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图书馆读者流失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2015-05-30蓝开强
蓝开强
【摘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图书馆不再是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唯一渠道,读者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和转型求变。文章通过对全媒体时代的介绍,阐述了阅读的“全媒体时代”的一些特征,就图书馆读者流失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应对措施。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图书馆;读者流失;原因及策略
1 引言
“全媒体”即“omnimedia”,起源于美国一家名叫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服务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拥有并运营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通过公司旗下的所谓“全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玛莎-斯图尔特家政服务公司所谓的“全媒体(omnimedia)”,其实更接近于“多媒体(multimedia)”,但就是其名称中这个具有超前意识的“omnimedia”一词,却如预言般道破了出版传媒业发展的玄机。
“全媒体”通常指媒体机构通过记者采访编辑,运用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表现载体,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设备等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融合接收,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一媒体信息。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间不断融合发展,“全媒体”的概念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俨然已经被学术界一致认可,成为我国许多媒体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2 阅读的“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讯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途径,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全媒体”成为图书出版的一个必然趋势和显著特征。全媒体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涉及多种媒介出版,是通过纸质媒介、移动平台、网络平台等把内容资源最大化地加以利用、更立体地交易传播的出版模式。
传播工具五花八门,传播渠道多种多样,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读书看报,全媒体时代的阅读方式和途径得到最大化的延伸和覆盖。在这个时代来谈“阅读”,似乎是一件很不时髦的事情,因为人们在无时不刻的阅读各种信息——纸上、屏上、墙上、WIFI上,利用一切闲余的时间来接受信息,可以确切的说,我们已全面进入阅读的“全媒体时代”。然而,全媒体时代人们阅读习惯的悄然改变,使得传统图书馆的生存空间正一步一步的被压缩,读者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事实,如何找出原因,积极应对,已经迫在眉睫。
3 全媒体时代图书馆读者流失原因分析
2012年5月,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会议上透露,通过对全球59个城市图书馆的调查发现,图书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下降了。调查显示,相比2009年,2010年全球图书馆读者的实际访问量下降了16.8%,网络虚拟访问量减少了19.1%,而读者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量则降低了23%。
这些数据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传统图书馆的读者群在逐漸流失。当然,导致图书馆读者逐年流失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客观的外部原因,也有主观的内部因素。笔者就客观和主观方面,总结出以下两点:
3.1 多元载体和数字阅读的客观影响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占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据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数高达5.49亿。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的快速普及以及网民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一个由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带来的全媒体时代已经彻底颠覆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今年4月20日在京发布了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调查发现,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较2013年的57.8%上升了0.2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图书阅读率。另据预测,2018年,全球电子书的销量将超过纸质书。
以上种种数据表明,网络普及率、网络阅读率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态势,人们不再仅依赖传统的纸质出版物,还通过手机、电子阅读器、网络来获取信息,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媒体的风靡,出版商也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全媒体方式出版图书产品,同时采用传统图书、互联网、阅读器、手机阅读四种形式出版发行,使得信息载体越来越无纸化、多元化,正好迎合了年轻群体偏爱电子、网络阅读的习惯和需求。
