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设计流行色
2015-05-30陈思
摘 要:民间的美术色彩具有干净、简洁、明亮的特点,对比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颜色的冷暖对比从而对人们的内心活动做出最强烈的反应。设计师只有从传统美术色彩中汲取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色彩,并加以巧妙地改变和运用,这样才能够使自己设计的创意与传统艺术之间产生必要的艺术碰撞,从而激发自己的创作思路与灵感,使得传统民间色彩在现代设计流行色中重新焕发光彩,拥有更加强悍的生命力。
关键词:民间美术色彩;现代设计流行色;相互关系
由于色彩是用来直接传达视觉感觉的,所以色彩与公众的心理与生理方面会有相应的反应或者关联,而公众对于设计的好坏判断首先取决于色彩搭配的适当与否。在我们表达强烈冲击力的视觉创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创意进行重新思考。由于民间美术色彩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观念的具体体现。
尽管当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审美素养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色彩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每个传统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在经历了几千年文化的不断变迁和岁月的不停更迭,人们也在不断地追求着让人产生愉悦之情的艺术设计,这不仅充满着浪漫色彩的主观追求,也是设计色彩中具有的共同追求。
一、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对于现代设计色彩的影响
由于设计作品的欣赏人群是面向大众的,同时,民间美术色彩的欣赏主题也是面向大众的。尽管历史发展到现代,所谓的一些寓意和彩头都发生了改变,但是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彩头和寓意的追求从未停止过。无论什么样的现代设计流行色彩都能够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好彩头的不断追求和美好愿望。人们对于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进行着不断的追求,主要是为了表现艺术的相通性。民间美术能够与现代设计的流行色产生相互融合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标志中最具代表性的色彩是红色,不仅在民间色彩中广泛运用,在现代设计中也被越来越重视。民间美术色彩对于现代色彩的创意产生的作用也逐渐增强。尽管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人的欣赏水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质,但人们在传统文化作用之下对于现代审美观念也具有强烈的表现了。例如“中国红”经常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客观地体现人内心的主观感受,在吉庆欢乐的日子中人们也会运用“中国红”来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悦。可以说人类最早使用的颜色就是红色。自古以来,我国各个朝代都以红色作为“国色”进行使用,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中,红色必不可少,无论是振兴国运的祭奠还是重大节日的庆祝,都运用红色来体现国威。在民间所举行的各种典礼都以红色作为“吉祥”的象征。人们用红灯笼、红盖头、红包等象征性物品来表达最美好的祝愿。传统节日中的春节更是红色的海洋,红色所表达的情感通常是积极的情感,所以通常用于表现积极主动的色彩和设计,所以我国许多的现代设计作品通常都会运用红色来进行创作,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设计者本身对于自己爱国情怀的表达,希望充分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于红色的认知能力要明显强于其他颜色的事实因素,可以说红色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脑海中,人们对于认知心理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红色;另外,红色能够给人们带来热情、奔放、欢快、喜庆等心理感受,所以设计者用红色迅速拉近人民群众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在传统意义上,红色是正能量的体现,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红色能够充分地使人饱含力量,而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通常运用大量的红色用来表达设计作品所展现的使人充满力量、冲劲的气势。在传统国粹中的京剧脸谱通常情况下都会大量运用民间的图形、民间美术色彩等方式进行演绎,不仅能够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支持,更能够使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二、民间美术色彩具有的装饰性和丰富性
民间的美术色彩具有干净、简洁、明亮的特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经常会被设计师进行反复地运用和改造。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产生特殊的情感变化,还能够使人们对于传统的色彩进行直观的反应,对于服装的使用者和欣赏者产生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张馨予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一袭东北红花大棉袄的传统色彩使人眼前一亮。这不仅能够在欣赏者心中产生认同感和共鸣感,还能够在欣赏者心中留下最美好的回忆。民间美术中的京剧脸谱对于传统色彩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能够反映传统色彩文化的特殊表现方式,还是传统色彩文化的强有力的代言。中国京剧的脸谱制作通常采用五色法,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充分地利用色相所带来装饰效果,更能体现中华民族对于传统色彩所包含的深厚感情。通过传统色彩与传统文化的相互结合,既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大趋势,又能够带动传统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流行趋势。
