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表达”与“审美”之间行走

2015-05-30张礼霞

江苏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价值追求表达

【摘要】随着教师对语文课堂本质认识的清醒,语言文字运用成为一线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关注的重点,但语言文字的运用并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训练,它还包括对语言文字的赏析、感悟、揣摩等语言“审美”活动,“语言表达”和“语言审美”二者是高度融合的。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在赏析、品读、感悟等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中完成对文本语言范式的学习,从而发展“每一位”儿童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言表达;语言审美;语言文字运用;价值追求

【中国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3-0032-03

【作者简介】张礼霞,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江苏连云港,220006),二级教师,连云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大家逐渐意识到语文课要教语文本质的东西,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老师们逐渐表现出清醒的课程边界认识。于是在很多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了鲜明的语用意识,文本解读更关注语言表现形式,强化读写结合,对照以前那些泛滥的感性,则增添了更多理性的认识。但语言文字运用仅仅是语言表达吗?

一、对“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的探问

我们学到的静态的言语知识自然有其价值,但这种价值是在人们的“使唤”中实现的。这种“使唤”的知识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知识。要把这种静态的言语知识准确地“使唤”出来,不仅仅是读读背背就能达成目标的。

(一)“语言文字运用”不仅仅是语言表达

“语言文字运用”实际上包含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听、说、读、写、思各种语文实践的运用。巢宗祺先生在解释语文课程性质的时候说:语言文字运用包括实用运用与艺术化运用,语文的学习与教学须在“语言文字运用”上下功夫,包括实用的语文运用和审美的语文运用。实用的语文运用其实就是语言文字的输出——表达,审美的语文运用指向文学的特质,包括欣赏、品味、感悟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审美眼光,以“诗意栖居”的态度去看待人生,判断事物,审视自我。所以,“表达”对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来说,只是其一,而非唯一。

(二)“语言文字运用”离不开语言审美

现在,老师们越来越强调“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用性课程”。这种实用主义语文课向所有的文本要“运用”要“方法”,把课文进行技术性的操作与肢解。老师过于强调文本的表达技巧,全然不顾文本的语言之美,原本活泼、优美的文字,就剩下了表达的框架。我们不光学习语言表达的形式,还要学习语言表达的内容,要带着审美的眼光,去品读文本,掌握更多言语运用范例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能从文本的表达形式、目的和语境等特点中获取信息,形成自己的表达。

二、“表达”与“审美”是语用价值的应然诉求

语言审美是针对人的感性而言,语言审美能够把学生从对语言的呆板记忆中解放出来,重新赋予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和激情,这是语言审美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而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会成就表达的生成。

(一)语言具有天然的审美特质

语言具有的形象性、含蓄性、多样性和音乐性等审美特性。在阅读中,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欣赏品味,才能感觉到作品的表达意向、情感态度、审美旨趣和文化内涵。如果抛开语言文字因素来解读作品,分析作品人物和作者的内在精神世界,就会使文本的解读、语言的表达失去依凭。审美离不开语言文字,同时文学阅读与欣赏也有利于丰富人的语言,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驾驭能力。

(二)表达与审美是无法拆解的语言生命

语言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但这并非意味着语文教学只要语言表达。表达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的艺术,它的载体始终是语言本身,而文本的阅读欣赏需要从语言文字中去体悟,所以表达是建立在语言审美的基础之上;而语言审美又要通过表达来展现。语言掌握的过程大致有三个环节:

语言赏析是基础,语言积累是准备,语言表达是目标。语言表达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根据儿童掌握新语言的发展规律,儿童首先要经过大量阅读审美,提高理解能力,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特色。

三、践行“语言文字运用”不可偏失的价值追求

言语的表达是有规律的,“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千年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早已为我们点破了语言产生的本源——文因情生,情因物感,即由感悟到生情再到成文这样一个创作规律。就语文学习而言,对文本的审美即是“物”到“意(情)”的转换过程,而语言的生成即是“意”到“言”的转换过程。所以语言表达应该是文本阅读→品读词句→感悟情感→言语产生的过程。

(一)让“表达”与“审美”高度融合

1.在“赏析”中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

夏丏尊先生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一文中说:“学习国文,目的就在学得用文字来表现的方法,他们只着眼于别人所表现着的内容本身,不去留心表现的文字形式,结果当然是徒劳无功的。”显然,这是在告诉我们,当我们被文字的内容所打动时,应该冷静地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表达特点,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体会语言的美。

如:苏教版五上《黄山奇松》一课中,学生通过比较描写三大名松句子可以发现,作者在写这三棵松树的时候都抓住了它们形态上的特点,表达手法上是一致的,前半句是松树的形态,后半句都是作者的联想。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文本内容后,出示其他松树的图片,提问:“黄山松不计其数,你能用上作者这种表达形式,试着再说一说其他的黄山松吗?”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并学习运用。

教师在选择教法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适宜的方法,关注不同文体特有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在赏析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表达”是工具性的体现,而对语言文字的赏析就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倡导的“人文性”,也就是“语言审美”的体现了。

