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韦津墓志考释

2015-05-30尹珑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玄宗

尹珑

摘 要:京兆韦氏是唐代著名的三辅冠族,其在唐代历史舞台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韦津是其家族成员之一,而未见于史载。本文以其墓志为主,试对墓主生平所任官职略作考释。同时结合碑文与当时史料,对墓主入蜀之后的仕途转折原因进行推测,期望从中展现出安史之乱唐代政府在“二元政治”时期的一些特殊气象。

关键词:京兆韦氏;安史之乱;韦津;韦见素;玄宗

一、《韦津墓志》录文

《韦津墓志》(为行文简便,此后简称《墓志》)见录于《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15册,据载“石出成都北乡[1]”,墓主韦津(700-769)出身唐代京兆韦氏,而未见于史载,今对其略作考释,将碑文转录标点于下:

韦津墓志

唐故朝议郎,试太子左赞善大夫兼彭州别驾,赐绯、鱼袋,上柱国韦府君之墓志铭(并序)。

公讳津,字津,京兆杜陵人也。曾祖玄福,皇朝请大夫,兰台大夫,上柱国。祖昶,邓州内乡县令。父佖,皇朝散大夫,郯王府主簿,上柱国。

公西京太庙斋郎出身,解褐宋州宁陵主簿,充海陆运判官,次任同州白水县尉,次任京兆府华原县尉,转授京兆府咸宁县尉。天宝中,非罪左迁澧州慈利县尉,量移蓬州大寅县丞属。

太上皇南巡,资授大理□□,俄摄监察御史,充山南采访判官,又充剑南节度判官,转大理司直,赐绯、鱼袋。又充剑南东川节度判官,转迁太子左赞善大夫兼彭州别驾,俄摄监察御史,充山南采访知转运东川军粮。

公器盖傀伟,学□□通,立行可模,置言成范,英华外发,清白内凝,孝始人伦,忠为令德,□□于此,靡不兼综者欤。

公昔年以才见进,位列神州,俄遇佞臣,放□□徼。

朝廷称叹,钳口敢议于当时;忠耿敏伤,指鹿惑乱于往岁。

公□惨惨不悦,顾影悄然,茕茕异乡,望闾井而兴叹。时属国步未泰,王途多艰,荏苒巴鄘,凡廿霜矣。维大历四年八月二日丁酉寝疾薨于成都府华阳县私第,春秋六十有九。以其月廿五日权葬于华阳县升迁乡之原。夫人京兆杜氏,先葬于权厝在今墓东北壹拾贰步。有子壹人,山甫□都水使者。女壹人,适彭城刘协庭宇。飒然孤幼,如宾大临,泣血哀恸。路人痛灵榇寄于殊方,悲幽魂迷于故里。呜呼!上天何不仁也!

其铭曰:“言行成矩,举措合礼。诗躬六义,墨妙八体。与毋笃信,□家孝悌。见危必持,临难能济。昌德俄倾,盛才代谢。白驹永暮,玄官长夜。五服轸恸,六姻噫唶。競修奠祭,争攀神驾。棠阴倏度,芳猷匪秀。志莫从,宿心不就。积善何凭,崇德靡祐。彼苍者天,冥冥孰究。”

二、碑文考校

《墓志》云:“唐故朝议郎,试太子左赞善大夫兼彭州别驾,赐绯、鱼袋,上柱国韦府君……”其中“朝议郎”属唐代文散官,据《唐代文散官阶品表》[2]查知,朝议郎属于正六品上,说明墓主韦津的散品为正六品上。而“太子左赞善大夫”本为正五品上[3],但其官衔前加有“试”字,即为试官。在唐代试官分为两种,第一种为试任其职,即“试者,未为正命”[4];而另外一种则仅为虚衔,出现于外官带职的试官,故唐代陆贽有云:“试官虚名,无损于事。[5]”,考虑到韦津身处蜀地,且兼外职,此应属虚衔。其后“兼彭州别驾”为实职,在唐代,别驾被称为州官中的上佐,皆为五品,是州刺史佐贰官,职责是“纪纲众务,通判列曹,岁终则更入奏计。”而实际上这种闲差常是安置一些需要优待的人。陈茂同在《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中即指出:“一般情况下,上佐并无具体职任,因其品高俸厚,又不亲实务,故多用以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等,所以白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6]”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韦津其人所任官职皆无实务可为,但品阶与待遇却十分优厚。

