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2015-05-30张晓云唐汉民
张晓云 唐汉民
【摘要】出版体制改革是增加我国出版实力的重要举措,十年来,出版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在回顾出版体制改革历程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了出版内容、体制机制、行政管理、资源配置、传播体系几个方面,对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做出梳理及说明,为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出版;体制改革;重点;方向
【作者单位】张晓云,广西大学学报编辑部;唐汉民,广西大学学报编辑部。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展至今已过去十余年。一方面,作为文化体制改革重点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其中出版体制改革发挥了突破口的作用;另一方面,2006年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出版事业单位按照中央有关部署,进一步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融资上市等后续改革发展问题上展开了有益尝试,取得了丰硕成果。当前,出版体制改革逐渐进入攻坚阶段。如何破除部门利益、人才制约、市场开拓、出版技术进步等条件的制约,继续推动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是摆在出版业者和相关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下文以出版体制改革的历程发展为线索,深入探讨当前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及其今后发展的方向。
一、出版体制改革的历程
1.局部试点探索阶段(2003—2005)
为探索实践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策略和思路,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北京召开。按照中央部署,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破冰”领域,出版体制改革先进行局部试点,为文化体制改革积累有益经验。率先确定了9个地区35个单位进行试点,在税收、资产、管理等方面,有关部门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革,形成指导意见,以供改革单位参考。2005年底,中央发表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2.全面试点发展阶段(2005—2008)
在前期试点实践的基础上,中央及时总结了经验,发表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也加紧制定有关改革方案,明确了分类改革的思路。在改革过程中,公益性出版单位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由国家进行资助和支持,实现其公益性的出版宗旨;经营性出版单位则有步骤地进行机构改制,变事业单位为企业甚至国有控股集团,逐步脱离原有单位直接管理,引入市场竞争,发挥其市场主体的作用。
3.加快推进阶段(2008—2011)
2009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改革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加快出版体制改革提供了后续动力和政策支持,中央各部门出版单位拉开改革大幕。截至2010年底,中央各部门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改制任务,标志着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已进入加快推进、全面深化的发展阶段。
二、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由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如何解决好出版单位同原有主管单位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置国有资产和改制后资本整合的问题,如何调整原有的出版导向、变计划导向为市场导向,这些问题都是出版体制改革的设计者及执行者需要认真考虑的。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出版体制改革主要围绕出版内容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行政管理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传播体系创新几个方面展开。
1.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原则的基础上创新出版内容
新闻出版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对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取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方针、路线,在社会中树立积极向上的文化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出版内容的信息来源、倾向以及立场都会对公众产生广泛深入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出版一直处于国家有关部门有效管理之下,尤其是对出版内容的有效管理,对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正常秩序、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出版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避免“右”的错误,同时也要避免“左”的错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原则。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正朝着相互吸收借鉴、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在当前国际合作竞争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发生变化,出版体制改革也应顺应发展趋势。出版机构应将发展目标定位于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定位于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定位于科技迅猛的发展上,在对外交流合作基础上促进自身实力的提升。
能否面向市场、创新出版内容、坚持健康舆论导向、接受市场检验是当前出版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在过去几年的出版体制改革中,出版单位在出版内容上求变、求新从而大获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
2.在坚持改革过程中突破部门利益,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改革过程中,出版社的原有资产评估重置、人员待遇、事业编制转变等方面都要面临较大的变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待遇以利润衡量等新的机制措施不同程度地受到原出版社所属单位的抵制,这无疑是出版体制改革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面对此种情形,一方面,必须深入推进出版体制改革的政策实施,从行政体系内部加大对相关单位的监督和管理,用强有力的手段对其与出版单位剥离进行制度约束,打破部门链条;另一方面,从机制上创新,给出版企业增加发展的后劲和动力。在整合行业资源的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强强联合,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出版行业集团,为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动力。这种行业重组对出版行业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使出版单位摆脱了对原上级单位的依赖,增强了其作为市场主体的发言权,更重要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定位促使企业将目光放在了同行竞争上。積极的竞争环境,对我国深化出版体制改革、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 创新行政管理,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出版体制改革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自身改革,政企、政事分开,剥离原有所属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对出版企业和主体进行正常市场监管。在监管方式上,要做到与时俱进,顺应发展;在管理内容上,要落实主管负责制、主办负责制和属地负责制。此外,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重要,出版体制改革需要监督管理部门对知识产权领域相关工作加强管理,对违法盗版出版物的打击既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也营造了健康有序的出版环境,如此才能更好地让各出版单位与国际出版界进行沟通和交流,扩大我国文化影响力。
4.培育出版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如果说政府主导的出版体制改革是来自外部的压力,那么培育市场主体就是来自内部不断发展的动力。出版企业的市场地位才是其自觉竞争、不断壮大的核心动力。这就需要真正将企业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全方位考虑,用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市场主体,使出版企业不仅具有形式上的企业主体资格,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其作为市场主体所需的竞争力,使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具备竞争优势,这就涉及资金资源的配置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资金自然会朝有竞争力的出版企业和集团流动。
资金的合理流动,不仅需要市场竞争的自发调节,更重要的是,改革顶层设计领域要重视对出版企业改制资金流动的保障。一方面,在改制过程中利用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资金重组,吸纳非国有资本流入,组建跨领域、跨部门的行业集团,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在保证国有控股的基础上,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鼓励有实力的出版集团上市融资,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相对安全的融资平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遇,同时促进企业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早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资源合理配置的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本的有效发挥。原有事业单位内部职工属于事业编制,稳定可靠,工作的优劣并不影响工资待遇。但这样的机制环境使得出版社缺乏人才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竞争中很难生存下去,必遭市场淘汰。出版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终身制,事业终身编制转变为企业员工身份。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出版企业必须在人才建设上下大功夫,使改革的“红利”惠及出版企业内部的每个个体,激发其创造性。这就需要出版企业创新微观运营环境,在体制改革的外部推力下,革新内部运行机制,创造有竞争性、充满活力的人才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人才”。
5.构建现代化传播体系,扩大文化影响
出版体制改革的重要落脚点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版业作为现代产业经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更决定了构建现代化传播体系的重要性。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兼顾对内和对外两个市场。对内,一方面要针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充分挖掘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消费市场,既利于普及文化知识,又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打造综合、立体的传播平台,充分结合互联网、移动终端与受众进行无缝对接。对外,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打造精品出版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国外发行合作渠道,宣传社会主义文化,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
[1]李敏. 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柯维. 新一轮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新思考[J]. 中国编辑,2009(3).
[3]周蔚华,闫伟华. 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层逻辑[J]. 国际新闻界,2010(7).
[4]冯志杰. 出版体制改革与出版人才资源配置方式转变[J]. 出版科学,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