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掀起生活德育的新浪花

2015-05-30方峥嵘

江苏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有机整合

【摘要】将德育与儿童生活有机融合,并让其成为能够改变、改善儿童生活的“因子”,是学校德育研究与品德课程研究共同关注的话题。要改变学校德育碎片化的现状,需要以“生活德育”为核心理念,并建构以“学生”为主体,“品德课堂”和“主题活动”为两翼,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有效结合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关键词】生活德育;一体化体系;有机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3-0008-03

【作者简介】方峥嵘,南京市上元小学(南京,211100),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国标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编委。

“不学礼,无以立”,自古以来,“德”是做人的根本,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将道德教育与儿童生活有机融合,并使之成为能够改变、改善儿童生活的“因子”,是学校德育与品德课程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背景——走出德育现状的困境

1.品德课程实验的追求。

杜威在其德育理论中指出:直接道德教育的品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这一论断揭示了当下品德课程教学面临的窘境: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到“与道德无关的、对行为没有影响,即不使行为变得更好或更坏的观念和片断知识”。而“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的道德观念是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的”。[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发现德育与儿童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综合性,是品德课程的重要特点。鲁洁教授也多次在课程实验中指出,品德课程是学生全部的生活经验,课内、课外是一个整体,不能相互脱离。品德课堂教学应从儿童生活中来,再回到儿童生活中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于品德课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研究:在第一阶段的品德新教材实验研究中,我们初步感受了生活德育理念在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生活被引进了课堂。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虚拟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变成了能说会演的道德演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致知笃行,甚至会言行不一。我们开始认识到:品德教学的成效应该在生活中检验,品德教学培养的活性因子应该投放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影响学生的生活。于是在第二阶段我们尝试“品德课程向课外延伸的研究”。空间的放大,时间的延长,课程已从课内走向了课外。然而,随着实践的深入开展,我们的延伸活动出现了零散化、不系统、不连贯的现象,并开始与德育处、少先队布置的各项活动撞车,教师只能疲于应付,活动的实效性大受影响,且单打独斗的活动,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自觉。这时,我们认识到:德育活动必须整合,把一项项零散的、局部的德育活动组成一个严密的德育网络,并尽力形成看得见、可操作、有序列的德育运作机制,这也正是第三阶段的研究重点。

2.碎片化德育现状的诉求。

德育本来是一个整体,但现今的学校德育却被肢解了。正如涂尔干描述的那样:“当一个人按照规定把整个道德压缩成几节道德课”,或者几个道德活动,并“用比较短的间隔不断更新”,“他很难满怀激情地完成这项工作,因为这种间歇性的课程特点几乎不足以给儿童留下任何深刻或持久的印记,而没有这些印记,儿童就不能从道德文化中获得任何东西”。[2]

品德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由教导处负责,而学校少先队工作、班集体建设、德育主题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心理辅导等又分归德育处、少先队、校务处等不同部门管理。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你开展你的活动,我进行我的教学,品德教师为找不到让学生践行道德观念的平台而犯愁,班主任、德育处为寻不到系统化的德育抓手而着急,学校德育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德育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不了合力,德育出现了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

基于对前人德育理论的思考,品德课程研究的追求以及小学德育现状的分析,我们迫切需要走出学校德育的困境,寻找道德教育通向儿童生活的桥梁。

二、思考——更新学校的德育观念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从课程出发的德育活动更为科学,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螺旋上升的特点。于是“几方面军”开始坐下来“共商大计”,开始了磨合、迎合、整合,更新德育观念,为后续研究形成可借鉴、可模仿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模式而努力。

1.树立“整合”的德育一体化观念。

变“几个部门、几个人的事”为“全员齐抓共管、全面育人”。虽然我们一直倡导全员育德、全面育德,但如何将思想落实在行动上,并通过什么途径去实现呢?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渐构建了以品德课程为基点的“主题式德育活动”,努力促进德育处、少先队、班主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的有效融合,努力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趋于一致,从而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2.构建“整合”的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体化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以小学品德课程为基点,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设计年段主题系列活动;然后,围绕主题整合学校德育资源,开展内延外伸的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架设起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的桥梁;同时建构起家校及社会的多维联系,打通生活方方面面的实践渠道,让家校和社会成为学生的德育实践基地;此外,我们还开展多元展示性评价活动,分享学生的快乐,深化学生的道德体悟,提升其道德认识,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让学校的品德研究组、德育处、少先队、班主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让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德育,才是一体化的德育。

