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视角下探析城市社区网站的发展困境
2015-05-30吴岚
吴岚
[摘 要]城市社区网站作为社区媒体之一,在社区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政府之间搭建了互动沟通的网络平台,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大大超过了传统社区媒体,但也存在五个发展困境,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和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城市社区网站;社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17 — 02
一、引言
现代社会,人们在主动与被动中融入互联网。作为沟通媒介的互联网技术使人们游走于“在场”与“缺场”之间,克服了物理空间和面对面交流与沟通的局限。对占据着城市大部分的真实地域空间和在社会再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城市社区而言,一方面,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在完善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的过程中,需要现代技术手段作为工具;另一方面,社区中的居民在享受着现代技术带来的便利,也产生着对现代沟通媒介技术的偏好甚至依赖。因此,从微观与宏观、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层面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虚拟社区建设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议题,城市社区网站作为虚拟社区的一个类型,在社区管理中发挥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城市社区网站的概念界定
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1〕。城市社区网站是虚拟社区的一个类型,但是有别于互联网中常说的如人人网、天涯社区等“网络社区”,它是基于实体社区之上的社区网站,较为成功的该类网站有北京的“回龙观社区网”、“八通网”、“望京网”等。综合前人观点,本文对城市社区网站的定义是:城市社区网站是指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基于真实社区建立的互联网虚拟社区,它是由社区居民自办,运用Web2.0 技术,承载了新闻资讯、电子政务、公益信息、电子商务、论坛等功能的服务本社区居民及工作群体的网站。受新浪等门户网站的影响,现有的城市社区网站大多以新闻资讯为首页主要内容,而各频道则按照不同的用户群分类成不同的“网络社区”。因此,现有城市社区网站基本是“网络社区”和“新闻资讯”的整合体。
三、从社区管理看城市社区网站的发展困境
社区管理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城市社区网站作为社区媒体之一,在社区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政府之间搭建了互动沟通的网络平台,发挥的作用大大超过了传统社区媒体。第一,它为居民架起了社交桥梁。城市社区网站使现代社区中的社交冷漠有所改观,并且有助于用户在较为充分的交流中形成共同意志,在维权行动中凝聚社区成员力量;第二,城市社区网站传播了社区公共信息,向居民渗透了社区参与意识。城市社区网站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反馈问题、畅谈心声和参政议事的空间,为居民和政府架起了沟通桥梁;第三,城市社区网站起到了营造和谐社区文化氛围,提升社区归属感的作用。在城市社区网站的带动下,社区生活、服务、帮扶、交流、内容增大了,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有所增加,社区文化也增添了民主、包容、友爱、活跃、热情、责任等新内涵;第四,在对社区志愿公益活动参与的影响中,城市社区网站通过培育社区信任,搭建了公益平台,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了社区信任和社区认同。基于真实社区建立起来的城市社区网站,增加了城市居民的社会互动,强化了社区居民和社区整体的认同关系和利益关系,在社区管理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影响其发展。
(一)地位边缘化,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缺乏完善的协调沟通机制
与政府所办的社区网站相比,由社区居民自发建立起来的城市社区网站往往与政府划清界限。网站用户在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事务版块参与度较高,而在政府相关版块参与度较低。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城市社区网站不是政府面向公众的官方宣传渠道,因此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度较低,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多年来,城市社区网站几乎完全靠几个工作人员和有限的盈利渠道维持生存,虽然保持了自己的民间性与独立性,但是由于政府关注度不高,社区居民在城市社区网站上向政府提出的建议和利益诉求也很容易被忽视。二是在政府在处理城市社区网站上群众反映的问题时,存在回答模糊、问题解决不及时或不满意甚至置之不理的现象,对于这些现象,网站工作人员也没有进行积极的反馈与协调。这也直接造成了很多社区居民不愿意在城市社区网站表达自己的公共利益诉求,影响了政府部门在居民中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二)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条件不完善,整体参与程度较低
