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中学生作文的“自然”
2015-05-30李剑平
李剑平
随着2015年高考的结束,广东省高考作文试题已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我们已相当清晰地认识了高考作文的“庐山真面目”。我以为,应是传承了广东高考作文命题一贯的传统,今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像往年一样,突出了试题的时代性、生活性和开放性色彩, 更是强调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较好地实现了作文能力考查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把中小学作文教学导向“自然本真”的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能写“自然本真”的作文。
在一份语文试卷中,作文试题因其所占分值大、命题难度不易把握,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以至每年高考语文考试刚刚结束,往往就有行家学者甚至旁观者按耐不住“指点江山”,辩说其中利弊。纵观今年的全国卷和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足见命题者小心翼翼, 精益求精。而注重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量,已是命题者的孜孜追求。
就广东省的高考作文试题来说,也是体现了这一方面的命题趋势。我们来熟悉一下广东省的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题型,要求学生阅读一则材料后写一篇作文。这则材料中,“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这一句提示语显得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人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有不同的途径与方式,所以会对事物产生“远”与“近”的效果。人与自然的距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于方式途径的不同,这是颇具哲理性的命题。写一篇这样的应考作文,绝对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世事无绝对,考生只有找准角度,辩证思考,拿捏到位,才能写好作文。
“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等,是突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之“表达与交流”中,对作文能力有一个很到位的归纳: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这个归纳定义中,“创造性表述”、“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有明显的阐述,而在广东高考作文试题中,这些含义都有很好的体现。所以,我觉得,广东高考作文试题不仅体现了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国家课程标准。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广东的高考作文试题追求稳中求变,略有难度,但在情理之中。让我们回顾2014年的高考作文题,围绕传统的黑白胶片技术与新科技数码相片技术,隐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思辨色彩非常强烈。今年的作文试题依然一脉相承,虽然在难度上有差异,但题型上、材料内容上、考查点上却有“似曾相识”之感,突出的就是“思维”与“表达”的能力考查,突出了试题的开放性和思辨性。
让作文试题具有时代感,具有生活气息,是广东省高考作文题的最大亮点。这正是中学生作文回归“自然本真”的体现。这些年来,广东高考作文试题提供的阅读材料内容,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色彩,突出了鲜活的时代感,内容往往紧贴时事热点,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比如,2014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以熟悉的生活材料为切入点,陈述了相片技术和当代人生活的关系,相片科技给人情感体验带来的改变与影响,隐含了科技发展与现代人类情感关系的探讨,是常见的热点话题。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试题,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关系,来探讨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途径方式。这是相当热点的话题,而且这一话题与考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然,这样涉及新科技知识的作文命题,应该最大可能地避免城乡学生的认知差异、环境差异等带来的影响,避免学生作文时,对着材料无话可说,或者说起来也是错漏百出。
广东高考作文这一命题趋势和特点,也足以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特别是中小学作文教学方面的反思。
我们经常说,写好一篇作文,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了解生活,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没有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辩证思维去思考我们的所见所闻,去剖析常见的生活现象,没有用“不同的途径”去“认识自然”,因此,作文教学中的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没有获得重视的。现在,在作文教学中出现了学生背范文、依葫芦画瓢的作文教学现象,给学生的作文箍上了太多的“清规戒律”。这样,又怎么能写好今年的高考作文呢?
缺少观察和思考,让学生的作文无法走进“自然”,无法培养作文的思辨能力,作文成了“无米之炊”;而缺乏想象和联想,又让学生的作文无法“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参见广东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成了“千人一面”,成了空洞苍白的“行尸走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折损”。像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提供的只是一则材料,材料中的现代生活气息很浓厚,阅读材料既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题目没有给予写作者太多的限制,考生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大胆的想象与联想一旦缺失,就不可能写出质量上乘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最多只能是写出一篇雷同的、套题的作文。
另外,引导学生平常多读书、多积累,在作文教学中“以读带写”或“以写促读”,对提升学生的作文质量很有帮助,毕竟,在校的学生事事亲为,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亲身的生活实践,从而积累直接的生活经验,目前还不现实。这话题已是老生常谈。正 如今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所揭示的认识规律和生活规律一样,可以用“不同的途径”,包括读书,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从而写出自己对自然和社会认识 的“远”与“近”,写出中学生的“自然本真”的作文。
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对于中小学作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当然,我们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作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作者單位:广东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萧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