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教研室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5-05-30张晓东等
张晓东等
摘 要:教研室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本文根据调研民办高校教研室建设与管理的情况,从院系重视程度、制度和资金保障、教研室主任作用发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分析和讨论了民办高校教研室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立足当前民办高校的实际,克服好大喜功等不良心态,采取统一思想,加强制度保障;大胆启用和培养有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勇当重任;分类制定教师绩效考核方案;落实“教研”活动和专题培训;加强教研室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等有力措施,确保民办高校教研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研室建设;可持续发展;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
高校教研室是按学科或几门相近的课程组合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研究组织(简称教研室),是构成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基层单位,是教学、教研和管理等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其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教研风气、科研水平以至校园文明建设等[1],从而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民办高校在管理上由于自身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近十多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各民办高校分门别类建立了很多的教研室,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对教研室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急功近利,师资队伍不稳定等原因,当前民办高校教研室的管理与建设面临诸多问题,难以保障民办高校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甚至动摇了民办高校发展的根基。目前民办高校大多数定位于教学型或教学科研型,教研室是教学型大学最佳基层组织[2],在当前民办高校的发展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积极作用。能否把教研室建设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一、民办高校教研室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院系的重视不够,缺乏长期的资金支持和一贯的制度保障
民办高校创立之初,纷纷建立了教研室,给予了场地、人员和资金等支持。然而很多民办高校急功近利,对教研室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认识不足,不认为教研室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立足点,对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投入忽冷忽热,同时缺乏促进教研室建设与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符合民办高校教研室实际的评价体系。
2.教研室主任作用发挥不充分
教研室主任是教研室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制定者、倡导者也是执行者,是教研室的主心骨。然而民办高校在教研室主任作用的发挥上出现了很多问题:①有些民办高校约束太多,教研室自主权不足,主任工作难以开展。加上缺乏激励措施,导致主任工作积极性不高。②主任中心工作发生偏离。主任的中心工作应该是规划教研室建设与发展,指导中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落实师资培养计划,培养接班人。但由于民办高校往往存在超规模发展,繁杂的日常行政管理事务和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导致主任整天无心自己的中心工作,对教研室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沟通、思考和规划,矛盾重重。③缺乏合适的主任人选。公办院校的离退休老教授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研室主任的第一人选。然而部分离退休老教授并不善于教研室的管理工作,或是对当前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充分,分析不透彻,在教研室的管理上有失章法,甚至导致教研室分崩离析。选拔年青教师担任教研室负责人,往往经验不足,缺乏指导,加上工作方法欠缺,工作难以服众。④忽视教研室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合作工作环境的营建。教研室主任多以公办院校离退休老教授为主,由于公办院校以往的历史地位、工作环境、师资队伍的组成情况等原因,在教研室工作环境与氛围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没有民办高校那么突出。加上对民办高校教研室内部矛盾,工作环境不和谐的原因认识不够,根据走访调查,调查后发现教研室主任普遍忽视这个问题。
3.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合作意识不强
教研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合作意识强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但当前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并不稳定,主要原因有:①当前,党和国家虽然重视和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但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民办高校难享公办高校同等地位,年轻教师压力巨大,安全感不强[3]。②招聘人才缺乏指导。特别是民办高校创办初期,重学历,轻能力和品德的现象较突出。有时为了评估对教师学历的要求,忽视了专业是否对口和教研室的工作及长远发展的需要。③教师事业心不强。很多教师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工作,认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行,对教研室的其他工作不闻不问,诸事不参与。④教学任务重,行政事务繁杂,无心“教研”。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办学效益好的民办高校往往存在超规模发展的现象,尤其创办初期。教研室教师数量往往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教师的教学任务满负荷运行。而且教师多担负多重职责,日常行政事务繁杂,无心“教研”。即使举行教研活动,大多是形式主义,效果不明显。这样的局面往往持续多年,教师专业化发展难以实现。由于平时学习,交流时间严重缺乏,导致教研室沟通少,容易出现教研室人际关系紧张,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慢,工作成就感、自豪感不强的现象。⑤学术争议处置不当。民办高校往往聚集了多个公办院校的离退休老教授。他们的教育思想、学术观点、专业所长、为人处世的风格不尽相同,往往各自坚持原单位的做法,加上工作中对当前民办高校的实际了解不充分、不全面,分析不透彻,容易导致工作僵持,半途而废。年轻教师没梯队,相互指导性不强,学术信任度不高,学术讨论和争议难有定论。
