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宜从绚烂始

2015-05-30王佳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庐陵文质用语

王佳明

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这大概是叔父传授给侄儿作文的肺腑之言。这话用于中学生作文指导,特别实用。因为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写出成熟而老练的文章,应从绚烂用语练习起,慢慢使文章平中出奇。由此,我们也认为中学生在作文练习时宜用一些绚烂语言。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是提高这三种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最有效办法,也是这三种能力的最终体现。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的作文如果用语较为丰富、辞藻较华美、色彩较绚烂,他的语文水平相对就比较高,反之亦然。总的说来,中学阶段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和词汇,但相当多的成语、形容词没有得到使用,或不会使用,书面语言相对贫乏。他们虽然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但还不具备可观的写作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使用是最有效的学习,因此,应鼓励中学生作文时调动字词的千军万马来表达思想感情。即使在用词上华丽一些、绚烂一些、丰富一些,应视为积极学习的过程,是占有、选择、吸收的过程,而不宜厚非。唯其如此,才能使中学生在阅读中从重情节到重视语言表达,从单纯的学词语到学用一致。从首先掌握丰富的语言矿藏,达到日后把一个字、一个词语安顿妥帖的高境界。下面且看一位高一学生的文章《品庐陵》中的片段:

庐陵的好山、好水,能品出秋之韵,世之理。任风雨婆娑,任云烟流动,岁月的痕迹正爬满眼角眉梢。不做刻意的决绝,也没有伪装的迎合。心,只需存一缕古风,将酷暑穷冬调和至春和景明。纵使波涛万丈平地又起,也可悉数放逐,而不改色,波澜不兴。

赏一趟庐陵,品一回人生。我把阴霾抛下,带着回忆和秋水般的心回家。不再害怕路上的风雨,只是一蓑一笠,笑看世间浮华。

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学生的用语是很清丽流畅的,由于这种用语也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这还有一位同学在《雨之恋》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就是这样,踮着脚步,随着一阵清新的风,无声的来到你的身边,细如牛毛,若有若无,直惹的你心痒痒。夜晚,我独撑一把素伞,漫步在细雨笼罩下的公园。远处的灯光没有了往日的绚丽灿烂,而是多了一层温暖朦胧的晕黄。我收起了伞。春雨温柔的抚摸着我的脸颊,每一缕发丝上都有她晶莹的唇印。我突然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雨夜,深巷,油纸伞。又怎能不令人诗意大发呢?

这样绚烂多情的文字,怎能不让老师喜欢和佩服呢?如果学生一直这样锻炼下去,我们根本无须怀疑他会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就中学生年龄特征而言,七周岁入小学,十几岁入中学,其时看社会如雾里看花,美丽朦胧,绚丽多彩。顺着其多梦、爱幻想的特征鼓励学生用丰富多彩的词语表达其内心世界,这种因势利导对学生的思维开拓和创新有莫大的帮助,无疑是明智之举。另外他们学习任务繁重,疲于应付,写不出来也得硬写,总希望顺心顺茬,急就成篇。倘若要他们耐住性子咬文嚼字,平中见奇,苦后见甜,势必造成多数学生作文时的心理障碍,甚至厌恨作文。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写作和语文学习的。

然而,在当今中学语文教坛上,有的教育者往往忽视这点,不顾学生年龄特征,过分强调文章朴实为美的思想,企图从平淡中达到绚烂之极,篇篇有警策之语,这是极不妥当的。在这种平淡朴实思想的引导下,多数学生语言平淡乏味,缺少生机,几乎是一些常用字的组合、拼凑。能用的形容词得不到启发鼓励就想不到用,以致于不会用。而老成的平淡又不会用,即便用也不到位。剩下的只是颠三倒四的几句平常话,单调寒碜。以至我们常感觉学生的作文是记流水帐。中学毕业后,学生的语言往往贫乏到捉襟见肘的地步。这毫无疑问应是作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失误,而这就是因为用老熟的平淡束缚了不少的中学生。

其实,作文的“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应建立在少小时的“气象峥嵘,彩色绚烂”之上的,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欲速则是不达的。孔子就鼓励学生写色彩绚烂的文章。一次,学生子贡问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讲了文质不分的道理,说只要质不要文,他不懂得美丽语言对文章思想的增色作用,要知道去掉毛的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有何区别呢?因而可见绚丽的文辞其实是思想的光辉的体现。我们有充分理由引导、帮助中学生在运用语言上追求它的多姿多彩,进而达到平淡之极,以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作者单位:江西遂川中学。

猜你喜欢

庐陵文质用语
美丽庐陵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庐陵某者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堆花杯”庐陵诗词学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赞庐陵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赋迹赋心说”探源
文质相合 淡泊自守——張世刚书品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