三、民间美术中色彩的对比
在民间色彩中,对比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颜色的冷暖对比从而对人们的内心活动做出最强烈的反应。在色彩心理学中,橘红色是最暖色,天蓝色是最冷色。于是对于趋近橘红色的颜色中我们称之为暖色,趋近于天蓝色的颜色称之为冷色。根据颜色的冷暖变所形成的反差所造成的色彩冲突就是冷颜色对比。在民间手工艺中,风筝的制作通常采用冷暖对比的艺术手法。运用冷暖对比法所制作的风筝通常情况下色彩绚丽多彩,图案灵动飘逸。在现代设计中,色彩对比的运用也是十分常见。比如对于家居进行装潢设计时,如果墙壁和橱窗采用暖色为主的色调,那么电视柜通常使用蓝色灯光进行冷暖颜色的协调,充分进行调和,从而使整个室内装潢达到冷暖互补。
四、民间美术色彩联想
民间的传统美术色彩根据广大人民群众长时间的使用和交流,就会在原本颜色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联想。这样的联想是根据人们所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民俗文化所产生变化的。人们根据色彩的联想,充分的对于传统色彩进行利用,从而表达出适合现代设计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于餐厅的设计主要以暖色调为主,这样不仅能够使人心情愉悦,还能够令人胃口大开。
(一)红色
红色比较稳重,个性强烈,色彩表现力十分夸张,红色既不夸张又不过于温柔,能够散发出成熟男人和女性都具有的吸引力。
(二)橙色
橙色是收获的象征,是秋天的代表颜色。橙色介于红色与土色之间,从而保证自然色调的平缓过渡,橙色的运用通常能够使人印象深刻,使人更加自信。
(三)黄色
黄色是暖色调,通常所表达的情感包括阳光、沙滩等能使人放松的自然环境,黄色是三原色之一,所以黄色极具包容性。黄色使人产生温暖、惬意心情的同时,还能够增添人的个性魅力,使人对于大自然充满着无穷的想象力。
(四)绿色
绿色包含着怡人的情感,使人产生舒缓的感觉,是所有颜色中最让人舒服的颜色。绿色代表着希望和生机,是健康与生命的象征,绿色的大面积运用使人心情舒畅,更能体现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不断追求,还能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梳理健康的生活观念,不断地思考、探寻健康的人生。
(五)蓝色
蓝色是天空的颜色、也是大海的颜色。蓝色不仅寓意着无限的广阔空间,还表达着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蓝色还能够舒缓人们的心情,消除紧张的情绪,使人心态平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
(六)紫色
紫色源于生活中的颜色,使人联想到丰收的葡萄、浆果等具有十分饱满的颜色,让人产生高贵冷艳的感觉。紫色能够让人产生尊重的态度,使人充分地表现自我,满足于对高贵生活的不断追求。
(七)冷色
真正的中性冷色是黑色、灰色等,这样的颜色充满着温柔和安静。中性冷色与其他任何的颜色都可以形成鲜明且优雅的对比,弥漫着温暖与自然材料之间的质感。但是却能够恰到好处地使人感到干净、肃然的感觉。
主观性的色彩搭配包含着传统意义上的色彩观念和对于大众的精神需求,给我们太多灵感上的启迪与指导。可以发现,在最近几年的现代设计流行色中,无论是色彩还是创意都在潜移默化并且熟练地运用到传统色彩,从而对大众审美观念进行逐渐渗透。成功的色彩表现力能够对大众审美心理进行精准的定位,并且能够做到信手拈来。民间色彩与现代色彩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的作品不拘泥于传统。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创意源源不断,始终处于创新的前列。
被传统文化的色彩强大的生命力限制着我们的创意和灵感以及表现力。设计师只有从传统美术色彩中汲取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色彩,并加以巧妙地改变和运用,这样才能够使自己设计的创意与传统艺术之间产生必要的艺术碰撞,从而激发自己的创作思路与灵感,使得传统民间色彩在现代设计流行色中重新焕发光彩,拥有更加强悍的生命力。
设计的本质是更好地服务大众,在现代设计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借鉴传统美术色彩并加以改造,使之包含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内涵,形成更加高层次的色彩偏差,使得每一个作品都具有独特的创意和特殊的表现力。每一个国家、民族、时代都拥有自己的色彩文化组合,所表达出的不同民族与时代特征,通过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典型的色彩组合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独特的色彩组合,成为一个民族标志。
五、结语
我国民间的美术色彩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曾无比辉煌并且还会一直辉煌下去,具有永恒的民族魅力。我们应该在把握民间美术色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其加以利用和改造,大胆地运用现代流行色的新思维对其进行创作,不断丰富并且提升现代色彩的表现力,使其符合现代设计,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保证现代设计色彩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尹定邦.五大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2]邱斌,郑钢.色彩构成艺术[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5.
[4]田小杭.民间手工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5]裴卫建.色彩运用刍议[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107-109.
[6]戚序.论艺术设计的色彩内涵及特征[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108-112.
[7]朱晓红.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南都学坛,2000,(01):107-108.
作者单位:
陈思,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