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英语的“继往开来”

2015-05-30

新东方英语·中学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印第安人美洲黑人

美利坚民族是各国民族组成的大熔炉,相应地,美国英语也深受各国语言的影响。下面,笔者将为大家介绍美国英语史的“融合篇”,说说那些来自其他族群的语言对美国英语所做的贡献。

印第安人是美洲土著居民,千百年来,他们都是靠园艺、渔猎为生,虽然社会发展水平低,但他们有着超强的生存技巧,也有着别具一格的艺术和自己的宗教。自哥伦布于500多年前发现美洲大陆后,欧洲国家的白人陆续来到美洲,在美洲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很快适应了残酷的新环境。但印第安人没有想到,这却是他们民族噩梦的开始。在双方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两个迥然不同的民族碰撞出了一出历史的悲剧。源源不断踏上美洲大陆的白人成了殖民者,残酷地杀戮印第安人,而且还带来了印第安人从未遭遇过的疾病。在战争和疾病的威胁下,印第安人的人口迅速减少。据统计,在美洲大陆被发现前的1492年,美洲大陆上约有840万土著居民,但到了19世纪,印第安人的人口只剩下25万左右。

在两个民族长期的接触过程中,双方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最后弱族被强族吞并,但美国英语也在这一过程中吸纳了许多印第安语的元素。关于印第安人共有多少种语言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说有一千多种,也有人说有三千多种,所以我们下文提到的印第安语指的是印第安各个部族语言的统称。

欧洲白人初到美洲后,面对幅员辽阔的新大陆和漫山遍野的自然资源,他们首先遇到的便是起名的难题。于是许多东西的命名都采用音译、意译的方法直接从印第安语中借过来,比如许多地理专有名词便是来自印第安语,如Mississippi (密西西比河,原意为great river)、Michigan (密歇根湖,原意为great sea)等。

美国英语也从印第安语中借入了生活方式、动植物、农作物、用具、宗教等方面的大量词汇,如chipmunk (花栗鼠,原意为red squirrel)、opossum (负鼠,原意为white dog-like animal)、persimmon (柿子,原意为fruit或berry)、powwow (行巫术;原意为“to dream, to have a vision”)、totem (图腾,原意为clan)以及raccoon (浣熊)、tomahawk (石斧)、squash (南瓜属植物)、tomato (西红柿)、chocolate (巧克力)等等。除此以外,据统计,光是由Indian构成的复合词组就多达数百个,如Indian gift (指望别人还礼的礼物)、Indian hay (大麻)、Indian red (三氧化铁)、Indian summer (印第安之夏;深秋初冬季节回暖的气候)等等。

在北美,corn专指“玉米”,而在英国,corn却指的是“谷物庄稼”,英国人的“玉米”用maize来指代。美国英语中corn的这个词义就是源于印第安语。美国文化中有许多与corn相关的东西,如corn chip (炸玉米片)、corn field (玉米地,在英国指“小麦地”)、corn flake (玉米片)、corn flour (玉米粉)、corn syrup (玉米糖浆)、corn whiskey (玉米威士忌酒)等。

根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美人口共390万,其中超过80%是白人,这些白人大都是来自欧洲国家的移民。移民不仅影响着美国的文化,还影响着美国的语言。

德裔美国人是当今美国最大的群体之一,几乎每四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是德裔美国人。德裔移民对美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从独立战争到西部拓荒再到工业革命,德裔美国人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据统计,在所有外来语言中,德语对美国英语词汇的贡献最大。这些词汇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食品、教育、社会、矿藏等,如delicatessen (熟食店)、liverwurst (肝泥香肠)、noodle (面条)、pretzel (椒盐脆饼)、sauerkraut (泡菜)、seminar (研讨会)、Christmas tree (圣诞树)、poker (扑克牌)、quartz (石英)、zinc (锌)等。我们很熟悉的semester (学期)便来自德语,该词最早源于拉丁语,是随着德国大学制度传入美国的。美国人常用的感叹词ouch (哎哟,表示痛苦或惊讶)也是来自德语。最具有代表性的还属burger一族:hamburger (汉堡包)、cheeseburger (芝士堡)、fishburger (鱼肉堡)、turkeyburger (火鸡堡)、chickenburger (鸡肉堡)……就连热狗(hot dog)也是从德语hot dachshund演变而来的。

