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俄语文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5-05-30吴博
吴博
摘 要:本文以新时期俄语文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为题目展开相关论述,首先对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主要从俄语在我国的外语学科中的地位、课程设置、教学对象方面进行了分析,着重阐述了俄语文学的价值及意义,重点分析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俄语文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希望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为研究该方面的问题提供一些有用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俄语;文学;课程改革
伴随时代发展,经济增长,俄语的地位明显下降,而且俄语文学的地位也远远不如西方其他一些国家的重要。从目前的形势看,俄语专业的俄罗斯文学课程在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其中最大的挑战即来自其萎缩,加之教学理念变化的如此之快,以至于给俄语文学教学的教师、选择俄语文学的学生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因而,应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从而使其获得新时期的适应性发展,使其功能性得到体现。
一、俄语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从外语学科中的地位看
以历史的视角切入,可以了解到在整个外语学科中,俄语曾经是中国与外语接触最大的语种,尤其是由于历史原因,曾经作为第一大语种进行过学习,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由于政治、经济、各种政策等原因促使其在中苏关系恶化、改革开放面向西方世界等背景影响下,都把苏化转向了欧化。以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来看,几乎已经接近了全盘西化的程度,这也是历史造成的结果。总体来看,在外语学科中,英语取代了俄语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外语界中的第一大语种。但是,随着国家关系的变化、利益的关联、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等因素,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也出现了学习的转机。因而,俄语也在这一大潮中获得了新的生机。另一方面,笔者认为,虽然俄语曾经被我国人民学习过、也放弃过,但是,俄语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尤其是在历史上,俄语对我国的发展所起过的作用也不能一笔抹去。因此,应该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理解它、认识它,去让它再获新生。
(二)从课程的设置看
时代精神体现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与教学之中,其特征集中表现在对俄语的应用,尤其是需要其在市场与经济发展方面起到直接作用,体现出语言的功能性用途。以我国目前以促进就业为动机的院校专业设置来看,外语类院校对俄语的专业化教学较为严格,而且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然而,却在实际教学中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当今以物质——享乐主义为主线的社会总体状况中,人们更注重物质的满足胜过所有的精神修养。从课程的设置来年看,除主干部分的基础俄语、视听说等,技能课达到了60%以上,而文学史、文学选读之类的文化课程仅占到10%左右。
(三)从教学对象看
新的时代必然会出现新的主导精神,也会出现不同的侧重点。以当今为例,本世纪已过去了十五个年头,其中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颠覆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使其感受到了生活形态的多样性、生活方式的丰富性,尤其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给我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与变化。与此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更为薄弱的时期,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理想方面的事物渐渐也被冷落。作为年轻一代的人更愿意沉浸在科幻中,也不愿意再去啃那些“老骨头”,而且大多数学生对于知识、精神这一类东西的怀疑程度越来越具有倾向性,历史意识变得淡薄,对于与生存相关的实用性更为珍视。
二、正确评估俄语文学的价值
文学是一种艺术性的表达方法,它不但可以把人类的形象通过文字描绘出来,还能够通过这种情感的表达与感染使与其感同深受者得到生存的慰藉。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艺术载体,而文学这一艺术表达方式对于人类的影响之深、影响之广泛,也是人类历史上不争的事实。它拉长了人类的和生存域,可以使死去人的精神与活着的人的精神进行远距离交流,这种交流方式,不但使活人更好的理解死者,并且从其不朽之作中体验着人生,拾取经验;一面是塑造,一面是传承。
(一)俄罗斯文学体现了俄国作家对于充满着不公与束缚社会权威的反抗精神,如普希金;有着对于整个社会的观察与对其时代精神的贯注,如托尔斯泰;还有着对于虚无主义中那种空虚、无助、苍凉、难奈情感的生动描绘,如屠戈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以及从平凡生活的场景中折射出来的关于各种平凡中事物的深刻思考,如契诃夫;还有与托尔斯泰般具有伟大创造性与容纳性《风雨人生》的作者等等。每一个人拿出来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文精神的代言人,每一个作家不仅仅是靠作品,还通过自身的涉身处地的体验与感受,参与和行动诉说着关于人类的历史,关于人类的艺术,关于人类的那些事儿,似乎总有说不完的人类,说不尽的俄罗斯民族。这些归纳起来,可以说在俄国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虽然会受到意识形态、政治立场、人生价值观等左右,但每个作家及其作品都透出了那种关于人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观察,关于对生存于这个星球上的最高生物的理解与传达。
