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015-05-30谭群霜何英姿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学习能力开发利用

谭群霜 何英姿

[摘 要] 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以《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立足教材,挖掘生物教材资源”“以生为本,拓展生物教材资源”“学科渗透,整合生物课程资源”“链接生活,创建校园生活资源”“扩宽渠道,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等途径去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

[关键词] 生物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102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的习惯。因此,教师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课程资源理念,积极开发和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

一、立足教材,挖掘生物教材资源

生物教材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物实践活动,如:动植物标本制作、植物栽培、探究性实验、调查研究、作品展示等,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生物知识的领域。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生物、利用生物。例如,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源,如植物的蒸腾作用、生物圈水循环过程、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等,并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中的习题资源,从学生的角度和兴趣出发,筛选实用性强且有梯度、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练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以生为本,拓展生物教材资源

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兴趣爱好、知识与能力水平等都要求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考虑,教师应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情绪体验和表达自我的机会。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倡思想争鸣。争鸣可以扒开学生思想上的迷雾。教师还应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引导。

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探究性实验《探究影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有关教材资源非常少,对此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去挖掘课程资源,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让学生亲自捕捉鼠妇,通过亲身体验,找寻课程资源。如学生是在花盆下、砖头下、阴暗的墙角等地方捉到鼠妇的,学生通过找到鼠妇的地点可以概括出它的生活环境:潮湿、阴暗、适宜的温度。二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如何饲养鼠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通过查阅和收集资料,寻找课程资源。学生找到的部分资料显示:鼠妇吃一些腐朽的物质(如腐朽的草、树叶等),对此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三是让学生亲自实验,促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爱护生物、珍爱生命的内涵,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而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节课属教材新增的内容,它通过调查,带领学生认识身边的生物,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进行调查活动。为了使调查活动能顺利进行,教师首先需重点考察调查环境的安全性,并进行先行调查,尽可能发现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其次,教师要通过各种问题的设置,提示学生在制订方案和记录时应注意些什么,由学生讨论去逐一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最后是调查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教师可给每个小组提供资料,如讨论题、调查报告样式、一些常见生物的特征等以供参考。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调查内容、路线、任务等。调查结束回到课堂时,教师还应注意学生调查成果的交流展示和评价。

如对于优等生,要提出较难的问题,使之朝更高的目标努力,同时对他们的评价也要客观,以防止骄傲自满在他们中滋生。对于中等生,教师要善于鼓励他们,多关注他们,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一些思维不够成熟又有偏激、固执思想的学生,要注重加强引导他们用辩证的观点来解决问题,克服思想上的偏差,给他们多些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切不可冒然批评之,否则会使学生有受挫心理,打击其学习积极性,这样既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资源,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发掘生物教材资源,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也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即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深感学生的潜能、创造力、想象力是一座等待教师去开发的宝藏,也更加深刻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学科渗透,整合生物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将不同学科整合在生物课程的学习中,构成互动资源网,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活学、乐学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例如,对于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爱护水资源》《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化学扩展性课堂《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生物课《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科学·技术·社会”内容)、八年级上册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七年级生物《练习使用显微镜》《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科学·技术·社会”内容)等,我们教师可进行有效整合,并将其运用到综合实践课中,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学生物、用生物,收获尽在活动中。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文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链接生活,创建校园生活资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而生物新课程也提倡“课堂要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是具有无穷探索奥秘、为学生所喜爱的一门学科。有生命的生物体是它的研究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生命性”这一本质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生命活动的过程,揭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教师可以和学生课后交谈了解什么动植物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什么生物知识是学生最迫切想了解的,然后在课程中讲解以吸引学生;可以在之后指导学生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引导他们观察校园里植物的生长过程,也可以让家里有条件的学生栽培喜爱的植物或者观察饲养的小动物;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在校园制作生物知识板报,让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在对生物的喜爱和亲身体验中得到锻炼和培养。由此可见,在生物教学中挖掘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资源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同生物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深学生对生物知识重要性的理解。

例如,在讲《无机盐平衡》一节时,可列举人体或者植物缺乏某种无机盐产生的响应症状等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对无机盐与细胞和生物体关系的认识。在讲《生物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时,可由结合自身的生命活动,利用“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时,可以和学生在课前制作核酸的模型,在课堂中展示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的DNA雕像,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可以由美国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科学家利用提取出来的DNA分子培育繁殖出复活的恐龙来引导学生讨论:已经灭绝的生物真的可以通过已灭绝的生物的DNA分子来复活吗?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手机资料查询和阅读。在讲《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节时,让学生对菠菜叶、西红柿的结构层次进行自主探究,获得细胞形成组织、不同组织形成器官的知识等,通过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的一些教学设备(如显微镜、解剖镜、解剖器具等)、必要的药品和低值易耗品、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等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生活,在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充分让学生在丰富的学校生活资源中,深入学习、深入体会,使学习生物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之中。

五、扩宽渠道,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丰富的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提供了更方便、快捷、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生物课程的新资源。对此,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跨上信息高速公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例如,教学《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时,可先提出任务:上网找一篇介绍近年来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的文章,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询、下载,找到相关的资料,获取了探究资源。在此过程中,学生收集、处理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也落实了《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不被教科书和课堂所束缚,将生物教学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去挖掘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我们的生物教学就会迎来美丽多彩的春天。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学习能力开发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