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溺水”的人性及道德呼唤法制护栏

2015-05-30斯涵涵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公共道德救人护栏

斯涵涵

2015年2月底,“一名河南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溺亡”的新闻冲击了不少人的眼球。然而,随后当地警方根据落水儿童的证言,认定孟瑞鹏不是救人溺亡,而是不慎落水。3月2日凌晨,落水儿童的母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终于承认,由于害怕承担责任,其教小孩说了谎话。自此,连日来围绕在孟瑞鹏身上的疑云终于拂去,然而其中的曲折与反思不亚于英雄带给世人的震撼。

孩子被人救起,其母亲却不顾救人者的死活而远避之;因为怕承担责任,便信口雌黄,歪曲英雄见义勇为的事实;怕年幼的孩子说真话,不惜教孩子说谎……这个母亲的言行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也打破了良知与道德的底线,让公众惊诧莫名又义愤填膺。

或许,这位卢女士家中的确困难,怕要赔钱,或者她害怕要负一定的法律责任。然而,面对死者亲友和舆论的苦苦追问,害怕和赔偿都难以成为其逃避甚至说谎的借口。当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成为两个孩子获救的巨大代价时,见义勇为却被冷漠和自私的谎言遮蔽;当用生命都换不来感谢、正义和担当时,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亦被轻易地抛掷一旁,舍己救人也就成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公共道德岌岌可危。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是救命之义举之大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两个被救起的小孩,于激流之中稚嫩的生命险遭灭顶之灾,而被救之后其母亲的一系列举动和教育,更或将导致其认知的模糊及道德的减损。或许年幼的她们还不明白母亲为何这般,然而在日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自己和他人遭遇不测时,面对正义之举和救命之恩,她们又该如何明辨是非,尊崇美德?实事求是、谨守良知,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 传递爱心、礼赞英雄也是维护公共道德的人性栅栏,更是彰显见义勇为和人性之美的根本所在。

溺水的身体不易救起,“溺水”的人性及道德更难拯救。2012年长沙小伙邓锦杰救人牺牲,一家三口获救上岸后也是马上离开。近年来,像这种因为各种理由对英雄事迹冷漠逃避的案件绝非孤立,逃离、沉默,昧着良心说谎成为少数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而法律对当事人的行为无能为力,没有说谎成本,亦导致英雄流血又流泪。见义勇为不仅要承担生命危险还要承担道德风险,道德滑坡、人性泯灭,何其可悲?

好在这位母亲在多方努力之下,终于勇敢地站了出来,承担责任,说出真相,表达感谢和愧疚,可见良心的自责和公众的拷问已使其戴上了沉重的心理枷锁。然而,歪曲真相、抹黑良心已经严重伤害了孟瑞鹏的义举及其亲友的感情,“溺水”的人性及道德呼唤法制护栏,应该适当追究说谎者的责任,提高自私自利伤害他人的法律成本,警戒他人、匡扶正义。唯有多管齐下,方能告慰见义勇为者的灵魂,温暖逝者冢属冰冷的心。最重要的是借此平复因冷漠和自私而不断受伤的社会信任,弘扬社会正气。

——摘自“光明网”

点评

围绕在孟瑞鹏身上的疑云终于散去,然而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却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作者将目光聚焦于被救儿童的母亲,深刻批判了她的行为给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的伤害、给救人英雄的家人造成的伤害、给公共道德造成的伤害。接着话锋一转,作者开始剖析是什么原因让被救者及其家人可以肆无忌惮地撒谎,原来是在法律上缺乏对撒谎者的惩戒,于是点出了文章的主题——“溺水”的人性及道德呼唤法制护栏。文章中心突出、论述充分,笔锋如刀、文笔优雅,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

猜你喜欢

公共道德救人护栏
高速公路护栏碰撞监控系统探讨
救人命的灭鼠药
基于Arduino单片机的智能多功能护栏设计
诸葛瑾救人
基于政府导向的公共道德价值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高速护栏引发离奇官司
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社区公共道德建设研究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中公共道德比较研究——兼论中美文化产品争端案中公共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