3.形成“整合”的德育一体化课程模式。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整合”的德育课程体系下,可以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的德育资源,形成“一体两翼三结合”的德育一体化课程模式。“一体”,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并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两翼”,指的是以“品德课堂”和“主题活动”为两翼,以“多元展示性评价”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效结合,产生教育合力。在“三结合”当中,学校无疑是德育一体化“大课堂”的主导力量。

4.确立“整合”的德育一体化课程内容。

学校德育一体化体系的运作需要统一的灵魂与活动内容为抓手。我们以生活德育为理念,关注儿童四个维度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健康安全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通过课堂教学、环境文化、主题活动、课间游戏、社会实践、家庭亲子六个篇章的主题活动,整合教材、学校、家庭、社会多维教育资源。以一年级9月份的活动为例:学校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在品德教学中,学生获得适应、喜爱小学生活的道德认知与情感,在系列主题活动中学生深化道德体验,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行为。在这样的整体建构中,自上而下形成全员育德的氛围,德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三、实践——开辟德育一体化改革的新路径

从改变传统德育课堂,到开创多元主题德育活动,再到构建生活德育校园文化与校本课程,在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创新思路,不断促进体系的深入建构与成熟。

1.精细化德育管理常抓不懈。

改变传统德育管理的“粗糙管理临时抓一阵”为“精细化德育管理常抓不懈”。研究实践中,我们感到“主题式德育活动”和“多元展示性评价活动”把一项项零散的、局部的德育活动组成一个严密的德育网络,并使得德育主题能够深入持久。这是对德育课程的深度开发和因校制宜的个性拓展,久而久之可以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和自下而上的自觉响应的常态德育管理模式,这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走向精细化、特色化。

2.着眼学校文化特质开启寻“根”之旅。

中华传统教育之根是美德教育,美德教育亦是学校文化之根。着眼学校文化特质,从校园文化建设到主题活动设计、课堂教学理念、校本课程研发处处彰显“寻根”文化,教师、学生、家长一起开启寻根之旅,让身体和思想一起行走在意义世界上。

3.改进教学行为全员共育德。

为了创新品德课程的教学模式,我们尝试用以儿童为主体的体验式道德学习方式代替传统的道德灌输与道德说教。在品德教学中,我们以“生活德育”为基本理念,通过目标引领、活动引领、评价引领,指导学生关注自主、关注联系、关注体验、关注细节,引领他们行走在意义世界中。

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探寻教书育人的有效路径,致力于形成全科育德、全员育德的局面。具体而言,我们首先梳理各科教材中的德育话题,然后结合学科教学,开展学科育德的活动。如在“责任感”这一主题下,美术课上通过指导变废为宝小制作,倡导环保意识,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

4.以生为本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我校每个月都有德育主题活动,并将在试点年级、试点班级开展成熟的活动,以校本课程的形式予以固化,成为可复制的主题德育活动范式。此外,结合我校的德育资源,我们将品德课程与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资源整合,设计出由“知”到“行”的实践式校本德育活动方案及校本课程,并在试点年级、班级逐步推进。

时间的水,它慢慢嘀嗒,如柔绵的细雨落入希望的原野;时间的风,来了又走走了又去,直到吹绿新生的嫩芽。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建构如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我们一路追寻,默默耕耘,在生活的沃土中,幸福地静待心中的丁香盛开。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3-144.

[2]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

猜你喜欢

有机整合
浅谈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试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几何教育的整合探索
浅议新时期高中化学有效课堂策略的探索
幼儿园数学课程游戏化研究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
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打造体育高效课堂
再论物理合作学习实施之策略
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的研究
提升课堂质量,激发学习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