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

2015-05-30谢卫平

求知导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忠君爱国诗歌

摘 要:中唐诗人杨巨源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而闻名。他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关注动荡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并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从杨巨源厚积的诗歌情感中,可以了解他对边地战争的深切关注,对戍边将士的无私关爱,对圣主盛世的殷切期盼,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为中唐诗坛注入了骨力。

关键词:杨巨源;诗歌;忠君;爱国

中唐诗人杨巨源(755-832?)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人。杨巨源贞元五年(789)进士第后,为张靖从事,后任督察御史,虞部员外郎、太常博士等职,长庆四年(824)以国子司业致仕,授官河中少尹一职,仕途一生平坦。交游广泛,他与元稹、白居易、裴度、令狐楚、刘禹锡、张籍等大家都有交游唱和之作,在中唐颇受人推崇。《唐诗纪事》说:“杨巨源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得名,故乐天诗云:‘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但是历代文献对其记载匮乏,以至现今对其生卒年仍存疑问。笔者曾对杨巨源深重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及其在唐诗上的意义作了一些探讨[1],再作深入的研究,从他厚积的诗歌情感中,了解到这位封建士大夫对边地战争的深切关注,对戍边将士的无私关爱,对圣主盛世的殷切期盼,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

历经安史之乱,大唐帝国已是元气大伤,唱着盛唐之音一路前行的文人,已趋于沉稳和内敛,中唐诗人从盛世的青云之上、乱世的困苦之中走向了凡俗。儒家的济世情怀,使得文人们积极探索兴国之路。于是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关注动荡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并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在杨巨源身上无疑就得到了最高体现。

1.对边地战事的深切关注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势力不断扩张,给唐中央政府造成了巨大威胁,给百姓也带来了重大灾难。如何摆脱国力衰退、动荡不安的险恶局面,大多数士大夫在作苦苦的探索。当改良无力于扭转现实局面之后,他们已失去了耐心和信心。而杨巨源能如一坚持,将国事诉诸笔端,将战争描摹于诗中,其中《关山月》最有代表性:

苍茫临故关,迢递照秋山。万里平芜静,孤城落叶闲。 露浓栖雁起,天远戍兵还。复映征西府,光深组练间。

绵延起伏的群山,苍远无际,在一个落叶飘飞、大雁南归的秋日,孤寂的边城迎来了又一批戍边归来的战士。战争并未结束,稍作休整,他们将再次踏上戍边的征程。

又如《登宁州城楼》:

宋玉本悲秋,今朝更上楼。清波城下去,此意重悠悠。 晚菊临杯思,寒山满郡愁。故关非内地,一为汉家羞。

此诗表达了诗人满腔的耻辱与激愤之情。大唐历经安史之乱,国力日衰,吐蕃等占领了河西陇右之地。关中之地不断被吐蕃骚扰,致使本为内地故关的宁州今成边塞,诗人为时局所深深忧虑。

在《赠史开封》中,诗人写道:

天低荒草誓师坛,邓艾心知战地宽。鼓角迥临霜野曙, 旌旗高对雪峰寒。五营向水红尘起,一剑当风白日看。 曾从伏波征绝域,碛西蕃部怯金鞍。

诗人借三国时期魏国杰出名将邓艾,来喻友人史开封,即便是战争的艰苦,气候的险恶,但戍边战士英勇的气势,将领的飒爽勇武,足以令敌人惧怕不已。结尾诗人用东汉名将马援做比,高扬乐观积极、战无不胜的豪迈气概。

此外,杨巨源在《述旧纪勋寄太原李光颜侍中二首》其一中写道:“……鼓角因风飘朔气,旌旗映水发秋光。河源收地心犹壮,笑向天西万里霜”,对唐戍边将士击退入侵的吐蕃洋溢喜悦之情;收复故土,重整山河,诗人更是豪情满怀,信心倍增。其二中云:“倚云长剑截云孤,报国纵横见丈夫。五载登坊真宰相,六重分阃正司徒。曾闻转战平坚寇,共说题诗压腐儒。料敌知机在方寸,不老心力讲阴符。”这首诗气势魄大,虽说题为“纪勋”,但诗中的爱国之情,塑造的那位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也是诗人报国之梦的真实写照。

