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校德育课教学生活化探析

2015-05-30钱慧群

职业·中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技校德育

钱慧群

摘 要:探索技校德育课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把德育课堂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转变教学观念、创设生活情境、实施探究教学、开发课程资源和建立生活化的课程评价五个方面对技校德育课教学生活化进行论述。

关键词:技校 德育 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人们从中可知,教育要联系生活,从生活出发,为生活服务。通过教育获取的知识和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德育课是技工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任务。因此,技工学校的德育课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要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教学生活化的含义

所谓教学生活化是指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从而获得对生活有益的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使他们的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技校德育课教学生活化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谈德育,把生活问题德育化,德育问题生活化,在德育课的教学中体现“德育源自生活,为生活服务”的理念,从而帮助学生利用德育课中的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技校德育课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确立课堂生活化

(1)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想到的问题,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引导学生自己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的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要成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特别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从而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2)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即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德育课是以育人为本的,重在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因此,要将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生活中潜在的德育内容,保证道德理论和规范来源并服务于生活,而不是空洞的、枯燥的理论。比如:在分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课题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公德主要内容时,讲到了保护环境的话题。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又难以真正的接受并付诸行动。笔者列举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某市某乡镇的节能灯厂的污染事件,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笔者请班内来自该乡镇的学生来说一说节能灯厂的污染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不利,再加以一一点评。最后,结合我市开展的“五水共治”工程,告诉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是社会公德的一项要求。

(3)教学生活化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德育课的教学目的旨在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实现学生自觉的道德认知与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纯学科化的德育教育和生硬的说教,而应采用淡化了教育痕迹的无意识教育。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尝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与体验,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比如: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公德主要内容时,涉及助人为乐的话题。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助人为乐是一种“危险”行为,容易惹上麻烦。笔者就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就“老人摔倒在地该不该扶”的问题进行了一场小辩论,双方各抒己见,阐发自己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进行理性思考,并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意见——老人摔倒在地要扶。这时,笔者顺势提出问题:那该怎么扶?怎么帮?学生又进行了讨论,老师加以点评总结。通过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教学方法,把枯燥的道德说教变成了自觉的道德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德育课应是在一种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否则,德育课的教学会变得枯燥无趣,毫无吸引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实际生活,应把学生的生活融入到课堂之中或者模拟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在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这一课题的时候,笔者就引入了《“小悦悦”被撞, 路人视而不见》的例子,问学生: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救还是不救?要救,怎么救?引发学生思考,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正确共识。再比如,在分析大学生“回炉”学技术的现象时,问学生:“你认为‘回炉学技术值吗?假如你遇见就业难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3.实施探究式教学,进行生活体验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参与问题探究过程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信息搜索与分析,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生活的体验。虽然技校学生的认知、理解、分析能力不强,但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还是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 “价值规律”时,笔者挑选了“3+2”班级进行了尝试,让学生对该市竹笋的价格进行市场调查。学生通过调查发现:竹笋的价格天天都不一样,上下有波动。学生们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竹笋的价格变化受到产量、季节、需求的影响,当气温上升、产量增加时,价格就下跌;当气温低、产量少时,价格就上涨,从而明白商品价格会因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而波动,明白了价值规律是怎么回事,并指导学生利用这一规律去解释该市山核桃的市场行情。探究式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说、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既可以在课堂完成,又可以延伸到课堂外,把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与课外的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堂生活化

《技工院校德育课课程标准》指出:“德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应调动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方面力量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因此,德育课教学要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并以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为指导,引导学生乐于学习,提升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利用时事资料丰富学生的视野。在德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时事新闻材料,引导学生用德育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评论,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德育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在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时,笔者列举了新闻材料《男子2年内243次报假警多因酒后无聊 》,依据材料设置问题1:汪某报假警的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为什么?问题2:汪某报假警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为什么?问题3:警察可以依据哪部法律对汪某进行处罚?引导学生懂得报假警不是儿戏,知道如何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不能任性,要遵纪守法。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潜在内容。纯粹的德育理论犹如无本之木,不可能转化为人的道德品质。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删减或补充。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教材与学生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有机地结合起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规划职业生涯》的内容时,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列举了笔者学校的优秀学生事例,让学生知道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懂得技校生也能成才。

5.建立生活化的课程评价

德育课强调的是学生知、情、意、倍、行的有机统一,用理论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品德是一种欲扬实抑的矛盾选择。教师要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考查德育课目标的达成情况,这是德育课的本质要求。因此,教师要将课堂生活以外的实际问题建构成课程评价的基础,倡导评价内容由单纯的知识评价转向知行并重、过程结果并重的全面评价;由呆板、量化的评价转向开放、质性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不再是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应是生活化的课程评价。即教师可以以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表现为依据进行评价,试题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热点或生活题材为问题情境,运用灵活巧妙的设问,提倡多元而不唯一的答案。

总之,在教学中,把德育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构建技校德育课生活化课堂,是进行德育课教学的大胆尝试,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对于提升学生德育素养和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董晨.生活化理念下技工学校德育有效途径初探[J]. 职业,2014(8).

[2]关晶.刍议中职学校德育之课程性和生活化的有机统一[J].职业,2014(30).

[3]闫怀青.浅谈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改革[J].职业, 2008(35).

(作者单位:临安市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教学生活化技校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与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分析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浅议技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