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与“意”巧妙融合

2015-05-30芮良敏周鹏张茂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腰鼓安塞舞姿

芮良敏 周鹏 张茂平

【设计理念】

《安塞腰鼓》(苏教版六上)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学习这一课,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更要把学生的思维向语言深处引导,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发现文章语言结构上的曼妙,以寻求一种“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设计一是加强朗读,使学生从朗读中体味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二是品味语言,读悟交流,揣摩句子含义,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的深意,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三是积累运用,背诵课文中的优美语段,进行语用小练笔,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和写法的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第16自然段。

2.学会“粱、骤”等6个生字,理解“茂腾腾、奇伟磅礴”等

词语。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和后生们粗犷豪迈的性格,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4.品味排比、比喻和反复等句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尝试着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感受后生们粗犷豪迈的性格。

【教学难点】

品味排比、比喻和反复等句式,体会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并尝试着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初识“腰鼓”,奠定情感基调

1.一读课题——读准。

(1)板书课题,指名读。

(2)注意正音:“塞”是多音字,课题中读“sài”,还有另外两个读音sè、sāi,试着组词。

2.二读课题——生情。

(1)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的资料。

(2)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创设情境:大家看,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安塞就在这里。它地处黄土高原,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地域辽阔,沟壑纵横,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安塞腰鼓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3)齐读课题。

3.三读课题——赞叹。

朗读提示:它可是“天下第一鼓”啊!再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词,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词语,认读识记生字,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高粱 骤雨 酸枣树 奇伟磅礴

亢奋 搏击 茂腾腾 元气淋漓

战栗 陌生 咝溜溜 戛然而止

2.指导写“梁”“骤”,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互评。

三、感知“腰鼓”,厘清文章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

的?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

(2)哪句话在文中反复出

现?共出现几次?画下来。

2.交流,质疑。

课件出示四个句子: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看到这一组句子,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想问的吗?

3.带着问题默读第5~第17自然段,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赞叹安塞腰鼓的。用词语或短句概括,就写在这四个句子的

旁边。

4.交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5.小结:文章虽长,但抓准关键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厘清文章层次。

四、情动“腰鼓”,领悟生命力量

1.学习舞蹈场面的火烈。

(1)自由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画出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是怎么描写舞蹈场面的,待会儿请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说说自己的感受。

(2)生自读自悟。

(3)交流,指导朗读。

短句用得好。“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一句好在哪里?该怎么读?

(提示:从内容情感、表达方法上体会写法。短语、句子内部词语的排列简洁有力,节奏感强,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的情景。指名读。)

(分组叠加读,“发狠了”由第一组学生读,“忘情了”由第一和第二两组学生读,“没命了”全班学生一起读。)

比喻、排比、倒装用得好。

句子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骤雨”和“雨”,有什么区别?联系生活,想象骤雨情形。

(回忆生活中下大暴雨的情形,你耳边仿佛听见了什么?——风声,雷声,雨点砸在大地上噼里啪啦的声音。)

理解排比句、比喻句、倒装句。按我们平常说话的顺序该怎么说?

(师生分说,比较理解。)

朗读指导,读出“鼓点的急促”。

句子2:“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见过流苏吗?流苏怎么能飞扬起来呢?

(流苏是指一种穗状饰物,在这里指鼓上的大红色绸子。因为前面说后生们打鼓是“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可以想象到这大红绸子也会随着后生们的动作在空中旋转、舞动。)

朗读指导,读出流苏的

飞扬。

句子3:“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体会“乱”。“乱”通常含有贬义,这里是在批评后生们打鼓时没有秩序吗?

(这个乱不是指打鼓的动作不一致,而是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豪放,一种不加修饰的打鼓,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把内心的一种活力完全释放出来了。)

朗读指导:理解得这样深,你一定能读出这种蹦跳的火热。

句子4:“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朗读指导:这是怎样的一种眼神?迸发出的这种激情,似乎可以让观众燃烧。

(4)回顾,有感情地朗读。

播放“火烈的舞蹈场景”录像。看了这样的舞蹈,你想怎样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习读,指名读。)

改变形式,以诗行出示课文语段,男女生分行插读。

(5)交流学习收获,提出学习目标。

小结:课文将排比、比喻、倒装等多种修辞手法交织运用,分别从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五个方面描写后生们打腰鼓的场面。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 读懂内容(写什么)

* 体会写法(怎么写)

* 读出感受

2.学习后生的元气淋漓。

(1)根据学习目标,学习第12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内容?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3)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民,容易吗?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再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4)课件出示黄土高原图片,创设情境: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人类难以生存。但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与智慧同恶劣的环境搏击着;他们吃红豆角、老南瓜,穿粗布衣,住土窑洞,用坚韧与顽强同命运搏击着;劳作之余,他们吹响长唢呐,唱红信天游,打起安塞鼓,用乐观豁达在这片土地上搏击着。此刻,你从“搏击”中读懂了什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来源于什么?

