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5-05-30周建新鞠兴荣唐培安
周建新 鞠兴荣 唐培安
[摘 要]随着食品产业的发展,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研究生单一导师培养模式缺陷的分析,结合导师团队制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阐述了导师团队的构建和管理,提出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导师学术水平,增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导师团队制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强,在参加科研项目的级别,发表论文数量、层次、获奖,申请和获得的专利等方面均比改革前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导师团队 研究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57-02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单一导师培养指导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这种趋势,带来的弊端日益凸现,已成为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瓶颈。国内外发展趋势及研究生教育的客观规律表明,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导师团队模式将是今后高校研究生培养的主流趋势。因此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中单一导师指导模式的缺陷分析
(一)导师精力有限
首先,在高校中,多由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这个任务很繁重,而有的导师还担负着学校或学院的重要行政职务,用于培养研究生的精力有限,研究生不断扩招,更使部分导师显得力不从心。其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果碰到导师出差或高访,有的时间可能达到一年,研究生在这一阶段就缺少指导,基本处于“放羊”状态,有些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严重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导师知识结构局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的研究内容的复合性日益明显,单一导师的研究领域相对固定,其对研究生的专业指导必然受到其知识结构的制约,如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的研究内容往往涉及食品化学与营养、食品品质与安全、食品微生物、食品加工及深加工等各个方面,一般来说,导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都具有深厚的学识,但对其他方面的知识面难免有局限性。因此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使研究生单一导师的指导模式难以适应。
(三)难保紧跟学科前沿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但单一导师往往受到教育理念、外语水平、年龄、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的限制,有时很难及时追踪所在学科的前沿,加上部分研究生导师没有课题或者课题陈旧,无法给学生较高水平的指导,使研究生论文选题往往不具有新颖性和前沿性,难出优秀的学术论文。
(四)研究生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缺乏
单一导师指导模式下的研究生,其科研活动严重依附于导师,主动性和竞争性不强,研究风气淡薄,思考能力下降,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不足,研究生各自在导师的实验室做研究,合作精神淡薄。
面对汹涌袭来的研究生扩招大军和社会对研究生需求的变化,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单一导师指导模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限制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团队的构建与管理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团队的构建
2009年以来,根据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特色和优势,逐步建立了粮食储运工程与技术、粮油质量与品质控制和粮食深加工与功能食品等科研团队,在指导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也自然成为学生的导师团队。导师团队由核心层的学术带头人、中圈层的学术骨干加外圈层的研究人员(主要是青年教师)构成的“三圈层”结构模式。学术带头人由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高学历、高职称、教学带教经验丰富且在其研究领域取得较大成就的教师担任。团队成员可以由与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一致或相近、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一是校内合作导师团队模式是通过对学校内部导师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应对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如有些团队中就有化学、物理、计算机专业和管理类的导师;二是校际联合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如有些团队中吸收了国家粮食储备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农科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美国康奈尔大学、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兼职导师,这样可整合社会的教育科研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优势互补,产生极大的协同效用。
(二)导师团队管理制度的建立
团队是建设的主体,是利益的分享者、风险的承担者和工作的实施者。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团队能够有效运行的保证,使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的特长都能够得以发挥,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能够得到提高。这些管理制度主要有:一是倡导学术自由。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允许各种不同学术思想进行交流、碰撞,尊重但不迷信学术权威。二是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学科带头人是导师团队的核心和灵魂人物,其把握团队的大方向,负责制订本团队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协调团队的资源配置与使用。团队成员应协助完成研究生的指导。三是建立学术交流机制。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在团队内进行学术讨论和讲座,指导团队的科学研究。通过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或支持导师和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赴海外进修和访问,进一步促进导师及时更新知识,把握学术前沿。四是强化团队导师考核。为了加强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更好地适应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每三年对导师学术水平、科研水平、研究生培养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下一聘期是否聘用的依据,从而形成导师团队的优胜劣汰机制。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实施效果分析
(一)提高了导师团队的学术水平,获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
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各导师团队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要求各团队的导师和研究生都要参加,并积极发言,这既是展示导师学术科研水平的平台,也是培养研究生的过程。这对团队导师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促使其自身不断努力,追踪学科前沿,提高业务水平。同时通过与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的合作,青年教师能尽快补充知识,增长经验,加快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加速成长,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导师团队梯队。通过学术交流和碰撞,整个团队的科研思路得到了拓展。近几年,导师团队及所带的研究生协作完成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18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15篇,获得专利28项,我院作为“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完成单位之一,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粮油食品绿色精深加工技术”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粮油食品功能与安全”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
(二)提高了研究生的管理水平,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研究生模式中,导师仍然是研究生培养中的第一责任人,起主导作用;导师团队则是全过程参与研究生的培养指导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听取、审议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定期汇报与检查论文进度和答辩。论文选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位论文的水平,是确保高水平论文的首要环节。因此,导师团队要就学生选题的先进性、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及设计方案进度安排进行讨论和审议,并提出建议。学位论文的定期汇报与检查,主要是了解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利用导师团队的力量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对未完成计划进度的研究生提出批评,督促整改,限期完成。研究生论文答辩是保证培养质量的最后一关。为了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导师团队各成员应认真审阅每一篇学位论文。导师团队培养研究生的方式,使研究生在综合的科研氛围中得到更多的知识,增强其探索科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并学会在团队中合作和生存。
(三)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导师团队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可以让研究生和不同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的导师在一起合作,使研究生较为全面地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多学科知识,打开他们的学术视野,感受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增强其科研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避免了以往单一导师指导模式下研究生缺乏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导师团队培养研究生模式的实施,可以使原来分散在各导师研究室中的实验器材实现共享,充分保障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科研活动顺利进行,也有利于科学研究成果的创新。导师团队制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强,在参加科研项目的级别,发表论文数量、层次、获奖,申请和获得的专利等方面均比改革前有明显提高,获得了用人单位的积极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 参 考 文 献 ]
[1]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23-24.
[2] 缪燕平,肖天贵,何建新.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20):32-34.
[3] 付晶坟.牛津大学导师制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6(7):28-30.
[4] 倪艳波,张立霞,金昌沫,等.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4(3):54-57.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