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的审美意趣,传统神韵的继承
2015-05-30何伟
摘 要:传统的重彩画,在几千年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适应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传承时代的优良品质,它辉煌过,繁荣过,甚至达到了极致,但是,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它的绘画风格仍然保持着古老的风貌。它的表现也主要是用墨勾线、以透明色渲染等技法形式,这程式化的技法套路大多趋于概念化和固定的模式。长久不变的格局,使得审美种类单一、单调、雷同化,早已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所以超越传统、寻求突破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审美意趣;重彩画;技法形式;超越传统
一、多元文化带来的新形态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来的文化像洪水一样,滚滚而来。西方的创造思维和灵活多样的创新理念,西方的传统绘画、现代绘画,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我们的思想观念、艺术形式、绘画语言等方面也必然要受到冲击,甚至是“侵蚀”。在全球化语境的今日,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和知识,促使各种文化的互相浸润和借鉴,无疑会对发展重彩画带来新的创作思路和发展契机。于是,许多画家纷纷走出国门,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和技艺,试图探索和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绘画之路。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使画家的眼界宽了,创作的思路新了,创新的热情高涨了,因此,超越定势、寻求突破已经是现代画家共同的追求目标。现如今,在画家们的不断努力探索中,现代重彩画已经在传统的基础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和现代形态。从传承的“随类赋彩”,到色域的宽泛、色彩微妙的变化等方面的大胆追求;从单一的表现程式到各种技法的尝试,以及对新工艺、新材料的实验等等,无论是对技法的探索,还是观念的创新,都无一例外地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因此,应运而生的现代工笔重彩画、丙稀画、岩彩画、综合绘画等新型重彩画,处处都展现了现代重彩画的新面貌,展现了现代重彩画的创新形态。当今的重彩画,题材与形式的大大拓展,观念与手法的不断更新,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应用领域日益宽泛;在造型上,变形、夸张、抽象、追求个性,已经司空见惯,不再稀奇。在构成意识方面,打散、重构、融合、错位、打破二维空间,已经被观者所接受。凭主观臆造、突出个性、注重形式、趋向装饰性等等,也成为普遍的现象。这林林总总的变化和新形式,在历届全国工笔画展中就可窥一斑。同时,当代重彩画的审美取向也得到了改变,印证了多元文化带来的多维形态和宽泛的表现形式。中国重彩画已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平庸走向了繁荣。
二、适时的审美意识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程式和审美规范中,主观意识是重于客观认识的,并且注重主观心象的表达。中国艺术的审美观,积淀了几千年艺术文化的精华,从天人合一的意识,到气韵、笔墨、形、神等一系列的超视觉的审美观,都突显着中国独特的美学体系,彰显着中国文化的神韵。而传统重彩画却以最精湛的形式显现了这种审美观:从天人观照的视觉对形神的判断,常常引用的“似与不似”的标准,到造型不受透视、光线、结构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再到虚构的、惟妙惟肖的线条概括客观实体的神韵等等,都透露出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程式的独特技艺和审美规范的特色。而在现代重彩画中,越来越多的画家追求艺术个性、追求画面的丰富性,同时也在追求打破各画种的界限,追求各画种之间的相互交融和渗透;甚至打破中西画种的分界。画家的审美意识也没有了固定的模式和束缚,表现了现代人自由、开放、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诸如:工笔与写意的相互补充,精致与粗放的相互交叉;肌理与秀润之间的相互对比,粗与细的反衬;材料之间的交叉应用等等,都反映了现代画家的灵活多变的创造思维,也体现了现代重彩画的多元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画家在新形势中的精神面貌,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造型上,把西方的写实造型与中国的主观臆造相结合,把西方的写实性和中国的神似、神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不片面地强调写实,也不片面地强调主观认识,将西方的理性主义与东方的神韵精神合二为一,形成了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多维的重彩画造型语言、构图、色彩变化等一系列的现代审美趣味。由此,把我们的审美意识提升到了多元的、有中国精神的、现代的审美理念。这充分突出了时代的特征,彰显了时代的审美观。由此可见,现代重彩画的审美意识在传统的基础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已经完成了由中国传统的主观意识重于客观认识、注重主观心象的表达,到多元文化的融合、借鉴和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多维的审美理念的转变。
三、传统神韵的继承与弘扬
