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家校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2015-05-30贺艳洁杨浩强
贺艳洁 杨浩强
摘 要:家校合作是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学校育人质量的一项基本发展策略。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家校合作尚存在着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内容单一、合作方式有限、合作机制欠缺等一些突出问题,导致家校合作育人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要提高家校合作的成效,我国高校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家校合作的观念,丰富家校合作的内容,拓展家校合作的渠道,完善家校合作的机制。
关键词:高校;家校合作育人;问题;对策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充分肯定了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成长和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利用好学生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加强高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形成学校和家庭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教育合力,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进一步改善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一项基本发展策略。
一、我国高校家校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家校合作育人已越来越受到我国高校的关注和重视,各高校开展的家校合作育人活动也日益丰富,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家校合作在我国高校中兴起的时间不长,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不够深入,因此,在开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一)合作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由于对家校合作的重要价值和积极作用认识不到位,导致部分高校和家长缺乏开展和参与家校合作的意识。一方面表现在,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的高等教育体制和部门分割的惯性思维作用下,一些高校以教育的权威自居,画地为牢,越俎代庖,不但使高校日渐脱离了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而且还取代了家庭本来所应承担的各项教育任务,形成了学校和教师垄断教育资源、独揽教育大权的局面,家长很难以主体的身份被接纳和参与到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表现在,一些家长教育观念陈旧落后,认为学生的教育只是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没有意识到参与学校和学生的教育管理也是其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在我国,很多家长都把大学看作是家庭教育的终点,认为孩子进了大学家长就可以松口气了,从而放松了对学生的继续关注和教育;还有些家长则认为自身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对于学生的教育已力不从心,也没有能力参与高校开展的教育活动。
(二)合作内容单一
从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家校合作育人活动来看,家校合作所涉及领域还比较狭窄,合作内容单一,从而使家校合作成了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片面性行为。首先,从家长的层面来看,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有65﹪的家长最想关注和了解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才是身心发展,最后才是品德修养。[2]也就是说,在大多数家长看来,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学业出现问题时,才是需要他们与学校进行合作的时候。其次,从学校的层面来看,学校往往是在学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身体或心理问题、多科考试成绩不及格、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等情况时,才会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联系,而这种合作在大多情况下也仅仅只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很少涉及到系统全面的、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家校合作内容。长期以来,由于家校合作内容的过于狭隘单一,导致高校和家庭的合作难以真正形成教育的合力,家校合作育人收到的效果也不甚明显。
(三)合作方式有限
家校合作是家长和学校、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一种共同行动,家校双方的合作应该是全方位、多渠道的,但实际的状况却并不令人乐观。目前,在我国高校开展的家校合作育人活动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召开家长会,且大都集中安排在新生入学报到期间,内容也多是由校方向家长宣讲学校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等,而很少能涉及到学生的具体教育问题。而平时由于高校生源地域跨度较大,学生家长直接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则多由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老师通过电话或短信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这种方式虽然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但却随机性较大,且持续时间较短,也不便于家校双方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进行深入、系统的合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和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普及,部分高校已开始尝试在网上举办家长培训学校、开展家校合作论坛、建设家校合作专题网站,或通过QQ群、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对家校合作的方式进行了改善,但因经费、设施、人力资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些新的方式在现实中一直难以得到普及。
(四)合作机制欠缺
对高校而言,家校合作不应只是一种临时性、片面性的行为,而应是一项贯穿于大学生教育学习生涯始终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高校有相对完善的机制作为保障。但目前,我国高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仍大多处于自发、随机的状态之下,大部分高校都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总体规划与掌控。例如,有些高校虽然设有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之类的家校合作组织,但这类组织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数量仍非常有限,而且尚处在起步阶段,不能充分发挥组织应有的作用;有的则是依然停留在传达学校旨意和宣传学校形象的层面上,缺乏明确的宗旨、纲领和实质性内容。由于大部分高校都没有明确的负责家校合作工作的具体职能部门,使得工作常常难以落到实处,容易产生推诿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校合作育人活动的规范和实效。
二、促进我国高校家校合作育人的对策
高校教育领域内的家校合作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在家校合作育人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但其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家校合作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我国高校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树立家校合作的观念
充分认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是开展家校合作的先决条件。家校合作育人不仅意味着高校和家庭关系的改变,它首先是一种观念和认识上的转变。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3]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提高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学校教育的社会化。[4]因此,在开展家校合作的过程中,高校和家长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教育对象,对学生的教育是家校双方的共同责任,家校合作必须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只有在这样的合作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能真正激发高校和家长进行家校合作的主动意识,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充分发挥家校合作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丰富家校合作的内容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家校合作内容单一、随机性强的突出问题,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家校合作的系统规划和安排,突破仅把家校合作作为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成绩,或高校用来与家长联合处理学生危机的传统合作领域,并在信息资源共享、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不断丰富家校合作育人活动的内容。此外,针对部分家长文化层次不高的现状,高校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如通过举办家长培训学校、家校合作沙龙等方式,积极指导家庭教育,要向家长普及有关家庭教育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相关理论知识,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的综合素质,同时鼓励并引导学生家长积极参与高校的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
(三)拓展家校合作的渠道
要使家庭与与高校能够更容易、更有效地进入合作领域,达到双方预期的合作结果,高校应在传统的家长会、电话、书信、家访等沟通渠道的基础上,创建更好的家校沟通平台,拓展家校合作的渠道。一是要继续完善家长会制度。虽然在高校召开家长会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但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家校沟通方式,高校还是应该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如同样是开家长会,学校和教师可以尝试尽量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家长,并充分尊重他们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把家长会开成一次高质量的交流会、对话会、研讨会,而不仅仅是学校的宣讲会、教育会。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尝试召开地域性家长会,将家长会地点设在学生生源相对集中的地方,为家长的广泛参与提供方便。二是要定期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邀请学生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并广泛参与到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中来,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感受学校的校园文化、见证学生的成长发展。四是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学校的工作报告,反映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学校解决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困难,使之成为促进高校与家庭进行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三是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依托互联网积极构建信息化沟通平台,通过家校互动微博、微信、QQ、电子邮件、网络视频、家校论坛等,探索家校沟通合作的新途径,实现家长与学校、学生之间的无障碍连接。
(四)完善家校合作的机制
要解决高校家校合作的随机性问题,必须有完善的机制作为保障。作为家校合作的主导者,高校需要在此方面有所作为。一是要把家校合作全面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二是要成立相应的家校合作机构,或者明确指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此项工作,以便于对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进行系统的规划、科学的引导和及时的掌控,确保家校合作育人的成效;三是要制定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家校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避免相互推诿以及教育上的疏漏和真空,形成双向互动、同步协调、教育互补、共同负责的家校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08/200703/20566.html
[2]刘倩姝.关于高校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张勇.从沟通走向合作——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必然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