜佛造像走入世俗化、人间化,造像大都显得十分和谒可亲,过去佛像那种神秘感已经荡然无存。辽、金与宋代处于同一个历史时期,这时的金铜佛造像必然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与宋代造像大同小异。

佛像雕塑艺术的特点

佛像雕塑艺术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了更大的交流,这种交流经过中国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从而更容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艺术取得了飞跃发展,这时期无论在绘画方面还是雕塑上都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这时期佛像的形象,大多面目清瘦,大髻宽衣,神采飘逸。当时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就代表了当时人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由此而形成“秀骨清相”的风格,成了具有典型的南北朝时代特征。

北魏时期,由于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提倡,佛教发展很快。这时的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最普遍,最广泛的信仰,可说是家喻户晓。中国这个民族自古人们饱受疾病的伤痛,天灾人祸和政治动乱等种种苦难,百姓们感到无奈和无能为力,所以人们心目中都渴望有一位善心慈悲与法力无边的菩萨来帮助他们化解危难,解脱苦痛,由于这个原因,观世音菩萨与苦难众生最能相契,也最能相应,成为众生纾解苦难,寻求慰安的依皈。

五代宋以后,还出现了许多罗汉,如十六罗汉、五百罗汉十八罗汉等。在造型的技法上,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赋予人物鲜明的性格特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见了此像无不被他那憨厚质朴,纯真坦荡的笑容所感染,忘却自身的烦恼。这个时期的佛像已带上了浓厚的中国色彩,与中华文化形成了水乳交融状态,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世俗绘画审美风格。

佛教肯定修行,提倡自尊无畏,教人不为一物所缚,找寻“佛地”,这样实际上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主体精神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美是超功利的,从这方面来说,佛教与美学自有它的内在联系。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用庸俗的眼光对待美,那不仅谈不上对美的创造,而且也谈不上对美的欣赏,甚至会造成对美的一种亵渎。可见,凡是有人性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对美的追求,就会有美的创造,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佛像雕塑艺术的表现

佛像雕塑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要植根于信仰的沃土,在更好提高绘画技法上,吸取中华文化艺术之精髓、挖掘佛教深刻的义理内涵。感悟人生、净化身心、用“心”去塑造,其表现的艺术作品才会更加形象、生动、有内涵;才会在现实的社会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与作用。中国佛像艺术融合了中国儒家、道家的思想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佛像雕塑艺术不能仅仅局限于表现形式上,而忽略了佛教内在的精神思想,会使佛像艺术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笔者认为,佛像雕塑的制作要经过这些程序:一、根据神佛的题材、大小、动态、先搭好木制骨架,在骨架上捆上稻草或麦秸以增大体积,再用谷壳和稻草泥拌好的粗泥在骨架上用力压紧、糊牢;二、等粗泥干到七成的样子再加细泥,把人物的神态充分刻画出来;三、等泥塑全干透后产生大小许多裂缝,再加以修补;四、等泥巴干透后,把表面打磨光洁,然后用胶水裱上一层棉纸,并加以压磨,使表面一层更平正、细致、坚固,再涂上一层白粉(白粉加胶水);五、在白色的形体上,根据人物的需要上各种颜色,待全部颜色上好后,再涂上一层油,以保护彩色的鲜艳,到此就全部完成了。

在制作过程中,雕塑者的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直接借助一定形象把自己的情感和学识表现出来,一凿一划,一刀一刻中用成熟的雕塑表现技法来强化艺术个性,从作品的构思到制作完成,反复的推敲和凝炼,在意识上产生一个抽象的框架,并根据这一个框架来确定其构成的语言。一件优秀的佛像雕塑作品需要一定的主题内容,在构思和表现过程中,对作品的个性和意念、深厚的文化内容以及久远的传统手法,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并体现在作品的灵魂中。

另外,佛像工艺师要具备较强的绘画雕塑素质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结合最新创作手法,人物雕工行云流水,表情肃穆、自在圆满;佛像的神情要坚毅而威武,衣饰随风扬起,形成了强烈的形态对比,凸显了气势所在,也正体现了一种对雕塑艺术“活”起来的追求。 佛神在土胚雕塑时,精、气、神、灵皆须融入作品里。这才是佛、神的艺术表现。要避开追求高高在上、威严不可侵的神灵诉求,而以亲切取代庄严,使人得以亲近。

艺术以其特殊的方式认识世界,真实深刻地反映着社会生活本质,现实人生同艺术和美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在艺术史上的伟大佛像艺术,留给世人的不只是色彩绚烂的壁画,还有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执着。佛教造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每个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映,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佛教雕塑艺术有着辉煌而灿烂的历史,作为雕塑设计者,不仅要挖掘古老的文化瑰宝,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更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学习新知,不断拓宽视野,与时俱进,把佛教雕刻艺术推向新局面。

(作者单位:仙游县龙华普航佛像工艺厂)

猜你喜欢

金铜佛像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陕西咸阳成任墓地东汉家族墓发掘简报
佛教艺术
金铜时代
佛像面前的 菩萨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流光之美
刘红卫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佛像面前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