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明末清初文人园林的风格及变迁

2015-05-30闫俊霞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风格工匠功能

闫俊霞

摘 要:文人的艺术追求、哲学理念、思想观念及对园林功能的需求都影响着园林的设计方法及其意境的表达。明清文人艺术形式美的走向推动了园林构成元素由写实性向象征性的转变。文人园林不仅仅追求现实的自然景观之美,而且更重要的是追求园林的水、山、石、建筑、植物等构成元素的象征之美或符号之美。

关键词:功能;文人园林;工匠;造园家;风格

明末清初的时代延续性,也影响了文人园林功能或用途的承续性。园林作为一种“工艺美术”作品,可居、可游的实用功能特征是文人园林“物质空间”的本质内核。然而,在实现园林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文人园林更加追求艺术意境对人的审美感染。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明末清初文人园林设计的功能便显出多样化的特征。

一、文人园林的“功能”特征

文人园林设计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⑴居住生活;⑵读书修养;⑶宴飨宾朋;⑷赡养父母;⑸追远怀古。

文人园林可供文人居住、生活是其基本功能,正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述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文徵明所作《王氏拙政园记》记载园主人在拙政园中居住生活的场景:“筑室种树,灌园鬻蔬,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者,二十年于此矣。” 读书、赋诗、作画是文人的“天性”和重要的活动,书斋、楼阁、亭台等建筑则是文人进行休养的重要空间,而园林的山水、植物,自然的四时、朝暮、阴雨等则组成了文人读书所需要的雅静环境。假山之巅、花木幽闭之处、流溪之旁、亭台之间,在春夏秋冬之季、阴晴月缺之时、霪雨鹅雪之刻,都幻化成文人览卷、哲思、抚琴、吟诗等艺术修养活动的优美时空。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之一,不论是明代的理学还是心学都没有脱离这一基础。因此,很多文人园林的建造都会考虑赡养和愉悦文人父母的需要。例如歙县明末清初的檀干园就是许氏为孝敬父母而仿照西湖所建造的私家园林;上海明代秋霞圃的三曲桥又称“福寿桥”,“桥面二侧刻有圆寿字,两端刻有蝙蝠,以示吉祥”,也体现了这样的寓意;明代豫园的“豫”具有安泰、平安的意义,豫园即为“愉悦双亲、敬养父母的园林,带有某种‘孝的意味”。

二、明末清初文人园林的造园思想

中国文人思想主要来源于儒家和道家。文人躲避官场和世俗的态度与道家思想在本质上有相同之处,所以造园艺术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从根本上影响了文人的审美观。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同构”、“天人感应”,认为“自然的”就是美的,强调自然与人的“比德”观,用自然来塑造人性;道家主张“天人合一”,人只有在自然中才会忘记悲欢、得失,享受逍遥的生活。中国文人造园家在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园林审美标准。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可以解释为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明清文人在造园过程中,力求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其造园精神,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营造园林环境。计成在《园冶》中把造园的最高标准定义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人工与自然协调,以造园家的创作手法进行空间营造,以期达到犹如自然天成的效果。园林营造的过程不仅是对自然之形的模拟,更是力求达到与自然之意的共鸣。

三、明末清初文人园林的营造者

明末清初文人园林的营造需要园主人的资金支持、造园家的设计创意与规划,需要工匠群体的实际操作,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文人园林的建造成为了可能。明末清初文人园林设计语言成熟的标志是造园理论的形成和完善,恰恰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造园理论著述,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的《闲情偶寄》,以及大量的游园笔记,它们构成了文人园林艺术设计语言与设计审美的体系。

园主人的第一个来源是士族官僚。这些表现隐逸情怀的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便是早期的“文人园林”。另外一类园主人是那些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文人墨客,在自己的一方水土内进行文学创作,叠山理水,营造“第二自然”的园林,也成了园主人。还有一些地主富商,为了附庸风雅,也不免请一些精于园林意境的文人参与自己营造园林,来提升品味,迎合时代潮流,在市井园林的基础之上增添一些文人气息,也就演变为了早期的园主人,此类则以扬州居多。无锡的寄畅园是明末清初至今保留的较完整的文人园林。

园林的兴盛,必然有一批杰出的造园家。造园家来源于两种势力的结合。一种是爱好舞文弄墨的精于园林意境营造的文人画士。明中后期,元代那种自由的写意画风占据画坛主要地位,此时有一部分的文人及士大夫通过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以规划设计园林,直接参与到造园活动中,这些文人通过自己对大自然景观的理解以及审美品位,将隐逸江湖,怡情山水的情致融合到园林艺术之中。另一种则是精于叠山理水造园技巧的工匠,一些杰出的工匠精通造园技法,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文人一起完成造园活动由理念到现实的施工。这两种造园家使造园技术与造园理念充分结合造就了这一时期文人园林的兴盛。

