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弹幕看群体传播时代传播主体的心理特征
2015-05-30肖玮颉
肖玮颉
摘 要:所谓弹幕,就是指视频播放器上方飘过的评论文字,由观看视频的观众边看边发评论而形成。弹幕传播现象是一个典型的群体传播案例。弹幕传播涉及到用户的自恋情结、消除孤独感欲望、打破传统规则的快感以及游戏的心理,由此可以进一步认识群体传播的特性,从传播主体的角度来认识与理解群体传播时代。
弹幕中充斥的大都是一些情绪的发泄、无聊的戏谑等,但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几乎都在于弹幕的形式层面[3]。这种对于形式的看重以及内容的忽略,恰好说明了弹幕用户的“游戏心理”。
4.碎片化阅读的心理特征
现如今,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注意力开始呈现“碎片化”趋势。碎片化的时间产生了碎片化的传播结构,这些碎片化媒介带给用户的,是与传统媒介不同的用户体验,即碎片化的选择、理解和记忆信息。弹幕“转瞬即逝”的特点,就是对“碎片化”时代最好的理解。用户对视频内容的专注,也是评论碎片化的必然要求。一条条在屏幕上方迅速飞过的言论,一段段密密麻麻、不断涌现的观影感想,与所播放的视频一起,构成了年轻人观看视频的乐趣。弹幕的“只言片语”迎合了碎片化传播社会的整体趋势。
四、群体传播时代传播主体的心理特征
由于弹幕传播是群体传播的一种典型现象,研究弹幕传播现象,有助于人们把握群体传播时代传播主体的心理特征。基于以上对弹幕现象传播主体心理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群体传播时代,传播主体有以下几个传播特征:
1.自恋主义是推动群体传播时代来临的基本心理基础
“自恋”最初来源于精神分析学,是由弗洛伊德的《论自恋》一书变得广为人知。简单地说,自恋指一种自我关注,人人都或多或少的带有这一倾向。在弹幕传播中,有些人带着“让我的言论在视频上流芳百世”“语不惊人死不休”“我来告诉大家视频内容的走势”这样的心理情结发布弹幕,表明了人们的自恋情结得到了满足;并且,有研究人员做过统计,“幸福生活、度假遗迹社交活动”是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最常发布的三大内容,这三项主流内容恰好论证了用户在“只言片语”中无法克制的自恋情结。由此,我认为,自恋主义是推动群体传播时代来临的基本心理基础。
2.消除孤独感是推动群体传播行为的主要动力
有研究表明,以全球化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社会的个体分化是一种“命运”,而不是一种“选择”[6]。移动互联网“小屏”时代,带来的是传统价值观的逐步瓦解,社会制度与结构出现变动,社会个体化程度不断加剧。各种不稳定的碎片化价值观在网络中弥散,很多人因此而难觅知音,内心往往十分孤寂[7]。
群体传播“只言片语”的传播方式,接近于学者萨茨对传播的理解:“当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相互交谈时,这个谈话通常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交谈的双方其实并没有对对方有什么期盼。在弹幕传播中,弹幕的粉丝建立起一套语言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复、变形从而形成某种圈子趣味,从而消除内心的孤寂感。由此,消除孤独感是推动“你一言我一语”群体传播时代的主要动力。
3.打破传统规则、凸显个性化是群体传播时代传播主体的主要特点
所谓个体化思维,其特征是强调否定性、去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性,不断突破既有,摧毁边界[7]。年轻人是打破传播规则、强调个性化的社会主体,打破传统规则、凸显个体个性也是群体传播来临的时代土壤。在群体传播的现象中,为了显示与众不同、突出自我和吸引注意,许多网民刻意去追求标新立异,体验打破规则、创造新制度、受到众人瞩目和模仿的快感。微博微信中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冰桶挑战”式信息的病毒传播,都可以说明群体传播时代的来临,是打破传播规则、凸显个性化年轻群体的现实要求。
五、小 结
弹幕是时下最受年轻人喜爱的交流方式之一,探究发布弹幕、观看弹幕的心理因素,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群体传播时代传播主体的心理特征。这无疑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当代年轻人的现状,也可以使人们更清晰的把握当下信息传播的机制,理解当前的媒介环境。
参考文献:
- 来自维基百科“弹幕视频网站”词条.
- 隋岩,曹飞.论群体传播时代的莅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 谢梅.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弹幕视频研究[J].新闻界,2014(2).
- 廖友国.网络流行语兴盛的心理动因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 张承宇.在大银幕上交流与游戏——观弹幕版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J].当代电影,2014(10).
- 齐格蒙特·鲍曼.范祥涛译.个体化社会[M].上海:三联书店,2002.
- 张军.网络时代个体分化与社会表象整合[J].天津社会科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