在官职之后,还有“赐绯、鱼袋,上柱国”,这里的“绯、鱼袋”指的是墓主章服品阶。据《新唐书·志第十四·车服》记载,服绯、配鱼袋应当是五品官待遇,而据《墓志》记载,韦津散官品阶应在正六品上,并未达到条件。因此所谓“赐绯、鱼袋”是表示此人享受五品待遇,服绯。鱼袋,是说唐代官员拥有一个象征身份的鱼符,以袋盛之,谓之鱼袋。依此,韦津以朝议郎的身份也可以享受五品官的待遇。

最后“上柱国”是墓主的勋。由于勋官在唐初与散官名称相同,渐至错乱,故至高宗咸亨五年(674)时加以厘革,定为十二转,以转数多少为高低。[7]其中上柱国为十二转,即勋官的最高级别,而墓主韦津作为一名闲散文官,却获得了最高勋官上柱国,可见勋官滥授极为严重,这必有缘由。陈苏镇先生在其论文《北周隋唐的散官与勋官》中指出:“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明确宣布以文、武散官为‘本品,勋官终于失去了‘本阶的资格。由此,散官日趋贵重,勋官日益轻贱。[8]”这同时也和社会发展趋势分不开,在士大夫阶层为主流的唐代社会,代表武功的勋官很难维持其崇高地位。韦津无疑正在“文臣上柱国”之列,由此可印证当时勋官轻贱的社会现象。

据《墓志》,韦津出身西京太庙斋郎。唐代恩荫入仕方面,斋郎出身是一种主要手段。《墓志》记载韦津的父亲韦佖官拜“皇朝散大夫、郯王府主簿”,散品为从五品下,韦津即依定制被选为太庙斋郎。其后解褐为宋州宁陵主簿。唐制,县主簿皆为从九品上,是门荫和流外入官的常见官职。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其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此后韦津的仕途一直比较平缓,在京兆府周边的县充任县尉。直到天宝年间,他的人生出现了一次重大的转折。“天宝中,非罪左迁澧州慈利县尉。”碑文中的“非罪”应有两种释义:一为强加之罪,二为无罪。考虑到下文中提到“公昔年以才见进,位列神州,俄遇佞臣,放□□徼。”应取第一种释义更为妥帖。碑文中的“徼”意为边远之地。澧州慈利县,即今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

此后墓主又“量移蓬州大寅县丞属”,所谓“量移”是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迁回距京城较近的地区。蓬州大寅县即今四川仪陇县大寅镇,相较于慈利县,距长安较近。在唐代,量移有较为完善的制度,前贤对此进行过专门论述,如张云艳在《唐代量移制度考述》中谈到:“……一般情况下,左降官要想得到或内迁、或升调、或转任的量移,必须经过五考,即五考满才行……其次,左降官遇赦可以量移……再次,朝廷下令准许左降官提前量移。[9]”也就是说,常规下左降官必须在贬所任职满五考,而此次迁调原因却无记载,可以初步猜测并非获恩赦或特令。从时间上看,此次迁调在天宝年间,并在“太上皇南巡”之前,也即天宝元年至十四年间。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载,这十四年间共有六次“大赦天下”。[10]皆无“左降官量移近处”的记载,而此前玄宗在开元间的两次大赦中都特意记载了此令,故本次量移是获恩赦的可能性不大。这应该是一次依照制度参与考课后获得的量移。

《墓志》载:“太上皇南巡,资授大理□□,俄摄监察御史,充山南采访判官,又充剑南节度判官,转大理司直……”此处有两字不明。据《新唐书·百官志》载,大理寺官职名称共四字的有:大理少卿,大理主簿,大理录事,大理狱丞,大理狱史,大理亭长,大理掌固,大理问事,大理司直,大理评事。(品阶由高到低)考虑到下文记载“转大理司直”,可以判断之前的官职当是“大理评事”。根据张国刚先生在《唐代官制》中记述,地方使职带台省官衔,称为检校官,官衔仅代表其地位之尊崇和升迁之经历,而大理评事即为常授的一种检校官,并无实际职务,试假其衔而已。韦津当时正符合“地方使职”的条件,可以确定所缺二字为“评事”。