2.在“品读”中聚焦语言的表达技巧。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值得推敲的词句,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只注重这些言语知识的讲授,而不注重这些言语知识的运用情况,那这些文本材料无疑成了静态的摆设,毫无实用价值可言。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文本时,一方面要引领学生去品读其中遣词造句的妙处,一方面还要学习作者这种表达的技巧。

如:苏教版三下《槐乡五月》中“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的“浸”,苏教版五下《望月》中“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的“镀”……几乎在每一篇课文中都能找到这样的词句,这样的语言都汇聚了作者的思想,需要引导学生细心揣摩。

文质俱佳的作品,语言常常包含了弦外之音,作者潜心用词,往往经过淬炼。读者若不品味语言,不沉入语言深处,又怎能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呢?循着文本的特征,发现质感的语言,遵循学生阅读所形成的语感图式,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语言的纯美与和谐,才能使语文教学朝着更为本真的方向发展。

3.在“感悟”中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的言语形式,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而发展“每一位”儿童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对话。

如:苏教版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学生在回答“游人为什么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这个问题之前,要先让他们了解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联系,在树和人的关系理清之后,再让学生思考:站在这两棵樟树前,你想到什么?想说些什么?这里要求注意的是,学生在阅读同一文本语言之后的感想未必一样,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表达观点时不能好像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应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同时,有意识地促进每一个学生语言的发展。

(二)在“表达”与“审美”的两端行走

在文本阅读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审美感知,调动想象、激发情感、形成判断,达到审美的高境界,使文本理解上升为表达,既丰富了理性的内容,又培养了审美观念,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影响人的审美。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审美”的一端漫溯,同时还要借助文本语言让学生在“表达”的一端行走。

1.从揣摩到交流,实现言语增值。

阅读教学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记住表达方法和与表达有关的语法术语,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习作指导课。阅读教学应该有情趣,有揣摩语言,体会情感的趣味,要学习作者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有些文章,学生很难一下子看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要想让这些“隐言”显露出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的揣摩,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实现言语增值。

如:苏教版四上《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教师要求学生抓住李时珍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仔细揣摩这些词语。学生一边品读,一边在文字旁边做批注:从李时珍师徒在古寺“啃干粮”中,我知道虽然他们有粮食吃,但干粮并不好吃,很干很硬,他们为了能够造福百姓,即使自己长年过着艰苦的日子,也心甘情愿。还有的学生抓住文中“端详”一词写下了自己的感受:“端详”就是非常认真地看,从这个词我看出李时珍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谨和一丝不苟。

几乎每一篇课文中都会有这样值得细细揣摩的词句,而这些词句既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着力点,也是发展学生语言的源头活水。

2.从空白到补白,实现文本创生。

伊瑟尔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不确定的空白点,使读者不能一目了然把握到文本的全部内涵,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这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正是学生驰骋想象的意蕴空间,是学生抒发情感的自由场。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就是说文本语言很多时候是留有余地和想象空间的。如:苏教版三上《金子》一课中“彼得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培育花苗”。“全部精力”是什么意思?指哪些精力?彼得是如何付出的,怎样精心侍弄那些花苗的?课文只是这样概括了一下,而彼得的付出又是理解课文难点的关键处,这样的空白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彼得干活的图片启发,也可以进行一些场景提示:烈日炎炎的夏日,他是如何打理花苗的?狂风暴雨时,他是如何照顾花苗的?别人已经休息了,彼得还在干什么?这样的言语训练,实现了文本意义的创生。

3.从秘妙到实践,实现言语迁移。

“秘妙”是王国维先生的用语,指的是文章中的亮点,是在语言运用中富有创造性的地方,大有“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的语文现象,是“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的文字创意。阅读教学也是对“秘妙”语言的寻绎与品味,为学生见识文章的思想精神和言语的迁移搭建平台。

如:苏教版三上《北大荒的秋天》中“原野热闹非凡”一处,是这篇课文中写作结构非常鲜明的一段,总分的构段方式是三年级学生习作的范本,应该说这一段是这一课的“秘妙”。作者用了一连串拟人、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原野的热闹非凡,“摇动”“笑声”“脸庞”“演唱”这些拟人化的词语赋予了大豆、高粱以生命。作者独特的充满个性的语言是学生迁移仿写的好资源。教师可以用总分的构段方式让学生迁移仿写,也可以接着“原野热闹非凡”找找其他的农作物,用上拟人化的词语来写一写,随着作者精美的文笔去描绘自己眼中秋天的原野。这样既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反馈,也是学生个性语言表达的训练,促进了学生从文本语言到个性语言的迁移。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5.

[2]林志芳.语文:莫陷入理性的狭隘与自负[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4(1):37-39.

[3]叶小平.嫁接于文本秘妙的语用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4(2):62-63.

注:本文获201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减。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运用价值追求表达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检测试题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让说明文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低年段的“语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