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2015-05-30田启发尹建
田启发 尹建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用24字精炼地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全党全国引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与道路。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良好道德素养的养成对祖国发展尤为重要。在世界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思潮复杂化的今天,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必须从国家战略及民族发展的高度看待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培育问题,及时指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思想的偏差,引导大学生形成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又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及角色使命的正确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55-03
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培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与基本特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集中提出的“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基本要求和前进方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主导的价值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及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居于领导地位,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基本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对公民在社会层面上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性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凝练,是公民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覆盖于社会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2]
作为当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担当者的大学生,其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着他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3]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方式及途径多种多样,同时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新鲜思想。但由于他们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并不完善,对各类信息甄别能力不强,价值观尚未成型,看问题往往局限于个人角度,因此其价值观往往具有不稳定性与片面性。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清楚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他们也能够勤奋努力、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然而,我们在舆论媒介中也时常听到因思想认知误差而发生在大学校园或大学生群体中令人心痛的悲剧事件,这与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希望是不相符合的。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价值培养的最佳时期。[4]当前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变、多元化,国外各种信息不断渗入,国内民族分裂分子又蠢蠢欲动,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树立积极正确的理想信念。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5]因此,在大学教育期间,研究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在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认识误区与问题,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培育引导,以达到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和责任感的目的是十分必要,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政治信仰缺失,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
虽然高校普遍开设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教学效果未达预期目标值是每个高校均面临的问题。[6]多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类课程重视度较低,缺乏学习自觉性与课堂积极性。他们普遍认为这类课程是缺乏实用性的公共课,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情况屡见不鲜。将共产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贯穿于思想教育课程中,学生们并不能真正理解;大学里学生申请入党也往往缺乏正确的入党动机,偏重于功利性。随着信息传播的迅速便捷,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其中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了解的政治、社会新闻事件有一部分是缺乏真实性和社会公正性的,但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且价值观尚未成型,没有足够的辨析能力,极易受到网络媒体的误导,缺乏对当代基本政治形势的正确认识和认同。[7]
(二)两极分化严重的国家民族观念
所谓国家民族观念指的是当今大学生对于民族关系、国家关系以及本国国体、政体、社会时事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在对当代大学生的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基本上能够关注国家时事并对时政热点进行理性判断。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于国家事务态度冷淡、缺乏关注热情,他们认为现在社会安定,事不关己,属于“观望的民众”;与之对应的是一些在国家政府事务上言辞激烈,不能保持冷静分析的“偏激的愤青”。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一旦发生负面的社会问题,这类大学生便开启愤青模式,将这些问题夸大化、膨胀化,责备政府与官员,发表过激言论。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希望能以这种方式引起国家社会的重视,比如此前的“郭美美事件”和“小悦悦事件”。但是在这之中却有些偏激者并不对事情加以分析便胡乱叫嚣,比如对待日本的相关问题,无论日本发生什么新闻,总有一部分人在网上群起而攻之,这些人中不乏正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他们并没有经过理性判断,而是直接对日本进行无下限地诋毁。这种思维极易被一些别有用心之徒利用。
(三)自然观意识理解片面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是国家社会存在的基础,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自然观反映了个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看法。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均能够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能够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低碳生活”。但不能忽视的是,大多数学生的自然观是一种被动的“不破坏”,尚不能做到主动地“去保护”,认为只要自己做到不浪费、不污染即可,从没想过要带动身边的人,看到有人破坏环境也不好意思上前制止。
(四)道德标准模糊,传统道德遭到质疑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功利化发展的现代社会,道德标准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比如对于救人学生不幸溺亡事件,在赞扬助人救人精神的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为救人而使自己失去生命不值得。也有很多学生表示不能轻易帮助需要帮助的老人,容易惹祸上身。可见,在如今社会环境下,传统道德受到挑战,众多道德模范、典型的树立并没有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触动。
(五)价值取向偏移,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悄然流行
随着世界全球化,西方主流价值观理念不断渗透到我国,很多大学生在思想上难以坚定地相信党和国家的领导及理论成果,“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对他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绝大多数是无经济创收能力的,但消费能力却往往令人咋舌。追求时尚的他们俨然已经成为名牌衣物饰品及高科技电子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攀比之风盛行,部分大学生甚至只知追求潮流而无心学业。很多大学生对事物的评价、判断大多从现实出发,强调现实好处和个体利益[6],在学校生活中,部分学生因学生组织、社团及班级活动占用个人时间而拒绝参加,参与活动功利性较大,对公益活动积极性不高。
三、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的最佳平台。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理想状态是认知、认同和践行三者的有机统一。[8]针对某些大学生价值观出现的偏差,高校教师应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并充分利用好学校开设的各类思想政治课,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的值观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正如前面所说的,这类课程对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甚微。主要原因是这类课程教学模式刻板,教师们在统一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下进行讲解授课,这种方式虽对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有一定作用,但实际学生积极性不大,并不能自觉学习。因此,教授思想政治类课程的高校教师应该学会优化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与社会时事相结合,尽可能将一些最新、最热、最现实的政策和问题融入于教学当中,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影像放映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切身感受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再者,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逐步形成与最终确立,离不开社会实践。[9]高校应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慰问退休军人,以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开展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科技下乡等活动,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升华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同时,高校应定期举行党的方针政策主题报告会,以使高校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并正确认识党的最新动态。
(二)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生活氛围
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的集中展示方式便是校园文化,它是高校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总体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大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生活氛围对其价值观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当代高校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各学院也均有各自的宣传平台,但学生们普遍对非娱乐性校园活动积极性不高,对学院新闻、思想文化建设并不十分关心。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发挥好各学生组织的力量,将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学生校园生活当中,如举办书法大赛、生态知识竞赛、礼仪讲座等活动。社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社团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10]高校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的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社团素质、优化社团结构、确保社团的健康走向以对大学生产生正确导向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学校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师生中的先进典型,以身边人说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这比网络宣传的作用更大,能使广大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价值判断、思想观念、优秀榜样的洗礼。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动,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造良好环境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在高校,但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取向也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高校应积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比如可开设网络交流平台,向上推送消息,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形式向家长反馈学生接受教育情况和在校表现。当学生在校心理或思想出现问题时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当家长有疑问时也能及时解决。社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及巩固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应主动争取地方政府、企业、地方中小学校、媒体、组织等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开辟各方渠道与资源,使大学生尽快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要运用各种方式鼓励大学生贴近社会、服务社会、融入社会,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社会规范道德对个人的约束。
(四)发挥新媒体作用,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学生心理
新媒体时代,QQ、微博、微信、人人、贴吧等工具拓宽了学生的信息来源方式,同时也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的载体。每一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看到并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好网络的正能量,及时运用新媒体提供的新手段,通过建立微博、微信、QQ群、公众平台等方式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学习及思想动态,及时直观地发布信息和交流心得,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开阔大学生的社会视野,解答他们的思想困惑。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正确培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我们应发现大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并多做总结,找出制约大学生发展的心理因素和外力因素,在实践教育中强化价值观的引导。这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
[ 参 考 文 献 ]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
[2] 袁霞,王爱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6).
[3] 于晓娟,刘鹏.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与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4(4).
[4] 周立新.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引导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5] 韩丽颖,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疑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6] 陈彦君,姜思义.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偏失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
[7] 任艳妮,秦燕.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8] 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模式研究[J].思想道德研究,2014(4).
[9] 吴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山东社会科学,2014(5).
[10] 方泽宏.高校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J].集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