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
2015-05-30田宝柱王艳彦杨奕梁黎明
田宝柱 王艳彦 杨奕 梁黎明
[摘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普通高校的核心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明确质量标准,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改革理论教学模式,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通高校可以通过重视实践课程的质量,加强实践性课程各环节的检查和考核,建立与理论课程相适应、联系密切、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等途径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普通高校 人才培养 质量 途径
[中图分类号] C9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45-02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1]因而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不论是什么样的大学都应该重视其人才培养职能,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大学人才培养的两个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培养措施的执行,也就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具体实践。
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也必须看到,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不足,教学方式相对单一,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培养的人才整体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因此,高校必须确定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找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
一、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
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就是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适应社会需要。也就是说,人才培养质量是从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去考量的。
高校到底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是依据大学所承担的任务和办学目标定位而确定的,集中体现了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大学的定位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这既是当前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又反映出对不同门类、不同性质人才培养的多样性要求。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两个需要:一是是否满足学生自身需要,二是是否满足社会需要。人才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要能够适应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要能够适应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为自身不断创造合适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结合。具体而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就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提高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
(一)根据学校实际,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怎样培养人的具体指导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方案,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才培养实施的设计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工作,根据学校和专业定位,设计合理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科或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应根据社会需要、自身办学条件以及所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来制定。
各个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都把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作为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要紧紧围绕自身人才培养的要求,要符合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普通高校在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努力推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建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模式、通才加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拓宽专业口径、整合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强化实验实践教学、设计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弹性,实现拓宽基础与增强专业紧密结合,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二)改革理论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堂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安排上,给学生充分的发表见解、自主锻炼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裕的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课堂教学力求“授之以渔”,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让学生基于实例的思考与探索,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能力、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引导者、指示者和示范者,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课后教学改革,应充分利用课外作业的育人作用。课外作业在学生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利用课外作业,能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问题式、研究式等多种形式的课外作业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课外作业在内容上既要立足于课堂所学知识,又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应让课外作业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
优化学业评价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业评价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结果,是促进学生学业不断进步的有效机制。优化学业评价方式,就是提高过程性评价比例,降低终结性评价的比例。当前高校大学生学业考核过分强调评价的终结性功能,多数课程还存在以考定分数的现象,无法激发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优化学业评价考核体系,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进一步加大学生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在学业评价中的比重。应把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想道德、团队精神、心理素质作为评估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因素。注重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打破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通过自我表达、面试、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实验设计、撰写综述和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考核学生的科学素质、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三)注重实践教学,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注重实践教学,是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内容,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2]注重实践教学,首先要注重高校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大实践课程所占课程学时的比重。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合理配置资源,科学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学生素质、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落实到每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去,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达到各专业具体的实践能力标准。高校要进一步改革实验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环节,大力加强实验课程建设,重组实验课程体系。高校应重视实践课程的质量,加强实践性课程各环节的检查和考核,要建立与理论课程相适应、联系密切、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等内容。高校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统筹安排课内外实验、实习设计与活动,将实践锻炼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固化为素质,转化为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
[2] 张大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1(5).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