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故都的秋》教学谈高考文学性散文的阅读技巧

2015-05-30徐波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文眼表现手法

徐波

《故都的秋》可谓是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感受文章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更能结合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点挖掘高考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一、立足大纲,透析考点

纵观近年的高考散文阅读题,我们不难发现,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教学就应把高考散文阅读技巧贯穿在课文的教学中。

大致来说,我们把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分为三大类:(一)“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类;(二)“表达技巧”类;(三)“表达作用”类;(四)概括文章主题及分析文章的思路。这些类型的考点,在《故都的秋》中都可以发现。

二、破题如文,用“法”析章,概括主题及思路

优秀的散文都会以标题概括全文的精髓,虽然形式上“散”,但主题却是相对统一的。因此解读散文时,应以文章的标题入手,逐步展开。下面以《故都的秋》为实例,根据高考题型设置讲解。

1.解读标题

作者为什么把文章的题目命名为“故都的秋”。这一点的思考落脚点在“故都”二字上。“故都”指北平,用“故都”就预示这作者不仅要写北平秋的自然景观,还要写它的人文景观。

从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不仅写了秋草、秋花、秋叶、秋果的自然景象,还写了“潭柘寺的钟声”、都市闲人在桥头树下的对话,让我们感受到故都的秋独有的人文秋景。

2.抓住文眼,确定抒情基调

经典的散文,作者都会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蕴藏文眼,使整篇文章“神不散”。例如《故都的秋》的第一自然段写到“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据此我们知道“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也是本篇文章的文眼,也确定了该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低沉凄清。

3.结合方法,感受文章主旨

在解读散文的主旨时,可以借助以下方法概括文章的主旨:

①段意合并法。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写景的文章则可以抓住所写的景物及特征,并把它组合起来就能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③问题概括法。在阅读文章时,抓住文章的类型,设置一些常见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也能把握作者的情感。

④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⑤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

对于《故都的秋》,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落蕊、秋蝉嘶叫、闲人话秋凉、秋果。这样的问题其实考察的就是“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学生研读课文时可以应用以上的方法抓住文章的文眼。

三、探析表达技巧,感受作品文采

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仅是“言之有物”,它还能用多种表达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作品内容。就《故都的秋》这篇文章而言,它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是学生学习表达技巧的典范之作。

1.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的关系

我们初读课文就会发现,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起到统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并与文章的结尾首尾呼应。这类题考察的是“表达作用”类中的行文段落类题目。

解决这类题目的思路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①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②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如《故都的秋》中第六自然段。③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突出主题。

2.修辞方式

表达作用类的问题还涉及修辞方法类、表达方式类、表现手法类等,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也能发现。文章第一自然段“北国的秋,却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就采用了排比的修辞,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其他修辞,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3.文中出现的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作为一篇散文,郁达夫叙述了自己赶秋的经过,描写了七幅故都秋天的画面,通过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行文,可供教师参考讲解表达方式类的阅读技巧。

4.在本文教学中还应注意表现手法的运用

总的来说,在近几年高考的散文阅读中,考察的表现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类:①象征:引申事理,使形象鲜明。②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③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④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⑤对比:突出事物特点。⑥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表现人事。⑦引用: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具体的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四、推敲语言,品味文本审美内蕴

细读课文,我们也会体味到作者在语言上值得我们推敲和品味的句子。如“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认为?答案是因为淡红是暖色调,与作者当时的心情、气质、审美追求都不符。因此在该篇文章的教学中我们也可渗入高考中对重点字句鉴赏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云南陆良县北辰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文眼表现手法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厚重感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