在传统图书馆面临的冲击中,数字阅读的影响最大。一方面,现在的“80后”“90后”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代人已经习惯了计算机和数字阅读方式,他们追求的往往是便捷、新颖的新事物,图书馆要适应他们的需要;另一方面,如今大量的文献是通过多元方式来展示的,有的从一产生就以数字资源形式存在。因此,图书馆界以往所强调的图书借阅量,在数字时代将不再是衡量图书馆功用的唯一标准。
3.2 图书馆墨守陈规、工作流程缺乏革新
“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以平均每3.5天增加一个的速度增长,硬件设施建设达到了一个高潮,但同时应该看到,软件方面还存在不足,如何从量的发展转变为质的提升,就需要考虑图书馆的转型。”上海市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说。
转型不仅仅是表面的改变,还涉及到图书馆深层次的变化。首先是整个图书馆的设置要随着观念的转变而调整。“我们过去只是强调阅读服务,所以整个图书馆的设置都是按照书的流程来设置的。现在更加强调知识交流活动,因此需要按照知识流重新设计布局图书馆。”吴建中说。
原来图书馆的工作流程要涉及到很多部门,像采编部、流通阅览部及书库等,而现在所有这些环节可能会在一个阅览室实现。比如在商贸信息阅览室,图书馆员要搜集多种媒体的相关资料,他本身就是一个收集和编目者,同时又是信息资讯者。因为他搜集了这么多资料,这方面的知识更加专业化。此前涉及到很多部门的流程,现在通过一站式就完全实现了,但与此同时,对图书馆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4 图书馆读者流失应对策略研究
4.1 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特色阅读活动
自1995年起,为鼓励人们多读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现在,每年的4月有两个与“阅读”有关的日子,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和4月26日的“世界知识产权日”。图书馆围绕这两个特殊的日子来做文章,开张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结合主题演讲、朗诵、演唱的形式,通过这种全民参与的互动形式,激发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唤起人们的阅读热情。亚洲最大的图书馆——我们的国家图书馆就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如设置“4G时代图书馆”活动区等,为读者提供手机、平板电脑等一些移动阅读载体,读者可亲身体验包括移动数字图书馆、手机阅读等掌上国图服务,取得了较好的宣传促进效果。
4.2 利用自身优势帮助读者获取所需信息
人们每天的信息接受量巨大,却缺乏分类,如同一座收藏量庞大的图书馆,却没有清晰的索引,那与一推废纸没有多大差别。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梳理出来。如果有这么一个机构,能够把海量的信息资源分门别类的管理利用起来,然后再把不同的信息提供给不同的服务对象,那么扮演这一角色的非图书馆莫属。
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详实有效的读者资料数据库,掌握读者的基本信息、阅读偏好等,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期望,进行有针对性、灵活性、智能性的个性化服务,满足读者的特定需求,让读者真正感受到“上帝”的待遇,进一步提高读者的满意度。图书馆还可以与读者加强沟通和联系,针对引起读者不满意的原因,主动出击,为读者排忧解难,化解不满情绪,使服务产生最优化的效果,从而提高读者满意率而赢得读者忠诚。如此以来,忠诚读者除了保持长久使用图书馆行为之外,他们还会成为图书馆形象的最具说服力的宣传者,免费把图书馆产品和服务推荐给其他人,为图书馆带来源源不断的读者。
4.3 基于网络领域的图书馆2.0模式
近年来,国际图书馆专家基于网络领域的web2.0概念,提出了“图书馆2.0”模式,这是一种全新服务理念下的管理模式,如果说“图书馆1.0”仅仅是馆员向读者提供单向的信息资源的话,那么“图书馆2.0”就意味着馆员和读者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
读者走进图书馆的目的不仅仅是看书,而是可以進行知识和信息交流,图书馆应该增强这方面的吸引力,讲座、读书会等文化交流活动就是重要的手段。如今国外图书馆越来越重视社会活动,如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每年举办的交流活动就达一两万项。
4.4 塑造公众的“第三空间”
有关专家认为,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图书馆应该是城市的第三空间,是除了家庭和工作单位之外,公众可以自由交流的地方。不同于电影院和咖啡厅这样的公共交流空间,图书馆作为政府财政支撑的机构提供免费服务。这样的空间应让读者感到亲切,环境也应更加温馨。
借助这个“第三空间”,图书馆可以实现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书本位强调的是静态信息,而人本位则更加强调动态知识的交流,图书馆正在经历这样一个转型过程。
上海图书馆创办将近30年的“大家讲坛”的拓展就是一个例子。这个交流平台长期以来吸引了大量读者,而最近该馆尝试推出的“大家的讲坛”则体现出了另一种新思路和新角度,这一讲坛由图书馆员策划讲座,让普通读者登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心得体会,让更多知识和信息得以交流和汇聚。
一个好的图书馆应该是由读者和馆员共同构建的一个动态知识库。很多图书馆员觉得改造图书馆就是要花很多钱增添设备,其实这不是必须的。图书馆转型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软环境,提供环境让更多读者能够方便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效能。
参考文献:
[1] 张亚宏.基于心理效应的图书馆读者维系策略探究[J].图书馆,2013(2):12-14.
[2] 韦晓玲.公共图书馆打造城市“第三空间”的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7):
[3] 李晓光.浅论公共图书馆在国民阅读中的角色定位[J].图书情报论坛,2013(1):
[4] 陈萍.试析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价值[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3):
[5] 王楠.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创新服务[J].贵图学刊,2013(4):
[6] 刘惠欣.全媒体时代用户需求与图书馆服务变革[J].内幕古科技与经济,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