2.对戍边将士的无私关爱

杨世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仁民爱物、悯时伤乱的情怀。作为一个仁者,更有胸怀天下、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高尚精神境界。盛唐所特有的崇高精神,在杨巨源身上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不断地在充实和升华。他用大量的诗作,讴歌戍边将士浴血奋战的壮举,对战争给时人所带来的创伤寄予了无私的同情和关爱。

《赠张将军》:

关西诸将揖容光,独立营门剑有霜。知爱鲁连归海上, 肯令王翦在频阳。天晴红帜当山满,日暮清笳入塞长。年少功高人最羡,汉家坛树月苍苍。

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一位英武少年形象,他“年少功高”,令人钦羡。建安之杰曹植有《白马篇》,诗中“仰手接飞蹂,府身散马蹄”的少年纵横驰骋、武艺高强,相较曹诗中人物而言,杨巨源诗中的少年则多了几分苍凉与沉雄,增加了诗人怜惜与疼爱的态度。因此,郝新斋云:“言汉将之拙已为陈迹,不若将军年少功高,抑彼扬此之意也”[2]。

《赠邻家老将》:

白首羽林郎,丁年戍朔方。阴天瞻碛落,秋日渡辽阳。大漠寒山黑,孤城夜月黄。十年依蓐食,万里带金疮。拂雪陈师祭,冲风立教场。箭飞琼羽合,旗动火云张。虎翼分营势,鱼鳞拥阵行。誓心清塞色,斗血杂沙光。战地晴辉薄,军门晓气长。寇深争暗袭,关迥勒春防。身贱竟何诉,天高徒自伤。功成封宠将,力尽到贫乡。雀老方悲海,鹰衰却念霜。空馀孤剑在,开匣一沾裳。

此诗刻画了一位久戍边塞、渴望建功立业、功成名就,但终身抱负难如愿而潸然泪下的老兵形象。因为战争,本着保家卫国义不容辞的责任感,男子可能少小从军,也可能中年入伍,但此时已白发苍苍,依然坚守在北方。当秋日渡过“辽阳”,当冷月高照边城,已又是一年!“十年依蓐食,万里带金疮。拂雪陈师祭,冲风立教场”等诗句则描写了军旅生活的苦寒,阅兵阵势的威严,战场上伤亡的惨重。战士们的浴血奋战、扭转战局、转败为胜,结果却是“功成封宠将”,而老兵“身贱竟何诉,天家徒自伤”“空除孤剑在,开匣一沾裳”,从出征时的豪情满怀到归乡时的老泪纵横,寄予了诗人对邻家老将的怜惜与爱护。诗人笔下的老兵只是千千万万出征者中的一个,却能反映唐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批评了统治者的赏罚不清、冷酷无情,长此以往,国家必将走向衰亡。

杨世源的诗作还充满着对戍边壮士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他拳拳的爱国之心。边城的偏僻与苦寒、军旅生活的艰难,杨世源不但不惜笔墨,尽情描摹,而且更多地寄予了对边塞大夫封侯拜相的劝勉与激励之情。

3.对圣主盛世的殷切期盼

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十分严重,杨巨源为时局所深深忧虑,他痛恨地方官员相互勾结,与朝廷分庭抗衡,急于结束混战局面,维护好中央集权统治。唐宪宗时期,通过强而有力的措施,平定了叛乱,各地藩镇俯首称臣。同时,外族也不敢来犯,且每岁向唐纳贡。这就是历史上的“元和中兴”。这段光辉的历史,为诗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素材,或尽情讴歌平乱的伟绩,或畅快抒写对美好盛世的祝福。杨巨源此时也赶上了这一好势头,极尽热情洋溢之能。

元和元年春正月丙寅朔,唐宪宗李纯率群臣于兴庆宫奉上太上皇号曰应乾圣寿太上皇。丁卯,御含元殿受朝贺。礼毕,御丹凤楼,大赦天下,改元曰元和。杨巨源作《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凤楼门下宣赦相公称贺二首》予以赞颂:

天垂台耀扫欃枪,寿献香山祝圣明。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竿下鼓千声。衣冠南面薰风动,文字东方喜气生。从此登封资庙略,两河连海一时清。(其一)

