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5-05-30李磊
【摘要】当前,我国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有必要对高师声乐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探索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对策,找出一条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地方高师声乐教学之路。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现状分析;对策;研究探索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学习声乐对于提高自身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声乐教学无疑对学生学习声乐、学好声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高师声乐教学不但要训练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声乐学习能力和综合声乐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提高其综合素质。而目前我国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尤其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高师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都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式下的发展要求,所以,深刻剖析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研究探索符合新形式下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已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当中发展高师声乐教学,才能不断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一、我国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在进行着改革,师范学院的合并、师范专科等现象屡见不鲜。学院和大学、专业院校的学制没有差别,专科为学制3年,本科为学制4年,学制并不按照专业划分。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要通过4年的时间完成专业的技术、理论和教育的理论、实践等课程。
在课程设置方面,现阶段的依据还是《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各课教学大纲》。高师声乐学生在大学里要完成政治、英语、心理学、教育学、基本乐理、声乐、音乐美学等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的学习,并且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实习活动。声乐教学模式中,主修单一课,副修小组课,其它的都是集体课。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对于专业的声乐教学学习不够深入细致,而教学实习活动的考核标准不一,这与部分发达国家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相比较,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而在世界上较早开设师范声乐教学的德国,其高师声乐教学水平位于国际前列。德国非常重视声乐教师的选拔和培养,要求声乐教师要通过三年预备班的进修学习,三年师范专业学校的培训,然后才能作为声乐教师任教于各个学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德国对高师声乐教学越来越重视,音乐课考核已经做为学生升级的重要标准之一。德国把高师声乐教学专业划分为培训普通学校声乐教师教学和培训私人专门声乐教师教学两大类。
澳大利亚的高师声乐教学采用五年制声乐和双学位模式。学生在入学后,会先学习三年的声乐专业课程,将来如果想要从事教师行业,就要再学习两年的教育课程。学生必须在音乐学院完成三年的声乐课程,然后在教育学院完成两年的教育学习,最后进行全方面的声乐教学实习。
这样的模式给了学生们充分的时间来决定他们将来想要选择的方向,是只进行声乐教学的基础学习,从而使自身具备基本的声乐知识和声乐才能,或是将来从事专门的声乐教学工作。
这两个国家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有其显著的特点和巨大优势,学生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不但能够学习到声乐知识,还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声乐素养和认知能力,从而能够更好的把握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
二、地方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
(一)理论修养不高
高师声乐教学是学生学习声乐的关键,也是想要从事声乐教学工作的基础。而多数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重视技能的学习,却忽视了理论修养的学习,只重视声乐的方法技巧,却不注重自己内在的修养。国内有多家单位举办的歌唱比赛,大家较为熟悉的《中国好声音》《青歌赛》《我是歌手》等等。在这类比赛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很多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所唱的歌,他们的声乐条件、声乐技巧、歌唱水平都非常的高,但是往往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面对突发状况的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这就充分体现了目前我国对于声乐教学中只重视技能而忽视理论修养的弊端,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的学习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甚至不能正确把握歌曲的内在含义,这就造成了声乐教学不能多元化。艺术表现是内在的理论修养和外在的技巧呈现,缺一不可。
(二)语言能力不足
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对于歌唱的外在技巧即:音量、共鸣、气息等掌握比较到位,但是语言能力和文学涵养明显不足。学生在演唱时声音优美,听着好听,但是会出现咬字不清甚至是不能理解歌词含义的现象。学生学习不重视,老师教学不重视,这也是我国目前教育现状急功近利的结果。学生不能更好的表现出歌曲的魅力,自身的声乐素养不能提高,声乐的内在文化意义就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三)综合能力不强
我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造成了声乐教学功利性太强的必然结果。这就忽视了高师声乐教学最原本的目的,那就是培养出合格的声乐教师,而并非歌唱家或是音乐人。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师德学风和政治意识没有得到充分的教育,学生也就向着专业技能很高,但道德涵养低的不正确方向发展。同时,声乐教学中,也很少有对学生生活常识、生活技能、生活交际等各方面的教学,使得学生成了专业水平高,但连最基本的生活和社会常识都没有的“畸形人”。
(四)创新能力不够
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下,对于学生大多只进行专业声乐知识、声乐技能的教学,而缺少启发性的教学,只进行已有的课本上知识的教学,而缺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这就逐渐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能够长久发展的重要动力,声乐教学更需要创新,这包含了声乐教学的模式、方法和手段。这也是为何国外总会源源不断的出现伟大的音乐家和传世的作品,而我们却难出佳作。这和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师并不矛盾,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启发学生不断创新的音乐教师才是真正合格的音乐教师,才是高师声乐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地方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对策的探索
高师声乐教学是以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为最终目标的,这里面涉及了职业教育,即是合格音乐教师的基础。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培养出专门的声乐人才。
(一)体制改革
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培养声乐教师的较为完善的教学体制。把高师声乐教学体制进行划分,分别进行培养普通的声乐教师和专业的声乐教师。让学生在第一个阶段学习声乐的专业技能和声乐理论,这一阶段的学习时间为1-2年。第一阶段的学习完成之后,通过筛选,将部分学生引入到第二阶段的学习。这一阶段的学习重点将放在职业性方面,想要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在完成专业的声乐学习之后,要加强一些中小学教学方法、手段的学习;想要从事专业声乐教师方向的,则同时要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声乐实践。
(二)课程改革
高师声乐教学体制改革核心就是健全课程体系。加强理论的教学。在声乐理论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发声的技巧,找到适合的声音,还要能够驾驭自身的发声器官。通过声乐理论的学习,了解发声的原理,认知发声器官的结构。在实际教学中,应开设一些声乐理论的学习课程,让学生在学会唱歌的同时,明白自身发声器官的原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就是音乐家薛良所说的“不以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二者都不足取。”根本含义。加强学习内容和职业教育的关联。准备加入声乐教学领域的人,必须要认识到自己所在行业的重要性。高师声乐教学要与中小学声乐课程互相关联,认识到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根据实际需求,增加一些指导性强的内容课程。增添一些教学公开课。增强声乐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能够基础化、多元化、创新化。开设一些多种语言发声课程、声乐心理学课程、国内外声乐历史课程等等。
(三)实践改革
到基础的声乐教学中去实践。对基础性声乐教学进行深入的调研,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调查问卷、采访谈话等。组织学生学习观摩声乐教学公开课,使学生能够对最为基础的声乐教学进行接触,了解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可以更加真实的调整改善自身的声乐学习效果。与实习学校进行长期的合作。和实习学校建立长效机制和合作关系,既方便自己实习,也有利于和高校沟通,标准化实习评价制度,完善实习效果的预评价。从而能够更好的达到实习的效果,使实习真正能够实用化、标准化、公正化。加长实习时间。对实习时间的总量应该提高,但在时间安排上应当分层次分阶段开展,把实习细分到整个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期进行一到两次较大的实习活动,每周进行两到三次较小的实习活动。实习活动的时间要求、内容要求,标准要以实践效果来确定。加强师生互动,教师不仅是指导者,同时也要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对于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对声乐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等进行改革,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使我国的高师声乐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从高师声乐学生学习的问题看就业[J].歌海,2009(01).
[2]杨力.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3(1).
[3]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2).
[4]夏野.中国音乐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李磊(1984—),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周口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