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以有效阅读促写作教学
2015-05-30杨胜丽
杨胜丽
摘 要:教材是学生的第一手阅读素材,我们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深度阅读,读有所获,提高阅读的效率。然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挖掘、积累素材,从教材中汲取营养,以促进写作。“有效阅读,轻松写作”先从读好、用好教材开始。
关键词:立足文本;有效阅读;轻松写作
一、教学设计背景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笔者认识到:只有有效阅读才能流畅写作。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是谈之色变。原因很简单,当他们面对题目或话题时无话可说,或者说是他们无材料应对,其根本原因是阅读积累得太少。客观来讲,现在的中学生时间较紧,压力较大,有些学生也读了一些书,但迫于时间的压力,只是“浅尝辄止”“囫囵吞枣”,效果不明显。
无论是课本,还是课外阅读的文本,我们只有做到有效阅读,才有可能流畅写作。我们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读,怎样读才能收获最多,如何去用所读到的东西。
二、教学设计思想
现在的中学生必须阅读,但目前高中生时间较紧,压力较大。如果我们要求他们花大量的课外时间去阅读从而积累大量材料,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只要是阅读到的文本,就要做到深入,读到就要有所收获。目前的情况是,学生对教材接触得最多,但真正地把教材利用起来的很少,特别是有些现代文,学生学完之后就很少有东西在他们的脑海留下印记。那么,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挖掘、积累素材,从教材中汲取营养,有效阅读先从读好、用好教材开始。
三、教学选取模块简介
苏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这一模块题目为:向青春举杯。共分为三个专题: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共八篇文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食指的《相信未来》、潘洗尘的《六月,我们看海去》、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张洁的《我的四季》、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毕淑敏的《我的五样》。
四、教学案例
1.教学目标
阅读必修一第一单元内容,认真体悟每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独到的东西。
2.教学重点
深入文本,体悟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把自己从中读得的感悟通过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
3.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4课时。
4.教学过程
(1)导入: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十六七岁的我们,走在人生的路途上,应该珍爱青春,敞开心扉,感受多姿多彩生活,编织斑斓的梦想,实现精神成长,青春孕育着所有的希望。来吧,让我们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要用恰当的声音形式传达,呈现你所感受的诗情诗韵;思考青春的话题,则应结合自我的体验,在积极探讨主动交流的过程中倾听与表达。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做出标记,以便于此后的交流。(1课时)
(3)师生探讨交流读书心得:(1课时)。问题:本单元每一模块各自有什么特点?写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发表观点列举:①这一单元的第一部分是“吟诵青春”。四首诗歌反映的都是我国自“五四”运动以来,不同时代的青年人的心声,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真正情感的表达。他们的激情深深打动并感染了我,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②第二部分是“体味人生”。我们感悟着前人的青春人生,思考着、规划着自己的人生,原来人生由许多个阶段组成,处于青春的这个阶段的我们到底需要些什么才能使人生不致虚度呢?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和张洁的《我的四季》给了我们答案。我们要规划好我们的人生,我们要打理好我们的人生四季。③第三部分是“设计未来”。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毕淑敏的《我的五样》给了我们思索自己未来的两种方式。在这里作为朋友而不是作为导师的马克思把选择职业时的敌人一一列举出来,进而他又指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人生的价值是不尽相同的,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在这里,毕淑敏以设置情景的方式再现了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最爱和舍弃自己的不爱时所受的精神煎熬的历程,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未来会用什么支撑,我们要坚定地站在自己的选择面前。 ④其他。⑤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小结本单元。
(4)学生在阅读交流的基础上写作。写作要求:以必修一第一模块内容为素材,围绕“热情、激情、豪情”,或自选角度,写出你感悟。
(5)学生自由写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一定的修改。(写、改共2课时)
5.教后反思
此次文本阅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标明确,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较为理想。教学中,教师充分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如何去读;读后的师生探讨交流使学生打开了思路。因此,学生此后的写作也就流畅了。
阅读文本,一定要采用多种手段使之有效,有效的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力保障,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