临轩启扇似云收,率土朝天剧水流。瑞色含春当正殿,香烟捧日在高楼。三朝气蚤迎恩泽,万岁声长绕冕旒。请问汉家功第一,麒麟阁上识酂侯。(其二)

元和十年(815年),唐宪宗下旨紧急征讨吴元济,御使中丞裴度请求亲自督战,唐宪宗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彰义军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出征,讨伐吴元济。杨巨源《送裴中丞出使》一诗即为送别裴度出征时所作:

一清淮甸假朝纲,金印初迎细柳黄。辞阙天威和雨露,出关春色避风霜。龙韬何必陈三略,虎旅由来肃万方。宣谕生灵真重任,回轩应问石渠郎。

诗中表现了奉旨出征的军队气势威严,对将士们凯旋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裴度驻军郾城,慰劳诸军,宣告皇帝厚意,军士勇气十足。当时,各路军队都由宦官监军督阵,他们常自主军队的进退。裴度到行营后,奏请朝廷将所有的监军宦官一并撤掉,兵权由主将掌握,号令统一,士气倍增。唐邓节度使李愬雪夜攻入蔡州,活捉吴元济来报裴度,第二天裴度亲自带领洄曲投降的万名士兵、手持朝廷的节杖进入蔡州,稳定那里的百姓。裴度处理政务,下令只有盗贼、致人死命者依法惩处,其余的全部免于治罪,百姓往来不限昼夜,他还用蔡州的降卒做帐下侍从。裴度这一举措,令蔡州百姓感动落泪,而杨巨源诗作也尽情赞赏。

长庆元年(821)七月,时任衙内兵马使王廷凑杀害了成德军节度使田弘正,王廷凑自称留后,并发起叛乱,唐穆宗以裴度为招讨使带兵讨伐。十一月,裴度在会星镇活捉叛贼王廷凑。次年二月,唐穆宗下诏“洗雪”,王廷凑被赦免,杨巨源作《圣恩洗雪镇州寄献裴相公》以贺之:

天借春光洗绿林,战尘收尽见花阴。好生本是君王德,忍死何妨壮士心。曾贺截云翻栅远,仍闻劚冻下营深。井陉昨日双旗入,萧相无言泪湿襟。

诗人对裴度统率大军平叛并对贼酋晓以大义、对百姓予以关怀的赫赫功勋,进行了满腔热情的赞扬。而结句“萧相无言泪湿襟”则表现了裴度的内心难以平复的复杂情绪。全诗慷慨悲壮,大开大合,震撼人心。中唐时期的两次有名的战役,诗人秉承了史家的实录精神,在诗作中一一呈现。面对战乱给广大人民群众所带来的巨大痛楚,诗人予以了高度同情,并且始终心怀国家统一、国力昌盛的良好愿望,读者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心以及对国泰民安的殷切期待。

在杨巨源的诗作中,也有反映民族团结的心愿、对朝廷能够平定外患的期望。唐宪宗时期,为了平定藩镇、安定西北边陲,主动与吐蕃修好,多次派使节出使吐蕃。唐史以及唐诗中关于做出与少数民族修好关系,以期能够避免战事,民族间能够和平共处的事件有很多记载。杨巨源的《送殷员外使北蕃》即是一例:

二轩将雨露,万里入烟沙。和气生中国,薰风属外家。塞芦随雁影,关柳拂驼花。努力黄云北,仙曹有雉车。

“和气生中国,薰风属外家”正是诗人所期盼的睦邻友好的盛世。

杨巨源这位正直、忠义之士,本着一颗仁爱之心拯救国家危难,恢复朝廷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安宁百姓生活。在他的诗作中,光荣与梦想、责任与使命,都呈现了他的忠君爱国之梦。他的诗作胸襟开阔,堂堂正正,在厚积的情感中为中唐诗坛注入了骨力。

参考文献:

[1]谢卫平.论杨巨源的诗歌[J].文学遗产,2005(04).

[2](明)高 棅.唐诗品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人文系)

猜你喜欢

忠君爱国诗歌
诗歌不除外
魏晋时期忠君道德管窥——以《世说新语》为例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例析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浅谈高考数学中的审题要点
三视图解法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