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评点方法的指导

2015-05-30严晓燕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8期

严晓燕

评点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受到很多学者的推崇。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评点学习方法是传统学习经验中留下来的有用的方法之一。从2012年开始,笔者学校开展评点式语文阅读教学的课题研究,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对评点阅读和教学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笔者认为,要想成功开展评点式阅读教学,首先应教给学生评点阅读的方法。最宝贵的学习是方法的学习,经过反复研究,笔者将评点阅读的方法要点整理如:

评点的方式比较多样,比如理解注释式,即评点字词句的含义;有随想感悟式,即写出自己的感悟启迪;有联想想象式,即以文本为起点,生发联想和想象,丰富阅读感受。这里笔者想重点介绍两种方法:鉴赏评价式和质疑提问式。

(一)鉴赏评价式:记录阅读者对文章优美词句、精妙写法的鉴赏和评价。包括推敲字词,品味修辞,玩味句段,赏析技巧四个方面。

1.推敲字词:文学语言极富表现力,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浓缩,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往往在道理的阐述、人物的刻画、气氛的渲染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咀嚼那些含义丰富、表达形象、情味浓郁的字词,可运用“同义换词法”或“词语删减法”,进行比较分析,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经常性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精致与粗糙的辨析能力,而且可以积累词汇,培养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散文《春》时,有学生这样评点“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一个‘闹字比‘飞字多了声响,多了活力,好像蜜蜂们为了多采蜜,一个个飞来飞去,互相争着抢着,好不热闹。”

2.品味修辞:修辞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可以使语言文字充满生机与活力,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常用的修辞及作用,要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语气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去把握修辞的内容和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渲染的气氛来体会其表达作用。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语言的魅力;更有助于披文人情、体验作者的情感。

例如学生在读了《沁园春·雪》之后,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旁边作了精彩的赏析:“这两句真是神来之笔,群山、高原本是静止不动的,在词人的笔下,却仿佛有了生命,会像蛇一样轻盈舞动,会如象一般快乐奔驰,整个诗句一下子就有了生气,读来让人感受到那无尽的气势。”

3.鉴赏句段:这一方法应集中在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上,特别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如表明文章思路的过渡句,引领下文的总起句,点明主旨的议论、抒情句等,探寻这些句子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提炼筛选能力,而通过句式的变换,句子的仿写等方法玩味这些句子、段落,可以进一步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点评《枣核》的开头一段,有学生写:“开头设置悬念,非常巧妙,使读者心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带枣核?带去有什么用?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还有学生评点结尾的一段话“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一段既是对前面叙事的完美收拢,又深化了主题,真是画龙点睛之笔,可见卒章显志之妙。”

(二)质疑提问式:记录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不解,对作者、编者、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见解、主张提出质疑。学贵有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细读书,找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才会真正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探究精神。但要避免学生提些意义不大的问题。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常用的有:

从课文题目上质疑。比如《甜甜的泥土》中,由课文题目很自然会产生“为什么泥土会是甜甜的”的疑问。

从看似矛盾处质疑。比如《孔乙己》的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的确”显得很矛盾,抓住这就能提出问题“到底孔乙己有没有死”。

从课文的中心质疑。比如学习季羡林《幽静悲剧》时,作者称毁灭古藤的是一群“愚氓”,有学生这样提问:“紫藤是长在北大里面,那里知识分子云集,学者林立,为什么作者称他们为‘愚氓呢?”还可以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从课文的重点句子中质疑等等。

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采用这种阅读方法。

笔者要求学生将评点的方法抄写在书本上,阅读时拿来参考。为了方便学生记忆,笔者将它们编成一个顺口溜:

评点阅读方法妙,符号文字随你挑。天头行间和地脚,只要空白就行了。

理解感悟和联想,比较简单易做到。鉴赏评价有点难,不同角度先记牢。

修辞手法多品味,关键词句常比较。表现手法多揣摩,重点难点细推敲,

还有质疑莫忘掉,善于创新能力高。持之以恒不急躁,多练多评自然巧。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泰兴黄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