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2015-05-30陈月娥
陈月娥
[摘 要] 二十一世纪教学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清楚地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评价者。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的常规教学中应用得比较普遍。这种模式的应用确实改变了单一被动的学习模式,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很多时候效果却并不理想。基于此,就本校新课改的现状,对信息技术学科中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122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1]简简单单的话语却让人感到很震撼,包含了叶教授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包含了她对教师的殷殷期待,那就是学会放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充当配角。新课程推广至今,教师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并且被教师积极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2]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的常规教学中应用得比较普遍。这种模式的应用确实改变了单一、被动的学习模式,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很多时候效果却并不理想。本文就本校新课改的现状,对信息技术学科中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一番探究。
一、信息技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一言堂”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组员之间的讨论探究所有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组织、操作不当,往往导致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方面
在分组时没有考虑学生的操作基础、组织能力等,组内成员不均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合作不主动的现象,小组学习低效;在学习活动中组内没有合理分工,小组活动形式单一,缺乏讨论与交流,小组合作往往成为个别优等生表现的舞台,学困生大多采取旁观的态度,不愿意参与小组讨论或者想参与却力不从心,小组凝聚力不强;对问题的探讨缺乏深度,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表面热闹。
2.教师方面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存在误区,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非“小组合作”不能解决问题,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分组不合理,教师在上课时经常按学生的前后座位进行分组,这样的分组虽然简便易行,但是搭配的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优势互补;教师仅仅充当组织者的角色,没有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教师只重视对小组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以上是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思索和反复研究,我们发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1.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教师在分配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搭配问题,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内异质”即根据平时的上机操作情况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向班主任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性格、能力等,将学生按不同层次进行分组,一般以4至6人为一组,尽量做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平均分配,这种分配可以是动态的,可以根据他们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为小组内成员取长补短、互相帮助提供了机会;“组间同质”即保持各小组之间实力相当,有利于组间公平竞争。
同时,要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保证课堂的正常秩序,每个小组必须选出一个小组长,组长可以由组员推荐也可以自荐,组长的职责就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合理地组织引导组员各尽其职,协调督促组员更好地完成各自的任务,并能够根据组员的观点作总结性的发言。
2.注重合作任务的设计
新课程倡导的“任务型”学习,其核心内容即合作任务的设计,一个好的“任务”应该具备以下特点。首先,目标明确,难易适中,让学生能够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其次,内容安排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表格数据的加工》这一节安排“表格数据处理”任务时,我设计了“高中生零花钱管理”这样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例子,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并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最后,教学任务的设计要能够培养学生
的信息技术技能。例如,在讲《图像的设计》时,我要求学生利用Photoshop完成“最美校园”摄影大赛CD封面的设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小组中每一位同学的分工和作用,从CD封面的设计到素材的获取、加工到最后作品的合成,让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同学都能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从而保证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3.关注小组合作过程
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不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讨论,那么就算学生没有完成任务,教师也是不知道的。因此,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环视课堂,及时调控,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合作学习氛围。
4.建立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即时评价;二是在课堂任务完成时的综合评价。在课堂中,教师要更多地去倾听,关注学生的交流协作情况,并实事求是地做出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时来自学生的评价鼓励比来自教师的更有效果。例如,在《图像的设计》这一节课上,我们让各小组将完成的作品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由组长说明作品的构思设计、制作的基本过程、出彩之处在哪里,然后由其他小组的同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他们作品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课堂节奏,促进课堂评价的多元化。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坚持不懈地去实践、去探索、去思考。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我清醒地认识到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将更加努力地去探索研究,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Z].2000-11-14.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