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开放式校园环境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挑战
2015-05-30吴杨
吴杨
[摘 要]当今社会,高等院校除了发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基本功能外,还扮演着服务地方经济、丰富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大多数高校已经不是封闭的“象牙塔”。伴随着校园环境的日渐开放,校内外多种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也随之渗入高校,给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带来巨大挑战。
[关键词]高等院校 校园环境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83-02
在和谐社会和“中国梦”伟大建设中,高校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稳定的各方面情况都会波及校园,高等院校的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安全和稳定的晴雨表。随着高校在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校外各种单位、团体、群众直接进入高校的频率也不断提高,开放式的校园环境给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带来了各种挑战。
一、高等院校校园与公共场所的含义与联系
1.校园一般是指用围墙划分出的、学校可供使用范围内的区域,包括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学生和教职工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范围。然而,也有一些学校是没有用围墙明显的划分出可使用范围的,此时,一般习惯中教学及课余活动的范围也可称作是校园。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的校园呈现多校区、分片区状态,新校区的地址多选在城乡接合处或偏远的郊外。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例,曾经的办学主体黄桷坪校区位于主城区,占地200余亩,校内外的分界线由围墙明确划分,每个校门均设有门卫对校园进行封闭式管理;现在的办学主体虎溪校区位于重庆市大学城,占地近1000亩,校园几乎没有围墙,部分区域以树木、灌木为界,部分区域的教学楼、宿舍楼直接临街而建,外来人员无需经由校门便可进入学校。
2.公共场所一般是指人群经常聚集、供公众使用或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活动场所。根据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将公共场所分为7类28种,分别为:住宿与交际场所:宾馆、饭馆、旅馆、招待所、车马店、咖啡馆、酒吧、茶座;洗浴与美容场所:公共浴室、理发馆、美容院;文化娱乐场所:影剧院、录像厅、游艺厅、舞厅、音乐厅;体育与游乐场所:体育场、游泳场、公园;文化交流场所: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购物场所:商场、书店;就诊与交通场所:候诊室,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
3.校园与公共场所的联系,从所辖场所而言,高等院校校园和公共场所存在着交叉,高校校园内主要存在以下公共场所:学生集体宿舍,图书馆,教室,食堂,校园超市,运动场,体育馆,公共浴室,医务所,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
校园内的公共场所与社会公共场所存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使用主体上,校园内的公共场所的使用权主要为本校学生、教职工,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高校被赋予了更多服务社会的功能,主体对校内公共场所的独享地位也逐渐受到动摇。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012年,在北京的19家高校博物馆组成的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成立,同时宣告在京高校博物馆陆续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近年来,也不断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呼吁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公众开放。笔者所在的四川美术学院,其学校美术馆、虎溪公社等承办各类展览的场地常年对社会公众开放,每年6月举办“开放的6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全方位向公众展示学校的教学、科研、创作活动。2013年4月,学校虎溪校区更作为一件整体公共艺术作品,获得了“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是亚洲地区唯一获奖的优秀公共艺术项目。
二、传统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在开放式校园环境下的不足
传统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模式,主要由门卫岗位、保安巡逻、保卫处值班、辅导员管理相结合,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各高校逐渐引入了智能门禁、道闸系统,消防自动化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物业服务公司等多层管理模式。这些人防、物防、技防条件的进步,提高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但是在开放式校园环境下,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管理意识和业务能力的不足
在校园环境不断开放和物防技防条件日益更新的背景下,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业务能力存在滞后现象,如何准确甄别校外组织或人员的身份,如何根据特定条件对不同群体予以恰当的管理方式,如何处置由校外因素引发的校园安全隐患和突发事件,如何熟练掌握和使用高科技物质和技术条件,都成为安全管理的难点。
(二)制度建设和执行权限的不足
目前,高等院校的安全管理主要参照2004年9月颁布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421号),各省市、各高校也自主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其主要对象多为校内学生和教职工,对外来组织和人员的限制有限。同时,由于安全管理队伍在处理校内安全事件时经常遭遇无权行使执法、处罚、侦破权力的困扰,且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日益浓厚,在处理某些案件时力不从心。