工匠可以分为匠师和一般工匠两种。匠师常常和文人造园家联系密切,并且自身有着一定的文化修养,他们熟知那些叠山理水的技巧,又懂得文人所追求的意蕴,所以这么一批介于文人造园家与普通工匠之间的匠师便出现了,指导具体的造园活动。另一种是一般的工匠,他们有精湛的造园技术,但是在园林规划设计上却需要依靠造园家的指导进行。在造园家设计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匠师的指导,这些普通工匠才最终完成园林工程的施工。

在造园过程之中,园主人与工匠之间在造园意境和创造性的需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二者之间在园林设计语言、意境追求以及实际操作上存在着“守与创”的分歧。我们可以运用符号的传达与理解的关系图式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发送者 → 编码 → 符号 → 接受者 → 译码 → 理解。

发送者要想传达自己的某种意图或目的,就需要进行编码从而形成代表自己意图的符号。当符号传递给接受者时,接受者就要根据相应的译码法则对符号进行解读,从而形成对发送者意图的理解。这个活动的过程是以“符号”为中心,从意图形成符号到符号转化成理解,需要一套为发送者和接受者所共同使用的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规则。也只有这样的规则才能够保证意图传达和理解的准确性。

在上述园主人与工匠之间在造园意境上的冲突,实质上是二者在园林设计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方面都有各自的一套规则,因此,导致了两者之间在传达园林意境和理解园林意境上的分歧。因此,为了消除这种分歧,就必须形成统一的园林设计语言符号。园林设计语言符号的编码与译码规则及能指与所指则是通过园林的造园理论著作在园林主人和工匠之间构建起传达与理解的桥梁——园林设计语言符号。

因此,为了消除上述矛盾,明代计成亲自指挥并参与工匠的造园实践活动,从而使园林的意境更加符合园主人的要求。计成成为了园林设计语言符号的编译者和传达者,并借助于工匠之手建造成符合园主人需求的园林。而《园冶》的出版则标志着园林设计语言的普及化,从而使得设计语言符号成为了约定俗成的、公认的事物。

四、文人园林艺术风格的转向

“士流园林便更多地以追求雅逸和书卷气来满足园主人企图摆脱礼教束缚,获致返璞归真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他们不满现状、不合流俗的情思——隐逸思想。”随着文人园林艺术的不断发展,其艺术风格也由建筑山水园林转向写意山水园林,正是这样的“风格转向”也造就了新的文人园林的设计语言。然而,又要特别说明的是,园林艺术设计语言与艺术风格之间密切相联,二者相互推动。

中国园林总体的艺术风格经历了秦汉仙境山水园林、隋唐自然山水园林、宋元建筑山水园林、明清写意山水园林四个发展阶段。由宋元建筑山水园林向明清写意山水园林艺术风格的转向恰恰发生在明末清初这一阶段。

山水园林由写实向写意的艺术风格转向的原因有很多方面。诸如社会思潮、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哲学理念及艺术审美追求、艺术创作技法的发展、变化等等都是影响明末清初文人园林艺术风格转向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在这诸多的原因之中,文人审美追求的转变是推动园林艺术设计风格转向的重要推动因素。在前面的行文论述中,笔者已经论及了文人的山水画创作在明末清初时期由注重自然、客观向注重主体意识与主观内心发展过程对此阶段文人园林造园艺术效果的影响。得出:文人在艺术创作上的主观化倾向影响了园林艺术的审美追求。在此基础上,又会影响到园林的设计,进而推动了新的文人园林设计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时期艺术风格转向的根源在宋代已经初露端倪。如郭熙在山水画的创作上提出了深远、平远、高远的“三远”构图理论,这一理论在元代以后成为了一种固定的、僵硬的模式,从而导致了文人在山水画创作方面走向了两个极端:“一端是极端纯粹的笔墨形式,另一端是极度匮乏的图式资源”。绘画艺术的两种极端给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新发展带来了重重障碍,使得文人通过山水画来表现主体情感的方式受到束缚。因此,在明末清初时期,文人绘画风格出现了复古、尚古的潮流,其中以明代的董其昌为代表。董其昌其绘画“十分注重师法传统,题材变化较少,笔墨造诣很高。”较少的题材变化与笔墨形式的创新形成对照,也在说明文人画也在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

对照于文人山水画艺术的发展,文人园林艺术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发展困境。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并总结此时期文人园林艺术总体的风格特征会发现,在园林意境及主旨表现上,几乎所有的文人园林都体现出相类似的审美风格追求。这种现象说明,中国古典文人园林发展至此,其功能需求、造园手法、艺术风格与意境追求等都已趋于成熟和完备,需要等待时机在总体上实现园林艺术的创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陈从周主编.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6.

[2]张国栋.园冶新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4.

[3][明]文震亨,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

[4]张淑娴.明清文人园林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35.

[5]孔令伟.中国美术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96.

猜你喜欢

风格工匠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工匠赞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