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乡愁

2015-05-30晓光

大学生 2015年8期
关键词:费孝通社会学文学作品

晓光

一位博士春节返乡写的见闻网络热传,

又有不少跟进的类似帖子,

大部分的调子相同,

延续鲁迅先生的《闰土》那样感慨故乡的沦丧。

《闰土》对人们的影响太大,那里面浓浓的乡愁浸入我们的骨髓,当然它延续的是几千年中国文学作品的乡愁基因。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学发达,到了近代,引进西方的学术后,各门学科开始建立。对故乡,不仅有鲁迅的《闰土》这样继承乡愁基因的文学作品,也开始有一些社会学的调研作品。虽不如文学作品那么为人所熟知,但我觉得意义很大,它是文化学术视野的巨大开阔。这其中,很多人都知道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著作,这是纯学术,是典型的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我更强烈推荐毛泽东的一系列调研著作,如果毛泽东不当领袖,他当一个伟大的学者也是一点问题没有。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还有许多乡村调查,如《寻乌报告》《长岗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等。

毛泽东和费孝通调查的地方也可说是他们的家乡、故乡,虽然不是出生的那个村子、那个乡、那个县,但也都是临近的县乡,有着基本一样的社会结构和风土人情。

他们对故乡不再是文学上的感发,而是社会学、政治学意义上的调研,他们的调研非常细致全面,进而思考得深入,从而得出了他们成名立业的理论成果,费孝通成了社会学大家成了费老,毛泽东成了毛主席。

毛泽东的调研之细让人叹为观止,仅举一例:他详细列出了一个县城商店里所卖的131种“洋货”,每一个商品名都写了出来,以此来看出外国商品对乡村的冲击到底到了什么程度。他对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劳苦人民被压迫到了什么程度也一眼看透,他写了这样一件事:一家人欠了高利贷,后来还是穷,过不下去,只得卖了孩子。放高利贷的听说后,马上赶去要钱。毛泽东写到:他知道如果这时候不去要钱,以后就永远没有机会了。毛泽东绝不是一个留学回来背了一麻袋教条的某一个主义者。看到这里,他对中国当时社会的了解没有人会怀疑。不革命行吗?他后来的这句话显示的革命坚定性不是空穴来风。

人们一般不称毛泽东是社会学家,但看看他的这些社会调查,可一点不比社会学家差。我刊曾发表过一位美国某大学的社会学博士的文章,他提到,看到毛泽东的这些调查,他被震撼了,以后的调查他借用了很多其中的方法。

费孝通的乡村调查同样深入细致,但他更多侧重社会文化伦理方面,即使是调查了丰富的经济现象,他也并没有导向政治和革命。他也看到了外国商品对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和传统手工业的冲击,但他看到故乡所在的江浙沿海的人们,也开始尝试着应对和反击,他“蹲点”的“合作社”就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形态,虽然最后并没有成功,但说明这些地区的商品经济和工商业并没有束手就擒,人民还在探索突围之路。沧海桑田几十年后,改革开放初期,费老又回到苏南调研,提出了“苏南模式”,认为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民走向富裕的道路。这里面明显有几十年理论探索的前后呼应,可见探索富国富民一直是深藏在费老心中的学术主线。

最能体现费老理论洞见的应该是他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长老统治”“稳定的三角”等概念,学界评价这是中国社会学的理论高峰,至今仍让人回味很深。费老是个天才,很多人也都做了辛苦的调研和资料搜集,但从材料到理论的跳跃,只有天才能完成。我们至今仍为费老这天才的理论飞跃所叹服。

故乡是我们情感的源泉,她是文学作品抒情的对象,同时她也应是我们观察世界的起点。遗憾的是,如他们两位这样从“故乡”的土壤中长出的巨人,多少年来,仍不见踪影。我们的学科越来越丰富,调研也可谓踏遍了国土的角角落落,但异乡的水土还是不养人呀,我们没见到什么能与前人比肩的作品。

让我们回到故乡,把根系扎进她的土壤,扎得深深地,汲取她的力量,从而长得高高大大。当我们假期回去,我们不仅要为她歌唱或叹息;不仅要写篇《回乡记》,我们也要理解她,拿手术刀“解剖”她,用我们所学的专业分析她,为她写出理论新篇,也许你因此能引领故乡甚至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费孝通社会学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