二、促进民办高校教研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统一思想,制度保障教研室可持续发展
充分认识教研室的地位和作用:①建立院系领导联系教研室工作制度,倡导示范教研室的建设。②建立教研室人才招聘、教研活动开展、师资培养等制度,确保各项活动保质、有序进行。③绩效考核指标体现教师在教研室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提高教研室主任和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的待遇和地位。
2.以能力为导向,选拔中青年教师为教研室副主任(负责人),鼓励年轻教师勇当重任
在老教授缺乏,或是没有合适老教授担当教研室主任时,在充分尊重学校、院系和教研室意见的基础上,大胆起用有思想、有干劲的年轻教师担当教研室副主任,充当教研室负责人不惜为一项好举措。能力与品德并重选拔年轻教师勇当重任,这是对年轻教师最大的信任,也是激励年轻教师挖掘潜能,奋发图强,促进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迅速提高,造就新一代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3.充分认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两大群体的优势和不足,分开制定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方案
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多呈“哑铃” 型:年老的离退休老教授和刚招进来的年轻教师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两大群体,而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比较缺乏。离退休老教授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办高校的创办、发展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年老教师和年轻教师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年老教师经验丰富,热心教育事业,把他们从日常繁琐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多组建以老教授为主,中青年教师参与的各种业务指导委员会,专心指导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集中精力培养接班人,并把这项工作作为老教授年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采取有力的激励措施,鼓励年轻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形成扬长避短、争先恐后的局面。让他们在老教授的保驾护航下早日成为教书育人的中坚力量。在绩效考核和评优评先中,实行离退休老教授与中青年教师分开评价的制度充分发挥年老和年轻教师两大群体的优势和积极性。
4.重视“教研”活动,多举行专题培训,把师资培养落到实处
学校应该足额配置教研室教师,适度降低教学工作量,减少行政事务,保证教师“教研”时间。学校、院系和教研室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相对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教研室举行的教研活动,要求全员积极主动参与学术交流讨论和教学改革的实施。非师范出身的教师占很大比例,加上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多,民办高校应围绕教学、科研和管理多举行专题培训,并及时收集、整理和保存培训材料(包括纸质和电子视频等材料),实行资源共享,这对传承知识、沉淀观念和保障当前和以后的师资培训效果很有好处。这也在流动性大,中青年教师多的民办高校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根据中青年教师工作需要安排导师指导,制定成长的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脚踏实地地把师资培养落到实处。
5.条件成熟的教研室尽可能建立党支部
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但并没否认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民办高校建设与管理当中的积极作用。民办高校教研室中青年教师多,压力大,急需党组织的疏导。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党在民办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引导党组织在民办高校,尤其在基层单位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党员是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中的先锋和模范。他们不但业务精湛,而且能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思想觉悟高,善于做思想调解工作,鼓舞士气。把党支部建在教研室,有利于充分发挥身边模范和榜样的力量,有利于激发年轻教师的潜能。党支部书记可以兼教研室副主任,负责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师思想意识生活类事务,经常与中青年教师谈心,及时疏导教师的压力,调解教研室内部矛盾,融洽教研室内部关系。定期举行文娱活动,活跃教研室气氛,增进友谊,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党员教师与教研室主任分工合作,确保教研室和谐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型期,民办高校教研室在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种种新问题,面临新困境。我们只有立足当前民办高校的实际,深刻分析它的根源,克服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的心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才一定能实现民办高校教研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民乐.浅论高校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J].运城学院学报,2008(01).
[2]周巍蔚.重构教研室——教学型大学基层组织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12).
[3]宋宏福.民办高校年青教师成长需求及培养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2).
(作者单位:长沙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