现代重彩画和传统的重彩画已经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走在了边缘,甚至有人说这也意味着对传统的背叛。然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创新。“不同时期美术风格、样式和技法的差异,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沟通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关系。”何况传统重彩画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特色,并没有因创新而被取代,也没有被外来的文化所消融。相反,传统工笔重彩画独特的秀润、含蓄和真实美,在现代重彩画中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和精彩。“美术作品中的美不仅是时代的体现,而且也能参与到时代精神的建构过程之中去,最终成为时代自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代的重彩画中,虽然在技法和形式上有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和发展,有了空前的繁荣和昌盛。但是,从目前的重彩画现状上分析,诸如各画种之间界限的打破,表现技法的多变和丰富等等,都侧重于表现形式上的改进和创造,而它们的文化底蕴仍然源于中国传统绘画。仔细观察,中国传统的绘画精髓都无一例外地贯穿于其中,都统一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程式和审美规范中。总之,无论形式怎样的新颖,造型怎样变化,色彩怎样丰富,借物抒情、寄托理想、净化灵魂,在现代重彩画中仍然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其思想性、艺术性都没有脱离中国文化的渊源。而抒发胸臆、寄情寓意;或以真善美启迪人的心灵,或以情感的力量来感召人的精神价值,仍然是中国人的艺术精神,仍然浸润着中国人的审美理念。这种追求精神内涵、升华人格的文化内蕴,仍然是当代重彩画的主流意识,焕发着灿烂的时代光彩。
四、色彩表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功用
长期以来,“笔墨”是评价中国画传统作品的标准之一,而色彩表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功用则逐渐弱化乃至被排斥,使得中国画画质匮乏、技法单一,影响着中国画技法的多元发展,也无力应对新时代人们对于美地追求和需要。重彩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的技法表现,其色彩便成了中国画创新的一个突破口。它充分利用现代色彩材质运用发面的特长,把西方抽象及构成美感引入绘画中来,以特有的造型色彩肌理交织成视觉美感,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力。通过对现代重彩色彩的研究,可以恢复色彩特有的表现力,使得人们的色彩观念不再停留在原始阶段,弥补对色彩语言表现研究的空缺。故,有史以来,色彩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运用最为普遍。色彩是一种全世界的视觉通用语言,它通过视觉传达信息,而现代的人类则以色彩表达更为广泛和更深层的含义。相对客观物象的物理光色,重彩画的色彩更注重表达心象之色,主观化的色彩传达出作品的个性特征。同时高品质的色相、色质及其组合所形成的“色味”也就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使重彩画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重彩画的这种新色彩体系的构建,打破了原来那种凝固的程式框架和单一的模式,开辟了当代中国画有关创作理念、形式美感等方面的新思维、新空间。由此可见,传统是一个过程,但不应被凝固,现代绘画是多元化的,其中色彩更应是这样。国画线条的独特之美,源于国画的独特工具——毛笔和墨,正是这种笔和墨把画家的思想情感,追求理念转化为神奇的线条表达出来,使线条的表现更富有魅力。国画用笔似乎是形式问题,其实还不只是形式问题,而是人的心理节奏,是由线传导出的那种力度和气质。言其为形式问题,是指用笔讲究中锋、侧锋、逆锋,圆笔、方笔以及线在画面中出现的多少等。国画的点画不是一个单纯的笔迹,而是一种心迹,是一个力量运动的结果,它带有笔线运动的全部信息,是一条有着充沛生命情意的线的全息缩影。因人性不同,笔之用也不同,因笔之用不同,笔趣自然不同。笔趣来自笔性。不同画家的气质、禀赋、修养、情思等不同,所以心性不同,如急躁、沉稳、刚狠、温和、灵透、敦厚等等,都会一一在画上反映出来,具体体现在不同的笔趣上。笔趣是中国画的一大审美内容。我们好恶一幅画或一位画家,除了其题材、内容、意境外,其艺术风格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而其画格的最直接体现即是笔趣线性。应该说明,笔趣是一个画家的整体的、本质的风味,而笔迹则较具体。笔线是特殊韵味和美感的渊薮。笔迹之所以具有鉴定学上的法律效应,是因为它代表每个生命个体的个人气质。虽然笔迹趣味可以模仿学习,但是,从根本上说,它是从属于每一个个人的,具有本质上的不可重复性。甚至,中国画家自己也不能完全重复自己的笔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不仅能表现客观对象的外轮廓、结构等形象要素,而更为注重这些要素的组织过程、生长过程。线是笔在纸面上综合了力度、速度、向度运动而产生的。我们并不孤立地看待画面上的形象,而是通过线的痕迹来体味毛笔在运动过程中的向度、力度与速度。这种暗示了向度、力度与速度的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得中国传统绘画有了完全区别于西方艺术的特质。
五、结语
彰显时代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思想。我们不仅要把传统的精髓继承下去,还要把我们的优良文化传播到国外去,让中国的重彩画在全球焕发出灿烂的光芒。所以,现代重彩画既传承了传统的精髓,又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得到了很大地发展。继承与发展并存,传统与现代交融,形成了具有时代感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重彩画。可以说,现在已经形成现代重彩画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宏键,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何伟,雅得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研究方向:艺术品收藏、鉴赏及市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