(5)以读代讲学习第13、14自然段。知道吗,作者刘成章就是黄土高原的儿子,就出生于安塞腰鼓所在地陕北延安。你能体会到他笔下这一连串的感叹号吗?

(分组读课文第13、14自

然段)

(6)小结、过度。言为心声,声能传情,作者把后生们搏击释放的能量称之为“奇伟磅礴”。你认为什么样的能量才能称之为奇伟磅礴?安塞腰鼓释放的能量到底有多奇伟磅礴呢?联系前后文,画出有关语段,说说你的理解。

3.理解能量的奇伟磅礴。(根据学情,随即调整教学顺序。)

(1)舞蹈场面。

你读懂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安塞腰鼓“奇伟磅礴的能量”的?

(三组反义词,对比强烈。)

引导对比朗读下列句子: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

这腰鼓,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这腰鼓,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2)鼓声。

①理解比喻句。还只是百十个腰鼓吗?怎么理解“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②理解“隆隆”。

(词语反复,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

③指名换角色读。鼓声震耳欲聋,你的心呢?你们也有这样的感受吗?

(3)变幻的舞姿。

① “战栗”是什么意思?是因为害怕吗?

②分句引读:是奇伟磅礴的能量使得舞姿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

观止。

③练习背诵。出示填空,引导背诵:看,每一个舞姿( );听,每一个舞姿( );再看,每一个舞姿( ),每一个舞姿( ),使人( )。

五、赞叹“腰鼓”,升华思想情感

1.播放视频,创设情境。你们看,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高原人民用鼓点表达着心声,用舞姿寄寓着情感。听——(师范读第17自然段)

2.小练笔。

提示:你们看到的还只是舞姿吗?你们听到的还只是鼓点吗?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写下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3.学生练笔,交流,简评。

4.师小结:只要心中有梦,舞台就在脚下。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不能停止“搏击”。怪不得作者反复咏叹——(课件出示反复句,指名读,再齐读。)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补充学习目标,对照学习目标谈谈自己的收获。

* 读懂内容(写什么)

* 体会写法(怎么写)

* 读出感受

* 学会运用

2.积累、背诵课文精彩语段,思考本课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精妙之处。

【评析】

阅读教学不是“教”课文,而是要借助课文“学”语文。课文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媒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才是目的。在教学中,芮老师善于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通过“初识‘腰鼓,奠定情感基调;感知‘腰鼓,厘清文章脉络;情动‘腰鼓,领悟生命力量;赞叹‘腰鼓,升华思想情感”不同板块的组合,来强化学生语言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达到了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以语感积淀为核心目标,并且把达成的途径归结为“训练、熏染与积累、感悟”的集合,也是本设计的一大亮点。

设计的六个教学流程,看似按部就班,实则各有侧重,富有创新。在第一至第三环节中,芮老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提炼信息,厘清了脉络。课始,由题入文,披文入境,抓住文章的题眼进行教学,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以一咏三叹的方式揭题,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意境,读出情感。在检查学生对词语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了解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又巧妙地隐含了对课文主要内容的介绍。在指导书写“粱、骤”二字时,突出了描红、仿写、互评,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第三环节厘清文章脉络时,出示四个反复句子让学生读后交流,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下文作好了铺垫。

第四个环节“情动腰鼓,领悟生命力量”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设计的亮点所在。芮老师抓住课文中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教学,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内化。通过对“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涵泳,让学生明白了句内排比有力地表现了生命的升腾,显示了力量喷涌不可遏制的情景。通过对“骤雨一样……;旋风一样……;乱蛙一样……;火花一样……;斗虎一样……”这样一组比喻句构成的排比句的研读,学生明白了句与句之间的排比运用,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总体特征:壮阔、豪放、火烈,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及联想的运用,将安塞腰鼓舞动起来的整体气势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为文章增添了气势。通过一组黄土高原图片的呈现,学生看到了高原人民在人类难以生存的黄土高原上搏击着。通过对“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一句的品读,学生咀嚼出贫瘠的物质生活束缚不住西北汉子旺盛的生命力和奇伟磅礴的能量。

抓关键词理解课文是本设计的又一亮点。芮老师抓住“奇伟磅礴”引导学生从“舞蹈场面”“鼓声”“变幻的舞姿”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叠词的运用”“反复和排比的综合运用”所表现出的安塞腰鼓的回旋美、音乐节奏美,以及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

力量。

第五、第六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设计者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吸收、内化、再造,不断升华、不断创造的过程。

透过本教学设计,我们看到芮老师追寻的是一种在整体语境和课境中的有效训练,体现着芮老师“言”“意”兼得的教学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夯基础,寓教于乐激兴趣,灵活多变拓思维。本设计较好地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使“言”与“意” 巧妙地得到了融合。

(作者单位:安徽铜陵市教研室/安徽阜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安徽合肥市庐江县希望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腰鼓安塞舞姿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梦幻舞姿
安塞剪纸
舞姿翩跹
舞姿
啊,腰鼓山
风中的舞姿
安塞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治理技术探讨
把《安塞腰鼓》上成“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