三、关于入蜀后升迁问题的探讨

据《墓志》载:“太上皇南巡 资授大理□□,俄摄监察御史,充山南采访判官,又充剑南节度判官,转大理司直,赐绯、鱼袋。又充剑南东川节度判官,转迁太子左赞善大夫兼彭州别驾,俄摄监察御史,充山南采访知转运东川军粮。”据此,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韦津开始一路升迁,虽多为虚职,但待遇优厚,直至终老。从原本的一名量移左降官变为平步青云的闲官,其中必有缘由。时间上看,这一转折发生在安史之乱以后,通过严耕望先生的《唐仆尚丞郎表》查知,安史之乱前后,当时韦氏一位重要人物韦见素拜相[11]。据《旧唐书·韦见素传》载,马嵬坡之变以后,玄宗身边宰辅级别的臣僚只剩下韦见素一人,这无疑为韦见素被重用提供了极佳契机。入蜀之后,玄宗对韦见素“加金紫光禄大夫,进封豳国公,与一子五品官。”[12]唐制:国公为从一品,食邑三千户。[13]这无疑是极优的待遇,是起用韦见素的迹象。并且同时还“与一子五品官”可见玄宗是对其家族也有意提拔。据此,韦津的提拔就顺理成章了,依其当时处境:身在蜀地,族人拜相,家族被当朝皇帝重视。他所受恩惠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其升迁履历看,两次“摄监察御史”也是特意提拔的一种佐证:御史迁调之速较百官为最,不必如平常官员受考课制度的限制,到元和时李吉甫定考迁之格,侍御史十三个月,殿中侍御史十八个月,监察御史二十五个月,是其他官员所望尘莫及的。落实到韦津身上,监察御史的官衔很大程度上不是实职,而是一个用于快速升迁的头衔,具有很明显的人为操作痕迹。通过此事我们或可透视一种现象:在玄宗入蜀之后,为了稳定人心,安抚追随的臣子,玄宗对其中一些人及其家族通过提拔、授官等手段进行了优抚。

然而韦见素的仕途却未如韦津般一帆风顺:天宝十五年八月,肃宗于灵武登基,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遂遣韦见素等人充册礼使判官,辅佐肃宗。而最初韦见素入朝为相是受杨国忠举荐,肃宗由是对其“礼遇稍薄”,且很快就“除左仆射,罢知政事”,被架空为闲职。从此事件中我们也能看到在至德初年这一唐史上特殊的“政治二元时期”,玄宗与肃宗的矛盾会反映在类似细节上。但这次波折却在韦津的履历中无所表现,很可能是因为韦津一直居于蜀地,所以没有受到此次变动的波及,继续享有平坦安闲的仕途。

综上,京兆韦氏是唐代顶尖的官宦世家,其宗族命运与整个王朝息息相关。即便从墓主韦津这样名不见于史载的人物身上,依然能发现许多高层政治集团变动的痕迹,从这份墓志的履历中即可以看到安史之乱这一特殊时期所执行的特殊政策,并牵引到史籍上的相关记载,与时代相联。或许墓志中还能发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笔者限于功力有限,止笔于此。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15册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19页

[2]张国刚《唐代官制》 三秦出版社 1987年出版 162页

[3](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太子左赞善大夫五人,正五品上。”

[4](唐)杜佑《通典》卷19《职官一》总序

[5](唐)陆贽《陆宣公奏议注》卷四

[6]陈茂同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第十章第三节,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 263页

[7]张国刚《唐代官制》 三秦出版社 1987年出版 167页

[8]陈苏镇《北周隋唐的散官与勋官》 《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9]张云艳《唐代量移制度考述》 《中国史研究》 2001年11期

[10](后晋)刘昫《旧唐书·玄宗本纪》

[11]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 中华书局 1986年10月版 46-48页

[12](后晋)刘昫《旧唐书·韦见素传》

[13]张国刚《唐代官制》 三秦出版社 1987年出版 166页

猜你喜欢

玄宗
狡黠
睿宗时期太平公主势力发展探析
山楂治愈贵妃腹胀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霖雨无边,闻铃肠断
霖雨无边,闻铃肠断
霖雨无边,闻铃肠断
马嵬坡下的那抹红颜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皇上面子也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