(二)从《战争与和平》、《死魂灵》、《契诃夫短篇小说集》、《风雨人生》、《卡拉马左夫兄弟》等等,都无疑表现了主题的宏大。无论场景设置的是宏伟壮观,还是平淡如常,不管人物是将军、平民,还是其他职业方面的人物,个个都在反思自我的生存,都透过一行行组织起来的优美字句,一个个被编织的、美伦美唤的情节来呈现给读者,诸如此类的作品在俄国文学中不胜枚举,而且由于其受到当时西方世界的影响,尤其是著名彼得大帝的西化之路,更使其受到了欧洲文明的深刻影响,使其“战斗民族”称号下的野蛮也获得了一丝文化力量的净化与洗礼。因此,笔者认为,俄国文学的普世性价值极高,而且其中不乏永恒之作,不朽之人。
(三)俄国文学中,中国人很明显就可以感受到宗教性,因为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而且除了民族性的宗教如伊斯兰等,大多知识分子或读过书的人,信教的较少。所以,对于西方世界以及一直受到西方世界排斥的俄罗斯民族文学,都带有明显的宗教印记,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是政治大一统,而西方世界靠的是宗教大一统。从这种区分中可以看出,以基督教的另一个面孔出现的东正教,有着其传统意义上的精神支柱——基督信仰,也就是对于罪与罚,救赎与自救的持续探讨。佛教的传入,使生死问题在中国得到了解决,并且输入了较为系统的逻辑论,而对于俄国文学中宗教性的认识,也有助于使我国人民从另一个视野去认识世界、去认识信仰、去认识那些可能给人生存带来巨大慰藉的东西的基础等等。
三、改革思路探析
(一)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相结合
在文学的学习方面,文学史的了解与认知可以提高其认识速度,加深其理解程度,使其建立起一个较为有效的系统,从而更为学术体现出那些作品及其价值。并将作者、作品、时代等联系起来,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或者从相互依存的联系角度去伸展研究。这种整体认知的方法,对于教学层次的提升、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对于俄国文学的理解等都可以更为深入、更全面。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各种流派的发生史、发展史中把握时代的气息。
另一方面,这种互相补偿的方式,可以弥补视野狭窄造成的轻理论、轻实践或是偏颇,更好地使文学艺术创造与文学艺术评价融合起来,从而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文章如《文心雕龙》,经过王元化先生的研究,为国家争了光,在推进文学理论的研究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文论的稀少,加之对于文学理论的不重视等,都给我国的文学事业发展带来了较多不利因素。所以,笔者认为,加强关于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的结合教学套路,更有助于中国学生在该方面的提升与创新思维的训练。
(二)建立思辨课堂
在俄语文学课程教学中,利用其思辨性较强这一特性,去营建新型的、以思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不但可以去除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浮于表面的那些肤浅之论,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的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对作品的核心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透视性的思辨分析。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练习,从而增强其分辨能力。
由于文学作品中强调的体验性较强,因而,在该课堂中,教师应该尽量去引导学生、组织学习进行自由式的个性化、主体化创造性表达。这样,有助于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化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内心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洗礼。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新时代,应该因时制宜,所以,应该认识到当下学生们使用工具的频率,尤其是对于电子产品类工具的依赖性。因而,教师应该积极主动,采取多媒体这类的辅助工具教学。另一方面看,这也是由于文学艺术大多靠文字,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作为辅助,可以增添图片、声音,并且通过这种新形式,方便、简洁,易于使学生一目了然,而且在上课过程中,减少了时间,尤其是对于一些著名作品的电影改编,通过观看、分析,让学生认识将作品进行改编时所采用的手法、切入的角度、新时期人们对其解读的变化等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学发展方向,而且由于人类互相依存的关系,在各方面都有着互通之处,尤其符合人类本性的一致性。任何文学样式或任何一个国家、语种的文学表达都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最为光彩夺目的部分,而且由于文学对于人性的研究,对于社会、政治等等的分析能够使人类更好地认识自身,所以,应该在新时期,对俄语文学课程进行一些有效改革,如此,才能更好的使其既适应时代,又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刚.俄语专业俄罗斯文学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俄语教学,2012(03).
[2]杨成.中国俄苏研究的范式重构与智识革命——基于学术史回顾和比较研究的展望[J].俄罗斯研究,2013(01).
[3] 张建华.新型俄语学科的真正确立是培养21世纪俄语人才的前提——关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教学之路的思考[J].外语学刊,2013(01).
[4]史铁强.再论俄语专业教学改革——兼谈俄罗斯学的建设[J].中国手俄语教学,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