与德裔美国人相比,美国的荷兰裔移民虽然不多,但他们对美国的社会与文化却也做了不少贡献。早期美语从荷兰语借入的词汇涵盖了食品、建筑、地名、社会身份、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如cookie (小甜点)、waffle (华夫饼干,蛋奶烘饼)、stoop (门廊)、Yankee (美国北方佬)、sleigh (雪橇)、spook (幽灵)、snoop (窥探;打探)。Santa Claus (圣诞老人)也来自荷兰语,在英国英语中叫Father Christmas。此外,著名的戏剧天堂Broadway (百老汇)也是从荷兰语的Breedeweg (宽敞的路)演变而来的。

法裔移民是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来到美洲大陆的,历史上从无大批涌入的情况。尽管法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属于少数,但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却对美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美国英语向法语借用的词汇涉及动植物、食物、探险、钱币、地理名称等多个方面,如caribou (驯鹿)、 chowder (海鲜杂烩浓汤)、jambalaya (什锦饭)、cache (秘窖)、portage (陆运)、voyager (航海者)、prairie (大草原)、rapids (急流)、levee (堤坝)等。

西班牙是最早掀起海外殖民的国家之一,其殖民者也比英国殖民者更早到达美洲大陆。尽管西班牙在美洲大陆的移民并不算多,但西班牙语对美国英语的渗透作用还是很大的,内容涉及动植物、食品、服装、建筑、地理名称等多个方面,如marijuana (大麻)、cockroach (蟑螂)、adobe (砖坯)、cafeteria (自助餐馆)、plaza (广场)、poncho (披风)、canyon (峡谷)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以-eria为后缀的词语(指某一类自助采购的商店),如groceteria (自助杂货店)、hardware-teria (自助五金店)、snacketeria (自助快餐店)等。

据官方统计,美国的黑人已占据美国总人口的12%之多,其中大多是当年从非洲贩来的黑奴的后裔。早在英国在西非进行殖民活动时期,非洲当地土著在与殖民者的不断接触间就已产生了一种两族共用的语言,而美国黑人所说的早期语言便源自于此。黑人英语对美国英语最大的贡献要数一些“转义”词语。所谓的“转义”是指黑人赋予已有的词语新的含义,如apple (苹果→钱)、babe (婴儿→年轻女子)、bread (面包→钱)、cool (凉→好极了)、cookie (小甜饼→招男人喜欢的漂亮女子)等,这些词语如今在美国英语中十分常用。更不用说,还有像blues (布鲁斯)、jazz (爵士乐)等黑人音乐词汇为美国英语注入了大量新鲜的血液。黑人之所以能为美国英语的词汇赋予新的含义,主要是因为早期作为奴隶的黑人由于受到奴隶主的各种限制,只能使用双关语来互相交流。譬如Judgement Day本指“上帝对人类的最后审判日”,但在黑人英语中却是指“奴隶们举行起义的日子”。

在本期文章中,我们了解了美国英语与各国语言的融合过程,重新认识了许多单词。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英语极强的吸收能力决定了它能融百家之所长,取各国之精粹,将自己丰富得愈发鲜活,愈发具有生命力。在下一期文章中,我们将介绍美国英语发展史的第三个重要部分:创新篇。美国英语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繁荣局面,除了拥有优质的母语根基,又能包罗万象自成一体之外,还少不了美国人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那他们究竟是如何创新的呢?且听下回分解。

猜你喜欢

印第安人美洲黑人
美国首次统计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死亡人数,但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美洲野牛当宠物
美洲动物
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名称和标志
美洲大蠊化学成分的研究
英勇反抗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的生活
重寻黑人主体身份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小说《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
郑成功的黑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