(三)安全管理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笔者认为,按照新时期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除了校卫队的基本配置外,高校安全管理部门的人员的合理构成应当由法律、消防、计算机、信息化、思政、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中的高级人才组成,这样才能满足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各个层面的需要,在处理各类安全事件时方可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高校的安全管理队伍达不到此标准,更多的人员构成仍以传统的保卫人员队伍配置为主,主要发挥的还是“站站岗、巡巡逻、劝劝架、消消气”等最基本的安全保卫作用。
(四)协同力与沟通力的不足
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绝非安全管理部门能够一力庇之,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需要全校各部门和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协同创新才能实现。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化,数十人的安全管理队伍根本无法实现对数百上千亩校园的全覆盖式管理,更无法保证将开放式的校园环境下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得面面俱到。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出现与其他部门、单位、公安机关的沟通不畅,协作不足的情况。这一方面是由于个别部门或工作人员的安全统筹意识不够,一方面也是由于目前的工作机制尚且不够健全所致。
三、转变安全管理模式,迎接开放式校园环境挑战的几点探索
(一)积极主动开展各类培训
除了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和技能培训外,高校应当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定期组织法律法规、公共管理、消防技能、交通管理、治安管理、信息化管理等相关的业务培训,在开放式的校园环境背景下,还要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对公共艺术、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等相关知识和处置方法的了解和掌控。门卫、保安等与社会公众接触较多的岗位人员尤其要强化服务意识和能力培训,并通过提高待遇、奖惩并举等手段提升重点岗位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在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和各省市制订的相关法规外,高校要结合校园环境不断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实际情况,结合校情制订和完善适合本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将制度受众从师生员工为主体的传统模式逐步转化为既面向校内,又涵盖服务和监管公众的新格局;要依照本校内的公共场所如图书馆、运动场、美术馆、博物馆和其他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活动和场所的特点,分类细化管理,不能简单笼统的搞“一刀切”。尤为重要的是制度和机制的不断更新和落到实处,不仅要依靠安全管理部门进行执行和监督,而且需要校级党委、行政的推动和监管,否则管理制度制而不行、行而无效,定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安全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三)合理调整安全管理队伍结构
高校的安全管理队伍结构调整,一方面要通过学校人事招聘制度,由安全管理部门直接引进、招聘拥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业务技能的人才;一方面也要通过整合现有安全管理队伍人才资源,通过业务培训、继续教育、交流学习等途径,充分发现人才的潜能;还可以通过建立安全管理督导组,聘请其他单位、部门的专业人员,兼职参与安全管理队伍,在特定事件、特定时段提升安全管理工作的能力。
(四)加强联动形成安全管理合力
开放式校园环境下的安全管理工作,仅仅依靠安全管理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建立多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通过各单位、各部门、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协同创新方可形成合力,齐抓共管。首先要加强与学校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周边高校的交流和沟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判形势,通报情况,商讨对策;同时要依靠学校党委、行政的宏观把控和指导,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各工作岗位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应当承担的工作职责,通过建立安全管理工作组定期研究部署工作,签署安全管理责任书等形式明确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应当发挥的作用;另外要加大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公共媒体将“平安校园,人人有责”的观念传播到每个师生员工心里,树立主人翁意识,调动参与积极性,并通过成立安全管理的志愿者队伍、学生社团组织、教职工督导队伍等形式,奖惩并举,形成全校上下一心,整体防控的态势。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东亮,新华网.《在京高校博物馆将陆续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http://news.xinhuanet.com / edu / 2012-04 / 11 / c_122959687.htm,2012-4-11.
[2] 沈惠章.论和谐校园构建中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改革创新[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2):50-52.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