调查数据显示,城市社区网站用户对于社区选举的参与程度较低,社区选举的主要信息来源渠道依然是传统的社区居委会通知告示。可见,城市社区网站能够为居民的政治参与提供沟通交流平台,却没有在居民的政治参与中充分发挥其作用。这一方面与政府及相关部门行政化特质较强,解决公共问题不力有关,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公共政治事务参与程度低还跟我国公民整体的政治参与情况有关。中国居民社区参与的参与率总体偏低,分布不平衡;居民社区参与深度不够,形式单一且目标层次低,非政治性参与多,政治性参与少;居民社区参与机制运行的行政化严重。 〔2〕现代政治生活中存在“积极公民”与“非积极公民”之分。〔3〕如某社区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粪便处理厂、环卫车辆厂选址及建设不当的维权活动从该社区网站发起并发展到线下活动,虽然有“维权领袖”和活动积极分子,但是还有许多社区居民持观望甚至冷漠态度,表现出了“积极公民”与“非积极公民”的显著区别。首先,“非积极公民”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外部条件、内部环境和对现实政治秩序产生的作用有关,客观来看,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外部条件正在建设之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其次,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性条件不发达,由于政务不公开、信息不对称、公民个体力量单薄等因素,“非积极公民”存在是必然的。再次,城市社区网站对于社区政治性参与的知识普及方面也存在着欠缺,居民缺乏获得正确参与的知识和渠道,这也是社区中“非积极公民”存在的原因之一。
(三)论坛意见整体倾向性强,少数居民意见被压制
政治性参与中,尤其是维权行动中,由于涉及问题与许多社区居民利益相关,所以城市社区网站论坛上的话题一般比较敏感,而且整体倾向性比较强。这一方面有利于形成集体认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群体意见“一边倒”,甚至引发过激行为,严重的将演变为群体性事件。再加上网络的开放性使网友可以任意发表言论,虚拟性和匿名性更使很多网友表达意见和看法时肆无忌惮,当城市社区网站上关于某一问题的“共同认识”已经形成时,对“共同认识”表示异议的网友容易受到大部分网友的指责甚至攻击,导致不同意见不能充分表达和辩证讨论。所以在社区政治性参与中,城市社区网站一方面起到了活跃民主气氛、鼓励居民参与的作用,增加了居民社区参与的效能感;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大部分网友意见的集体倾向而压制小部分有不同意见网友的声音,这样反而走向了民主参与的反面,容易导致政治性参与的方向发生偏差,或者被别有用心者利用。
(四)论坛版主精力有限,核心作用难以发挥
以论坛为主的城市社区网站,核心用户起着活跃论坛氛围、主导舆论方向、清理不良帖子和增强用户对网站认同感的作用。由于城市社区网站是非营利性的,除了少量的正式工作人员,大部分的论坛版主只是由有兴趣或热心于此的网站用户担任,他们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担任论坛版主只是免费的兼职。所以,作为城市社区网站的核心用户,论坛版主能够放在城市社区网站建设上的精力和时间很有限,这样一方面影响到核心用户在整个网站用户群中的威信,更难以让核心用户带领其他用户积极参与到城市社区网站的线上和线下活动中来;另一方面,有限的网站管理人员造成的精力分散,很容易让网络谣言乘虚而入。谣言借助网络呈现裂变式传播,往往形成网上负面舆情,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和谐社会建设带来巨大挑战。〔4〕2014年7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工信部、公安部正在展开联合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集中部署打击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行为,对包括著名城市社区网站“HLG社区网”在内的43家网站给予关停整改处罚,对城市社区网站的运转和声誉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五)网站活动内容形式局限,活动未普及全体居民
调查数据显示,有过半数的用户未参加过城市社区网站及网友组织的活动,协会活动的参与程度比较低。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生活压力大,工作任务重,有的用户周末还要加班,即使周末不加班,也更愿意在家休息而不愿意参加太多体力精力消耗大的活动;另一方面,目前城市社区网站组织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存在着局限性,现有的活动只能兼顾一部分居民的兴趣爱好,无法根据年龄、性别、性格、兴趣等特征把所有的社区居民都吸引过来。社区志愿和公益参与体现出社区居民较强的参与意愿,但在线下活动的实施工作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包括活动流程的合理有序、捐赠过程的公开透明及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反馈等,影响网站志愿公益事业的合法性。
作为一种新型的居民社区参与方式,城市社区网站顺应了网络时代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参与社区管理的要求,是在传统面对面互动方式基础上的有益和有效的补充。城市社区网站有其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势头,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城市社区网站的定位是为社区居民服务,在社区管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在对社区居民文化参与的影响方面作用还比较局限,对社区居民公共事务参与的影响更是有限,社区中还是存在很大一部分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的“非积极公民”。作为开放性最大、自由度最高的传播媒体,城市社区网站应该采取有效策略,自觉地在社区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郑杭生,李强,李路路等.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康宇.对于当代中国社区参与的理论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07,(04):52.
〔3〕魏星河,等.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2.
〔4〕欧科良,胡宇.论网络谣言的治理问题〔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3,(06):63-64.
〔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