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机制与策略
2015-05-30肖坤
[摘 要]产业转型升级亟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根据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特点,校企协同培养是应然选择。校企协同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建立信任机制、沟通机制和利益机制可以保证校企协同高效运行。发挥政府的职能、实施高校开放办学和企业转变发展观念等策略可以保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校企协同 技术技能人才 机制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25-02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亟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特点,国家提出“协同育人”的政策。“协同育人”主要是指高校和企业协同培养人才。校企协同是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只有建立信任机制、沟通机制和利益机制,才能保证校企协同高效运行。同时,发挥政府的职能、实施高校开放办学和企业转变发展观念等策略,可以保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实现。
一、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特点
技术技能人才是指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一线,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他们不仅能熟练地将所学的技术知识运用于生产、管理或服务领域,即具备使用技术产品的技能,而且能生产或创新产品,提高产品、服务、管理的质量与效益,即具备设计和制造技术产品的技能。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除了掌握有明确语言表征的显性知识外,还要获得大量具有个人特征的缄默技术知识,这正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第一,技能的个性化特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要注意到不同企业、不同行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标准,有针对性地教育培训,而不能像普通教育一样,集体接受同样的教育内容、采用同样的教育方法。
第二,岗位特征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影响较大。技术技能人才和特定的工作岗位联系紧密。离开了特定的岗位,技术技能人才就不能发挥其技术技能。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和技能的培训,要强调岗位特定培训。
第三,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技术技能人才的技能需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学习才能得以提高。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渐进性,是一个由技术生疏到熟练的过程。
二、校企协同的内涵
《说文解字》解释,“协,众之同和也。同,合会也”。“协同”一词就是互相配合,是指多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与“合作”相比,“协同”不仅有协调合作之意,更强调协调合作的过程和结果。德国赫尔曼·哈肯创立了协同学。协同学重要的理论是“协同效应”,即在复杂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关联占据主导地位,而要素之间相对独立、相互竞争得到有效消解,表现出协调、合作,整体效应得到增强。
协同教育是社会某一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联系而产生协同作用,由此影响教育系统和该系统的功能发挥。校企协同是指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某些要素与信息的相互联系作用,加强教育合作的教育模式。校企协同包含了多元主体的协同,主要有校内、校企、校际等主体的合作,其在当今教育发展中得到了重视。
三、校企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机制
(一)信任机制
在校企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体系中,涉及高校、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不同主体之间的部分利益具有一致性,也存在很多利益冲突。这就必须建立校企协同信任机制,双方之间以诚相待、精诚协作,在协同中相互信任监督。这有助于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建立长久的协同创新机制。
校企协同信任机制的建立受信息、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首先,信息因素会对信任机制的构建产生影响。在合作中,合作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高校企业对双方信息的了解程度,信息了解越充分,对双方的了解也就相应增多,这是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当然,如果彼此信息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双方则很难形成信任。这些信息因素包括高校各项规章制度、高校信息制度的完善程度、企业各项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等。在校企协同中,谁先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谁就在合作竞争中占优势,因此双方要加强对信息的了解。其次是声誉因素。良好的声誉能保证有高校或者是企业愿意进行合作。高校和企业的知名度以及社会认知度在双方合作中具有深远影响。声誉在信任机制的建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合理的制度对信任机制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信任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障。
(二)沟通机制
沟通是理解的基础。校企双方在协同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达成一致意见和协议,针对不能达成一致协议的问题,会影响合作的进程和协同机制的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是合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对于协同双方加强了解,增进感情等作用明显。
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是深化合作的要求。校企之间要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进行交流,加强沟通机制的探索研究,对合作原因、合作内容、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协商沟通,权责明确,保证校企协同机制的有效实施。政府在校企沟通机制的建立中应发挥引导和促进的职能,为校企沟通协作搭建平台。同时,高校和企业双方要加强交流,尤其是对在合作过程中不能达成一致协议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协商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协调解决问题。另外,高校、学生、企业领导者之间也要加强对话交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了解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高校据此制定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加以落实,以提高校企协同的效率。
(三)利益机制
建立有效合作利益机制,是协同培养人才机制的重要内容。高校企业双方要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研究合作双方的利益问题。科学合理的校企协同体系的实施,既满足了高校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满足了企业长远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双方的共同利益问题是达成双方合作的关键。
四、校企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策略
(一)积极发挥政府的职能
1.完善校企协同的相关政策。当下,我国对校企协同的规范性文件并不多。校企协同中出现的很多矛盾问题都无法依据相关法律文件来解决。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致使校企协同中存在很多不规范行为。政府有责任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以保护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同时,政府要制定针对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展开校企协同的积极性,加大参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2.成立专门的合作组织机构。目前,我国校企协同主要是高校主动邀请、企业参与的模式,并没有相关的管理机构和组织机构主管这项工作。政府要积极组织成立相关部门,专门负责制定校企协同的政策和具体措施,调节校企协同工作中的矛盾问题,建立校企协同管理机构,以此保证校企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模式能够顺利进行。
(二)高校逐步完善开放办学体制
1.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高校在对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上,要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在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要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转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发挥学习者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强高校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企业愿意与高校展开合作。
2.建立专项工作机构。高校也应该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对校企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进行管理,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积极了解社会动态信息,对校企协同的整个工作进行严格监控,完善校企协同机制,负责对政府相关政策的解读和执行,促使校企之间的协同更为科学合理。
(三)企业转变发展观念
传统的企业发展观念只重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企业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转变发展观念,积极参与与高校的合作。
企业要树立人才培养的观念,认识到校企协同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与相关高校的合作,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按照相关程序深化校企合作,使企业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五、结语
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校企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对教育的发展创新。当然,该模式的发展也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当前我国校企协同方面还未建立完善的校企协同机制,在实际合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我们要加强建立完善协同有效机制,保证校企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能够顺利实施,以此促进教育与经济互动,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肖坤,夏伟,卢晓中.论协同创新引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14(3):11-14.
[2] 梁钰.论我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关系的演变及发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7):24.
[3] 孙秋柏.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机制的构建与深化[J].现代教育管理,2014(13):34-38.
[4] 崔玉祥,靳晨,朱超云.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人才的机制新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8):100-102.
[5] 邓秋实.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6] 张兰.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7] 杨路.校企协同的内涵与模式[J].理论界,2012(12):193-194.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