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谈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现象

2015-05-30章君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西方人汉语民族

章君

摘 要:笔者试从地域、习俗、宗教和历史几个方面探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现象,有助于学习者进一步了解文化赋予语言的丰富内涵,认识到文化差异在语言学习和交际运用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背景。语言学家邓炎昌和刘润清在《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一书中指出:“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括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地理、民俗、宗教、历史等方面存在差异,表达同一客观概念的词汇,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文化内涵。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英语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现象。

一、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由于各自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特定文化而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例如,中西方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得比较明显。在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人们经常说“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的方位常置前使用。而英语文化却恰恰相反,西方人理解的“从南到北”变为“from north to south”。汉语中“西北”、“西南”、“东北”、“东南”之类的方位词,在英语地域文化中反映为“northwest”,“southwest”,“northeast”和“southeast”。

此外,不同民族由于地域文化差异而赋予一些动物特殊的比喻或引申内涵。中国的传统耕作农民历来都首选与“牛”朝夕相处,因其忠厚老实,倾其全力,是当之无愧的好助手。于是勤勉踏实,任劳任怨的人都大多被称为“老黄牛”。而西方人因传统中多以马耕作而多用“horse”作为勤劳朴实的代名词。“力大如牛”在英语中相应变成“as strong as a horse”就体现出这种地域差别。

二、习俗文化差异

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认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不同的民族在生活交际的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规约和习俗。如人际称谓方面,汉语中对亲属范围内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伯伯和舅舅,阿姨和姑姑等必定是要辈分分明,称谓明确。而与此同时,汉语称谓中又出现大量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成员的泛化现象。本用于家庭内部的叔叔、阿姨、姐妹、兄弟在与非亲属的熟人甚至于陌生人之间仍然高频使用。而英语中的辈分概念和对父母各自家庭成员的区分意识相对都要模糊得多,不论兄弟姐妹一视同仁,分别为sister和brother就可称呼;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一律称为cousin。年幼者对年长者不是必须使用尊称,而是可以直呼其名。

此外,体现民族文化特征的颜色词常因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而被赋予不同的概念或象征含义。如“绿色”,在汉语中男子戴“绿帽子”暗指其妻子不守妇道;“绿林好汉”泛指聚集山林,反抗统治力量的地方武装团体;“绿色食品”引申为环保概念。而英语中“be green with envy”表示妒忌之情,“greenback”指背面印有绿色的美钞,“a green old age”形容人老当益壮等。

三、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不同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和寓意体现。东方文化中的“玉帝”、“阎王”、“老天爷”、“佛祖”衍生自儒教、道教、佛教的教义。而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人的命运都是由上帝的旨意安排的。这种差异充分地反映到人们对语言的理解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中的“天”可分别译为:“Heaven”和“God”。前者保留了中国的佛教文化色彩,而后者则顺应西方人的信仰转换为基督教文化色彩,各有千秋。宗教信仰的差异还反映在人们对数字的好恶上。东方人偏好“6”、“8”“9”等数字,因为它们暗含“顺利”“发财”“长久”等美好寓意;忌讳“4”,因其谐音“死”。西方人讨厌“13”和“星期五”,均来自于基督教中耶稣的传说。

四、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中国历代受儒家道家思想的熏陶,强调为人处事要受道德伦理规约,塑造了中国人团结、本分、依赖、服从的民族性格。而西方受到其发源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和开拓进取精神。东方的含蓄、阴柔与西方的自信、阳刚在反映历史文化内容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鲜明的展示。如中国的古典诗歌戏剧,主题多是儿女情长,花好月圆,或微风细雨,山清水秀。而西方文学中则多为沙场勇士,无敌英雄,或惊涛骇浪,峭崖荒谷。文学作品中衍生出的成语、歇后语等更是与差异化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如汉语中的“说曹操到曹操就到”,“三顾茅庐”,“破釜沉舟” 都来自于中国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而英语中的“Good Friday”,“Achilles heel” 也源自于西方的耶稣受难节和荷马的《伊利亚特》中希腊英雄阿基里斯的故事。

综上所述,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环境,自古以来,文化的多样性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只有尊重文化多样性,了解文化差异,才能真正学会如何使用语言,促进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汉英词典[Z].北京:商务印刷馆,1989.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1999.

[5]王逢鑫.英汉比较主义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西方人汉语民族
学汉语
我们的民族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多元民族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