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5-05-30孙栋栋

东方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孔子思想

孙栋栋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冲破了商周以来学在官府的格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书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学生观、教师观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涉及到了教育理论的方方面面,仔细分析和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学改革、中小学教学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十分丰富。一是孔子的学生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孔子教育最动人而显著的特点。爱,对学生无私的爱,构成了孔子的学生观的基础,孔子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自己想要站起来,就要想到别人的利益,使别人也站起来;自己想要事事通达,就要想到别人的处境,使别人也事事通达。这是一种宽容,这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尊重和对每一个生命的热爱,因为这种爱,在不知不觉中教育事业已成为孔子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用心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孔子爱的充分体现。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着想,为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是孔子学生观的核心。二是孔子的教师观。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教师修养的意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曾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孔子把“仁者爱人”的思想贯穿到了他整个教学生涯的始终,他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与学生共同生活,以此来接近学生、接触学生并关心照顾学生。他曾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种对学生如同亲生儿子一样的教育,使孔子的教学思想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基础之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时“身教”往往很重要。老师应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激励、感染学生。孔子有一句至理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强调了以身作则、正人正己的“身教”的重要意义。

孔子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教学原则和方法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看法,形成了系统的教学理论体系,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有着十分现实的借鉴意义。

1.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主要解决了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其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则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踐中,意识到了学生多方面的差异,其包括智力差异、性格差异等。孔子在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智力差异和性格差异的基础上,采取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的因材施教造就了一大批学有专长、能力各异的人才,可见,孔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2.启发诱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学生学习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并使之成为一种日趋完善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奠基人当之无愧应该是孔子。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其教育方法的本质特征是启发式的教育,孔子已经认识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他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到疑惑,引起思考,又不得而解的焦虑,矛盾的心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对某一问题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但不全面,想说又不知如何表达清楚的又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在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下,孔子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正是目前我们语文教学所倡导的。

3.学思并重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学思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好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惑不解,无所收获;只知道思考而不学习也是不行的,脱离现实的空想会带来危害。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思考的过程使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是认识的升华,所以学和思不可偏颇。“学思并重” 解决了学与思、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

孔子 “学思行并重” 的教学原则已经解决了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这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能主观地认为孔子已距我们两千多年,就觉得它已经过时;我们需要的是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完善和发展它,而不是抛弃它。

这些教学方法和措施充分体现了孔子以学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孔子正是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博士所说:“孔夫子深深体认到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远比老师的教学更重要,所以他对学生的指点与启发也有很深入的看法。”

孔子的教学思想以其独特性,在其后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中,被历代的教育者所继承和发扬。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最可贵的是始终都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注意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和能力,并把学与用辩证地统一起来。

时代发展到今天,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中国教育仍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如教育应注重立德树人,教学中应当以学生而不是教师为本,注重学生兴趣和个体差异,顺应而不是遏制学生的天性,激发和唤醒学生的潜能,注重均衡发展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全方面的素质等等。当然孔子的教学思想中存在着某些糟粕,如歧视劳动、夸大礼教的作用等等,但这并不防碍我们大胆、批判地继承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为我国今天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借鉴和帮助。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孔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孔子的一生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