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墨子的“爱人”之较
2015-05-30李芳
李芳
摘 要:由于所处的阶级不同,孔子与墨子提出了不同的爱人观和义利观,但两人的观点并非完全对立的,其中有许多相通之处,都主张广爱人,反对私利,崇尚公利。但两人的观点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均有其片面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两人思想,从而探讨出它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仁爱;兼爱;义;利;孔子;墨子
孔子与墨子皆出生于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统一的思想,便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诸子百家。孔子与墨子便是这一时期的两大显学家。两人的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他们都有自己的爱人观和义利观。但是由于出生于的阶级不同,自然会代表不同的利益,涉及到思想中就体现在孔子强调的是“仁爱”,而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不管是“仁爱”和“义利”都是有等级之分的,而墨子则主张人人平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一、“仁爱”与“兼爱”的异同
二人之“爱”的基本内涵一致。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推己及人,仁者爱人”(《论语·雍也》)“夫忍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大人,能近取譬,可谓行仁之方也矣。”强调先爱自己,推而广之,再去爱其他人。马厩失火事件中孔子只问人而不问马,就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墨子提倡“兼爱”,他说要做到“视他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他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他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即要求人们爱别人就如同爱自己一样,不要有等级差别。这实际上是一种更高等级的“推己及人”。从这一层面来说,孔子与孟子的思想都有人文关怀的精神,都肯定人的价值。
但孔墨“爱人”的逻辑起点不同。孔子作为一个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儒士,其思想必然是建立在宗法制度等级差别之上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爱人要以孝悌为根本,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别人。而且孔子并不认为人与人是生而平等的,人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在孔子眼中,小人只会屈从于利益,没有资格讲仁德,“仁”是君子所独有的。显然,孔子的“爱人”思想是有尊卑之分的。而墨子作为一个来自社会最底层的侠士,他能深深地体会底层百姓的疾苦,他主张人人都是平等的,他将孔子有亲疏远近的爱归为“别爱”,持批判态度。他认为爱并非单向的,而是互动的。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爱就必须要先爱别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即他所说的:“必吾先以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综上所述,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并非根本对立的,孔子希望从爱自己身边的亲人开始,推而广之去爱其他的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而墨子讲战祸归咎于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而“交相恶”,因此主张“兼爱”,即天下之人无等级,无差别,相亲相爱。如果真正做到“兼爱”,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墨子》)从而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境界。这恰好与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之治不谋而合。总之,墨子的“兼爱”是在孔子的“仁爱”的范畴之内的,其许多价值取向均是提取了孔子思想的精华。可以说,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仁”的继承发展和再创新。
二、义利观的异同
孔子是重利轻义的,反对不择手段的去获取个人私利。他说:“不义且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强调“忠君”,实行仁道,为此,他说:“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最终所提倡的是全体公民之利,国家之公利。墨子思想中的追求公利性是显而易见的。他本就主张人与人是平等的,不分等级的,从而实现“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长幼贵贱,皆天下之臣也。”(《墨子·法仪》)的大同社会。
但不同的是孔子是“重义轻利”,墨子是“贵义尚利”。孔子认为谋求道义是君子的生命意义之所在,所以才有“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之语。他认为道德是相对独立的,且道德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谋利”势必会带来怨恨。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懂得依“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追求仁义,而小人只会谋求物质利益,因此,他认为君子道义与小人私利是完全对立的。这是十分片面的。而墨子与孔子极为不同,他认为“尚利”恰好是“兼爱”的一大特点,因此才会有“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的说法。墨子认为,“义”具有功利性,它应该建立在普遍的利益之上。人之所以要去爱别人,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爱。这也是片面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就义与利的关系而言,孔子与墨子都是强调重大义的,但具体来说,孔子只看到了义与利的矛盾性,而墨子只看到了它们的统一性,都有片面性。
孔子与墨子的思想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频繁交流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金钱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但也决不能忽视道德文化的建设,如果不对人的欲望加以理性的节制,势必会导致拜金主义,危害社会的发展。各国交流不断增多,只有在平等、友爱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和谐的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所以,我们当下的任务不是纠结于孔墨思想的差异性,而是将二者融合互补,正确的运用到当下的市场经济条件中。
参考文献:
[1]王娣.孔子的“仁”与墨子“兼爱”的异同[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3):11.
[2]墨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
[3]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