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作为目的
2015-05-30汪罗
汪罗
摘 要:本文将媒介迷思的现象置于工具主义的视域之内,探讨了媒介迷思的变迁路径、理解的关键要素及具体内涵。认为,公众媒介迷思的路径是随着媒介的变迁而不断行进,并将此类迷思现象归结为公众的一种目的性的存在,而这类目的也成为规定公众生命的一般法则、生产与生存的目的。最后,对具体超越路径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伽达默尔所认为:“20世纪是第一个以技术起决定作用的方式重新确定的时代,并且开始使技术知识从掌握自然力量转为掌握社会生活,……是我们文明危机的标志。[3]”报纸性格、电视性格、广播性格以及当下的手机性格等诸如此类的提法已经充分说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已经被媒介全面辐射。每一种媒介的勃兴都以超越人体的限制,成为延伸自我的最佳途径,即所谓媒介的“有用性”(工具理性)成为人们媒介迷思的首个特征。海德格尔用“用具”言说了自己的技术思想。他认为,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其他事物皆能为人所用,从而成为“用具”。如:“森林乃是一片林场,山是采石场,河流是水力,风是‘杨帆之风。”当媒介成为供人交流信息、进行娱乐消遣的用具,并使人沉溺与此的同时,另一维度的意义正在产生。它显示的,是公众在迷思媒介时所折射出的关于“媒介人”等具有优势的称谓。
四、媒介作为目的:“媒介迷思”的内涵透视
“人无论是在客观上还是在他对劳动的过程的态度上都不表现为是这个过程的真正的主人,而是作为机械化的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4]”仿照卢卡奇的“物化”言说,我们可以将媒介迷思所承载的中心意蕴归结为“媒介化”,这一中心贯穿于人的一切,从内省到交往,并将此作为目的。在一定意义上,媒介迷思甚至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宗教信仰、一种文化仪式。
具体而言,“媒介迷思”的内涵有以下三个维度:
首先,媒介迷思将媒介视作规定生命的一般法则;“人的生命的‘个体性是先验的普遍实在的‘外化物,人的‘一般优先于人的‘个别,人的‘个别是人的‘一般的构成物。[5]”因此,人的独立、自主的个性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一般法则,它能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不盲从、不盲动。媒介迷思削平了个性在指引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与他人互动所形成的“共识”,造成了“共识”的虚妄。它带来的是筛选、过滤基础之上消除了人际交往中多样化、差异性的单向度、平面化的存在。在此,永恒与暂时、理性与感性、个别与普遍、现象与本质之间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因为个体所有的活动都遵循着媒介迷思早已预定的“脚本”而开展。就如在舞台上的演员一般,将无误差的精准表演视作其专业水准的体现。“个性”,这一规定个体生命的一般法则被任意撕扯,毫无厚重感可言。
其次, 媒介迷思将媒介作为人的生产目的;公众使用媒介的活动并非盲目、片面,而是以生产为主轴。就如同原始社会中社会化经历过分单薄的人经过钻木取火等方式来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求;乡土中国中,基数最大的农民借用耕种器具在土地中探取劳动的果实一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基础性的存在往往是规定了媒介使用活动更为高标准的目的。商人使用手机可以获取丰厚的商业利益,而利益可以被商人再次作为资本,进行下一阶段利益的获取。在这个过程中,手机作为利益的基础,利益作为手机的实践目的,而利益恰恰是商人最为需要的。基于此,媒介迷思中公众的媒介使用并将其视作其生产目的理解个人或者理解现实语境中的个人的最终出发点、亦是成为约束人的独特规定。
再次,媒介迷思将媒介作为人的存在目的;“传媒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文化中心。[6]”媒介,正一步步成为现代人生存中必不可少的中介物,在此情况下,公众的基本生存境况如交往、休闲、消费、审美及思维方式都以媒介为中心。媒介是遮蔽的方式,我们可以借用海德格尔在《存在于时间》中对技术的批判来阐释媒介技术带给人们的异化本质。“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7]”公众对媒介的迷思不正是这一论说的最好注脚吗?媒介迷思将人的自在式、自觉式生存所深植的文化土壤、日常生活经验蚕食殆尽,它让人们进入、享受甚至是迷恋的,是一个虚幻的、非日常生活中的虚假快感。
五、小 结
一定意义上,某一事物的日常化意味着该事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本质规定成分。“媒介迷思”的日常化透视了媒介与人的本质之间的悖论性的融合。现实是,人对于媒介迷思的理解却始终落后于媒介迷思的日常化,尤其是理论层面的摄入与观照,导致了对该现象忽视的可能性。现代社会中很明显的事实就是媒介确实成为人的一部分,并被作为一种根本性的存在被确立起来。新的社会形态(在此主要指媒介化社会)的莅临需要新的媒介认知、使用、评价观念。“媒介作为目的”作为媒介迷思的核心论点被提出之后,促进着人们对于媒介迷思更为深层的价值判断,规避着被这一显像的社会存在始终异化公众的程度。
参考文献:
-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泰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 厉国刚.媒介迷思论——数字化浪潮下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媒介文化[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
- (德)伽达默尔著.薛华等译.科学时代的理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1988.
- (匈)卢卡奇著.杜章智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 贺来.“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 (美)塞伦·麦克莱著.曾静平译.传媒社会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 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6.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