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新视觉观感对副刊的异化
2015-05-30苏世胜
苏世胜
摘 要:在新闻产业商业化和现代传媒手段多样化的社会变革中,报纸副刊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其功能和文学性受到了质疑。围绕报纸副刊在全媒体生态下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但不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来看,还是从在时代变迁中发挥的作用来看,副刊的文学性有着新闻元素难以取代的作用,本文通过纸媒新视觉观感对副刊文学性淡化的关注,阐述了新闻性与文学性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副刊在报业变革的大潮中,应该坚守文学性这一特质,为多元社会输送优良的精神钙质。
相形之下,一些报纸副刊改革,多在形式上找新奇,不在内容上练苦功,削弱了副刊的文学功能,所刊作品都是一些空泛之作,赏草看花,遥星叹月,逗鸟遛狗,落发伤感;要么就是茶余饭后的琐事,招风受凉,家长理智,拖地洗澡;再就是情与殇的靡音,心境落寞,情感焦灼,争风吃醋,乃至对物欲的赏目,权贵的迷恋。作品不去触及思想,不敢碰撞灵魂,不愿涉猎人性,不关注百姓苍生的冷暖和社会变革的现实生活,单从形式上看很跟潮,读起来则浅薄无味,平庸乏力,记叙的多是狭隘的个人际遇,抒发的是小资情调,都长着一副面孔,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没有可赏阅借鉴的东西,更谈不上启迪心志的精品力作了,副刊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在渐次褪色。这样的作品包装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只能是文字垃圾。
所以,副刊一定要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着力在强化文学性、可读性、思辨性上开展新探索,满足不同阶层读者的需求,不是简单地去文学化讨好读者。
人类文明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健康的精神生活。在社会变革的转型期,人们的价值取向面临着新的考验,对生活的认知出现了多元的审美,意识形态的争夺汐起潮涨,在强大的物欲诱惑下,心灵的围墙很容易被冲垮,精神的清流不免也会被浸染,文学成了世道人心最后的冷暖,副刊的文学性不仅满足了人们这一层面的需求,而且在大商业化的精神重建中将会产生无形的动能。
三、结 语
不难看出,文学副刊的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休闲类副刊则是新兴商业文化派生的消费快餐,两者本来就不是同一载体,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应该把文学副刊和休闲类副刊区别开来,让读者去选择。但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不能缺乏文学性,没了国魂民粹的文化元素。因此,报纸副刊在顺应时代的变革中必须树立大文化意识、品位意识、审美意识,“把握自身的特点与规律”[3],为社会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
社会的变革与进步,都有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经过大浪淘沙的洗礼,报业经营市场的不断完善调整,人们对文化消费的理性认识与过滤,文学副刊依然会以新的面貌回归其属性的本真,这是它顽强的文学生命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 王蕾.党报副刊应当凸显的特质[J].新闻战线,2014(8).
- 毛雨森.文学生态视觉下的报纸副刊[J].新闻战线,2015(5).
- 谢立庆.副刊研究:寻求理论创新的基点[J].新闻战线,2008(11).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